第三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用能量金字塔表征能量流动的特点。4.概述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一、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1.初级生产量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单位为g/(m2·a)或J/(m2·a)。
(2)作用:所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初级生产量为生,因此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______。
(3)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①概念: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______(R)所消耗,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______和______,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
②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呼吸消耗量(R)。当GP>R时,生物量(干重)________,当GP
a.陆地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净初级生产量是最高的,温带常绿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净初级生产量依次减少。
b.海洋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总量仅约为陆地生态系统的______。
(4)影响因素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在森林中,______的初级生产量最高,______次之,草本植物更低。
②群落的演替: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逐渐______,但当群落演替到顶极时,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生产量和呼吸消耗量达到平衡。
2.次级生产量
(1)概念: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____________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
(2)来源: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____________。
(3)不同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总量的比较: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相当于陆地净次级生产总量的________。
判断正误
(1)初级生产量是初级消费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 )
(2)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生长和繁殖的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
(3)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则其生物量也就越大( )
(4)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是陆地的一半,但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
任务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
如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不能全部被同化或转化为总次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表比较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项目 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能量来源 太阳能 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
生产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二者关系 ①次级生产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初级生产量;②都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剩下的一部分用于生长和繁殖
1.“草→鼠→蛇→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所同化的能量属于总初级生产量
B.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不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
C.若调查草的生物量仅需收割地上部分进行测量
D.鹰脱落的毛皮不属于次级生产量
2.(2024·温州高二联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利用太阳能”即为总初级生产量
B.图中“呼吸”的能量等于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C.图中各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能量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鼠为次级生产者,图中“鼠类利用部分”的能量属于净次级生产量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含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地沿着______→植物→__________→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______过程。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能量______过程。
(3)能量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以热能的形式______的过程。
3.能量流动研究层次: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层次。在食物链层次上进行能量流动分析,是把每一个______都作为能量从生产者到顶级肉食者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能量沿着一条食物链在几个物种间流动时,测定食物链每一个环节上的能量值。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分析能量流动,是把每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________中(依据该物种主要食性),然后精确地测定每一个________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
判断正误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
(2)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
(3)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均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
任务二: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过程
如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摄入量(a)和粪便中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之间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____个流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1)流经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2)某些自养细菌(生产者)可以利用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即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能量。
(3)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条途径。
(5)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
(6)同化量=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7)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3.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4.某草地一条经典的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科研人员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结果如表[单位:J/(h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植物 固定的太阳能 2.45×1011
田鼠 摄入量 1.05×109
粪便量 3.00×108
呼吸量 7.15×108
鼬 摄入量 2.44×107
粪便量 1.90×106
呼吸量 2.18×107
A.田鼠的同化量是1.05×109 J/(hm2·a)
B.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去向是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用于呼吸消耗
C.鼬的粪便量最终流向分解者,但不属于鼬而属于第二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
D.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两种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 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①通过生物体的______而散失的______不能重新转化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也不能回流到______的营养级。
2.能量的传递效率
(1)含义: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________。
(2)计算公式
林德曼效率=×100%。
3.能量金字塔
(1)特点:呈现__________的金字塔形,不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2)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情况下,陆生生态系统大约只有______,而海洋生态系统会大于______。
4.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1)有利于帮助人类合理地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地流向对__________的方向。
(2)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判断正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一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同化,以及捕食关系是不可逆的( )
(2)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就会崩溃( )
(3)由于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及生物的数量就会越少( )
(4)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5)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蘑菇,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
(6)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易错警示 (1)人类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2)可以人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任务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仔细分析教材“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将图中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级 流入能量/[J/(cm2·a)] 能量的去向/[J/(cm2·a)]
