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物质构成的奥秘 (答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江西)
3 物质构成的奥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说明:1.共有五大题,20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65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Fe-56 Hg-201
试卷好题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T3、T6,科学家精神T7、T16,数字化实验T10
中考押题点分析 情境化命题T1、T13、T18,学科特色T1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适当补充“加铁酱油”可以预防贫血。“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2.下列粒子一定带电的是 (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离子
3.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下列成语故事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
A.镜花水月 B.花香四溢 C.坐井观天 D.立竿见影
4.世界因物质而多彩。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水
C.金刚石 D.硫酸铜
5.下图是表示气体微观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
6.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意为天气渐转凉