生产者 62.8(流入下一营养级)、12.5(流入分解者)、96.3(呼吸消耗)、293(未利用)
初级消费者 12.6(流入下一营养级)、2.1(流入分解者)、18.8(呼吸消耗)、29.3(未利用)
次级消费者 微量(流入分解者)、7.5(呼吸消耗)、5.0(未利用)
(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之间由于存在______关系而形成食物链(网),而且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因而能量只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能量流动是______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取的能量______,说明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3)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能量不能10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呈__________的金字塔形。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的比较
类型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天然生态系统一定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 一般来说,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湖泊和开阔海洋的生态系统会呈下窄上宽的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在生产者数量少而个体非常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
每一级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鲜重或干重总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物量一般随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在食物链中,生物个体数目一般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5.如图是某一个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甲、乙、丙、丁之间形成一条甲到丁的食物链
C.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甲、乙、丙、丁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6.(2023·嘉兴高二期末)如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三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100%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g+b+j,即初级生产量
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暂时未利用的能量
D.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1)光合作用 (2)消费者 分解者 基石 (3)①呼吸 生长 繁殖 ②增加 减少 不变 ③a.热带雨林 b.一半
(4)①乔木 灌木 ②增加
2.(1)现成有机物 (2)现成有机物 (3)3倍多
判断正误
(1)× (2)× (3)× (4)√
提示 (1)初级生产量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2)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3)净初级生产量为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由于呼吸消耗量的大小未知,因此不一定是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其生物量就越大。
探究核心知识
(1)①净初级生产量;②总次级生产量(同化量);③净次级生产量;④呼吸。
(2)有相当一部分以粪便的方式排出体外而未被利用
落实思维方法
1.A
2.C [图中“可利用太阳能”为绿色植物接收到的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为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图中“呼吸”的能量是指细胞呼吸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并非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错误;鼠为次级生产者,“鼠类利用部分”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故其不是净次级生产量,D错误。]
二、梳理教材新知
1.太阳 植食动物
2.(1)输入 (2)传递 (3)散失
3.食物链 生态系统 物种 营养级 营养级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并不能将其全部消化吸收,会有食物残渣,所以只能获得兔子的部分能量。(3)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这一去向。
探究核心知识
(1)摄入量(a)=粪便中的能量(c)+同化量(b)。
(2)一 二 (3)三 自身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落实思维方法
3.B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
4.C [田鼠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5×109-3.00×108=7.5×108 [J/(hm2·a)],A错误;每一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包括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鼬的粪便量最终流向分解者,但不属于鼬而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第二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C正确;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D错误。]
三、梳理教材新知
1.(1)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2)①呼吸 热能 化学能 太阳能 ②高一级 原来
2.(1)百分比 (2)同化量
3.(1)下宽上窄 (2)10% 10%
4.(1)调整 持续高效 人类有益
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提示 (3)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就会越少,但生物的数量不一定少。(4)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6)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向人类。
探究核心知识
464.6 62.8 12.6 (1)捕食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单向 (2)越少 逐级递减 (3)13.5% 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4)下宽上窄
落实思维方法
5.B
6.C [第二个营养级与第三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c/(b+m)×100%,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m),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m,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b+m,流向途径有呼吸作用消耗(h)、流向分解者(k)、流向下一营养级(c),还存在部分暂时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就越少,如人吃水稻,人为第二个营养级,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多少无关,D错误。](共83张PPT)
第三章 生态系统
<<<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用能量金字塔表征能量流动的特点。
4.概述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内容索引
一、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 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课时对点练
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一
梳理 教材新知
1.初级生产量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 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单位为g/(m2·a)或J/(m2·a)。
(2)作用:所有的 和 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初级生产量为生,因此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 。
光合作用
消费者
分解者
基石
(3)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①概念: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 (R)所消耗,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 和 ,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
②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呼吸消耗量(R)。当GP>R时,生物量(干重) ,当GP
a.陆地生态系统: 的净初级生产量是最高的,温带常绿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净初级生产量依次减少。
b.海洋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总量仅约为陆地生态系统的 。
呼吸
生长
繁殖
增加
减少
不变
热带雨林
一半
(4)影响因素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在森林中, 的初级生产量最高, 次之,草本植物更低。
②群落的演替: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逐渐 ,但当群落演替到顶极时,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生产量和呼吸消耗量达到平衡。
乔木
灌木
增加
2.次级生产量
(1)概念: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 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
(2)来源: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 。
(3)不同生态系统净次级生产总量的比较: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相当于陆地净次级生产总量的 。
现成有机物
现成有机物
3倍多
(1)初级生产量是初级消费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 )
×
提示 初级生产量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
(2)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生长和繁殖的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 )
×
提示 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3)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则其生物量也就越大( )
×
提示 净初级生产量为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由于呼吸消耗量的大小未知,因此不一定是总初级生产量越大其生物量就越大。
(4)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是陆地的一半,但海洋的净次级生产总量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
√
任务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
如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①净初级生产量;
②总次级生产量(同化量);
③净次级生产量;
④呼吸。
(2)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不能全部被同化或转化为总次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有相当一部分以粪便的方式排出体外而未被利用
核心归纳
列表比较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项目 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能量来源 太阳能 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
生产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二者关系 ①次级生产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初级生产量;②都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剩下的一部分用于生长和繁殖
1.“草→鼠→蛇→鹰”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所同化的能量属于总初级生产量
B.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不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
C.若调查草的生物量仅需收割地上部分进行测量
D.鹰脱落的毛皮不属于次级生产量
落实 思维方法
√
该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以草为食,属于植食动物营养级,B错误;
调查草的生物量,需要对地上部分茎、叶、果以及根系进行测量,C错误;
鹰脱落的毛皮属于自身的同化量,属于次级生产量,D错误。
2.(2024·温州高二联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利用太阳能”即为
总初级生产量
B.图中“呼吸”的能量等于细
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C.图中各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
能量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鼠为次级生产者,图中“鼠类利用部分”的能量属于净次级生产量
√
图中“可利用太阳能”为绿色植物接收到的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为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
图中“呼吸”的能量是指细胞呼吸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的能量,并非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错误;
鼠为次级生产者,“鼠类利用部分”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故其不是净次级生产量,D错误。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二
1.能量流动的含义: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地沿着 →植物→_____
_____→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 过程。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能量 过程。
(3)能量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以热能的形式 的过程。
梳理 教材新知
太阳
植食
动物
输入
传递
散失
3.能量流动研究层次: 和 两个层次。在食物链层次上进行能量流动分析,是把每一个 都作为能量从生产者到顶级肉食者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能量沿着一条食物链在几个物种间流动时,测定食物链每一个环节上的能量值。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分析能量流动,是把每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 中(依据该物种主要食性),然后精确地测定每一个 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
食物链
生态系统
物种
营养级
营养级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
×
提示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
×
提示 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并不能将其全部消化吸收,会有食物残渣,所以只能获得兔子的部分能量。
(3)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均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
×
提示 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这一去向。
任务二: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过程
如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摄入量(a)和粪便中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之间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摄入量(a)=粪便中的能量(c)+同化量(b)。
(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 个流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二
三
自身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核心归纳
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1)流经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2)某些自养细菌(生产者)可以利用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即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能量。
(3)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条途径。
(5)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
(6)同化量=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7)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3.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
落实 思维方法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
4.某草地一条经典的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科研人员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结果如表[单位:J/(h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鼠的同化量是1.05×109 J/(hm2·a)
B.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去向是流向
分解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用于
呼吸消耗
C.鼬的粪便量最终流向分解者,但不
属于鼬而属于第二个营养级流向分
解者的部分能量
D.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两种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
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
植物 固定的太阳能 2.45×1011
田鼠 摄入量 1.05×109
粪便量 3.00×108
呼吸量 7.15×108
鼬 摄入量 2.44×107
粪便量 1.90×106
呼吸量 2.18×107
田鼠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5×109-3.00×108=7.5×108 [J/(hm2·a)],A错误;
每一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包括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
植物 固定的太阳能 2.45×1011
田鼠 摄入量 1.05×109
粪便量 3.00×108
呼吸量 7.15×108
鼬 摄入量 2.44×107
粪便量 1.90×106
呼吸量 2.18×107
鼬的粪便量最终流向分解者,但不属于鼬而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第二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C正确;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D错误。
植物 固定的太阳能 2.45×1011
田鼠 摄入量 1.05×109
粪便量 3.00×108
呼吸量 7.15×108
鼬 摄入量 2.44×107
粪便量 1.90×106
呼吸量 2.18×107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 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特点: 、 。
(2)原因:①通过生物体的 而散失的 不能重新转化为 和________。
②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也不能回流到 的营养级。
梳理 教材新知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呼吸
热能
化学能
太阳能
高一级
原来
2.能量的传递效率
(1)含义: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 。
(2)计算公式
林德曼效率= ×100%。
百分比
第(n+1)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第n个营养级的_______
同化量
3.能量金字塔
(1)特点:呈现 的金字塔形,不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2)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情况下,陆生生态系统大约只有_____,而海洋生态系统会大于 。
下宽上窄
10%
10%
4.能量流动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
(1)有利于帮助人类合理地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
_____地流向对 的方向。
(2)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使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调整
持续
高效
人类有益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一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同化,以及捕食关系是不可逆的( )
(2)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就会崩溃( )
(3)由于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及生物的数量就会越少( )
√
×
提示 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就会越少,但生物的数量不一定少。
√
(4)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
提示 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5)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蘑菇,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 )
×
提示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
(6)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
提示 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向人类。
易错警示
(1)人类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2)可以人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任务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仔细分析教材“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将图中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 核心知识
营养级 流入能/[J/(cm2·a)] 能量的去向/[J/(cm2·a)]
生产者 ______ 62.8(流入下一营养级)、12.5(流入分解者)、96.3(呼吸消耗)、293(未利用)
初级消费者 _____ 12.6(流入下一营养级)、2.1(流入分解者)、18.8(呼吸消耗)、29.3(未利用)
次级消费者 _____ 微量(流入分解者)、7.5(呼吸消耗)、5.0(未利用)
464.6
62.8
12.6
(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之间由于存在 关系而形成食物链(网),而且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因而能量只能由 →_________
____→ ,即能量流动是 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取的能量 ,说明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能量不能10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呈_______
____的金字塔形。
捕食
生产者
初级消费
者
次级消费者
单向
越少
逐级递减
13.5%
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下宽上
窄
核心归纳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的比较
类型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天然生态系统一定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 一般来说,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湖泊和开阔海洋的生态系统会呈下窄上宽的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在生产者数量少而个体非常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
核心归纳
类型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每一级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鲜重或干重总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物量一般随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在食物链中,生物个体数目一般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5.如图是某一个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甲、乙、丙、丁之间形成一条甲到丁的
食物链
C.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
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甲、乙、丙、丁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
落实 思维方法
6.(2023·嘉兴高二期末)如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三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100%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g+b+j,即初级生产量
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暂时未利用的能量
D.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就越少
√
第二个营养级与第三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个营养级的同
化量=c/(b+m)×100%,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m),A错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m,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量,B错误;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b+m,流向途径有呼吸作用消耗(h)、流向分解者(k)、流向下一营养级
(c),还存在部分暂时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
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就越少,如人吃水稻,人为第二个营养级,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多少无关,D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四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1.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关系示意图,其中不符合该示意图关系的是
A.甲:摄入量 乙:同化量 丙:粪便量
B.甲:总次级生产量 乙:净次级生产量
丙:呼吸量
C.甲:净初级生产量 乙:生物量 丙:呼吸量
D.甲:总初级生产量 乙:净初级生产量 丙:呼吸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2.(2023·台州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B.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
C.海洋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多于陆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量
D.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陆生植物繁殖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故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
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故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B正确;
海洋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少于陆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大大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D错误。
题组二 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能量金字塔
3.(2023·衢州高二检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具有明显的特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能量流动特点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D.热能可以被生产者转化为化学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且该过程通常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B、C不符合题意;
热能散失后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D符合题意。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特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包括不同生物通过捕食关系传递能量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
合成ATP等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不仅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包括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及某些原生动物、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等,A错误;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能量的传递,B正确;
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等,C正确。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大象同化的能量流入蜣螂体内
B.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次级生产量的制造者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D.次级生产量等于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大象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大象的同化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A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增加生物种类并不能达到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目的,B错误;
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C正确;
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量,D错误。
6.(2023·绍兴高二质检)某研究小组根据鄱阳湖的能量流动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金字塔不一定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
B.图示金字塔可反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C.图中Ⅰ→Ⅱ→Ⅲ构成的食物链可能不止一条
D.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成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图示的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而湖泊的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所以该金字塔不一定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A正确;
图示金字塔中,各营养级的能量逐渐减少,反映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
图中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生物种类多,构成的食物链可能不止一条,C正确;
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分解者,D错误。
题组三 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7.(2024·杭州高二期末)某地区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里春季养殖小龙虾,夏季养殖螃蟹和鲫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协调绿色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稻田中的小龙虾和螃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该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可以减少田间化肥的使用
D.鱼捕食田间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该稻田中的小龙虾和螃蟹养殖季节不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该种养模式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物质,可以减少田间化肥的使用,但不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能量,C错误。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增大流入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
C.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除虫、除草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A正确;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B正确;
根据草场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从而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C正确;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使能量循环利用,D错误。
9.下列关于图示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鸟的数量也下降
B.昆虫属于第一个营养级,鸟属于第二个营养级
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
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110A
D.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
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则鸟会从植物处获得更多的能量,鸟的数量会增多,A错误;
由题图分析可知,植物属于第一个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个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个营养级,B错误;
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 10%=55A,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已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
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由于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呼吸消耗,则M>m1+m2,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0.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
便中的能量
B.桑树的净次级生产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鱼可以吃蚕粪,则蚕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鱼体内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还储存在桑树体内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已经流向分解者,A错误;
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总次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桑树是生产者,只有初级生产量,没有次级生产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蚕的同化量为e+f+g+h,
桑树的同化量为b+c或a,所以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确;
鱼可以吃蚕粪,蚕粪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同化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错误。
11.(2024·嘉兴高二期末)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如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a表示乙的同化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传递给乙的能量为a+c+e
B.乙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为a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D.甲的能量和个体数量都低于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a+c+e是甲的同化量,A错误;
乙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乙同化的能量-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b,B错误;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没有被乙同化,还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即包含在c中,C正确;
甲为乙的上一营养级,甲的能量高于乙,一般来说,甲的个体数量也多于乙,D错误。
12.某同学绘制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
为(A1+B1+C1+D1)
B.由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
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示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表示流向
分解者的能量,而D1表示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根据图示中能量流动关系,下一个营养级只获得了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而且呼吸散失的能量(A)是不能被
生物再度利用的,因此图示可以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13.(2022·浙江6月选考,26)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_________。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图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
标志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该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_______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_____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组成
时间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________。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__________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物量
顶极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产量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鲜重或干重总量,常以干重表示,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当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生产量和呼吸消耗量达到平衡。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如图是某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鸭从该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个营养级。鱼在某时刻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干重总量称为________。
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
→鱼→鸭)
的特点,该食物链营养级最多,损失的能量最多
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
二、三
生物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鸭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杂草→鱼→鸭食物链中,鱼属于第二个营养级,杂草→昆虫→鱼→鸭食物链中,
鱼属于第三个营养级,故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三个营养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除了图中所示外,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示中杂草、水稻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只考虑杂草、水稻和鸭三者之间构成的食物网。若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a、杂草固定的太阳能为b,鸭从水稻和杂草中摄入的能量为c,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
能量为d、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e,则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
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______×100%,d也称为_______生产量。
净次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4)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既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场的效益。请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作业1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分值:100分)
第1~4题,每题5分;第5~12题,每题6分,共68分。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1.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关系示意图,其中不符合该示意图关系的是( )
A.甲:摄入量 乙:同化量 丙:粪便量
B.甲:总次级生产量 乙:净次级生产量 丙:呼吸量
C.甲:净初级生产量 乙:生物量 丙:呼吸量
D.甲:总初级生产量 乙:净初级生产量 丙:呼吸量
2.(2023·台州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B.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
C.海洋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多于陆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量
D.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陆生植物繁殖慢
题组二 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能量金字塔
3.(2023·衢州高二检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具有明显的特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能量流动特点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D.热能可以被生产者转化为化学能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特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包括不同生物通过捕食关系传递能量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合成ATP等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大象同化的能量流入蜣螂体内
B.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次级生产量的制造者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D.次级生产量等于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6.(2023·绍兴高二质检)某研究小组根据鄱阳湖的能量流动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金字塔不一定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
B.图示金字塔可反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C.图中Ⅰ→Ⅱ→Ⅲ构成的食物链可能不止一条
D.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成分
题组三 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7.(2024·杭州高二期末)某地区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里春季养殖小龙虾,夏季养殖螃蟹和鲫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协调绿色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稻田中的小龙虾和螃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该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可以减少田间化肥的使用
D.鱼捕食田间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9.下列关于图示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鸟的数量也下降
B.昆虫属于第一个营养级,鸟属于第二个营养级
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110A
D.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10.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B.桑树的净次级生产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鱼可以吃蚕粪,则蚕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鱼体内
11.(2024·嘉兴高二期末)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如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a表示乙的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传递给乙的能量为a+c+e
B.乙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为a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D.甲的能量和个体数量都低于乙
12.某同学绘制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B.由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示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3.(14分)(2022·浙江6月选考,26)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__________。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__________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__________。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__________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
14.(18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如图是某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鸭从该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__个营养级。鱼在某时刻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干重总量称为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除了图中所示外,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考虑杂草、水稻和鸭三者之间构成的食物网。若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a、杂草固定的太阳能为b,鸭从水稻和杂草中摄入的能量为c,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为d、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e,则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100%,d也称为____________生产量。
(4)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既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场的效益。请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答案精析
1.C
2.B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故绿色植物叶绿体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故蜣螂通过食用粪便制造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B正确;海洋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少于陆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量,C错误;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少于海洋,主要是因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大大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D错误。]
3.D
4.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不仅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包括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及某些原生动物、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等,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能量的传递,B正确;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等,C正确。]
5.C [大象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大象的同化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增加生物种类并不能达到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目的,B错误;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C正确;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净初级生产量,D错误。]
6.D [图示的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而湖泊的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所以该金字塔不一定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A正确;图示金字塔中,各营养级的能量逐渐减少,反映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图中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生物种类多,构成的食物链可能不止一条,C正确;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分解者,D错误。]
7.D [该稻田中的小龙虾和螃蟹养殖季节不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该种养模式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物质,可以减少田间化肥的使用,但不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能量,C错误。]
8.D
9.D [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则鸟会从植物处获得更多的能量,鸟的数量会增多,A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植物属于第一个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个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个营养级,B错误;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10%=55A,C错误;已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由于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呼吸消耗,则M>m1+m2,D正确。]
10.C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还储存在桑树体内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已经流向分解者,A错误;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利用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总次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桑树是生产者,只有初级生产量,没有次级生产量,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蚕的同化量为e+f+g+h,桑树的同化量为b+c或a,所以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确;鱼可以吃蚕粪,蚕粪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同化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错误。]
11.C [a+c+e是甲的同化量,A错误;乙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乙同化的能量-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b,B错误;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没有被乙同化,还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即包含在c中,C正确;甲为乙的上一营养级,甲的能量高于乙,一般来说,甲的个体数量也多于乙,D错误。]
12.C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D1表示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根据图示中能量流动关系,下一个营养级只获得了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而且呼吸散失的能量(A)是不能被生物再度利用的,因此图示可以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13.(1)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 (2)组成 时间 (3)生物量 顶极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
14.(1)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 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链营养级最多,损失的能量最多 二、三 生物量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 净次级
(4)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解析 (1)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鸭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杂草→鱼→鸭食物链中,鱼属于第二个营养级,杂草→昆虫→鱼→鸭食物链中,鱼属于第三个营养级,故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三个营养级。(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示中杂草、水稻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3)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入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10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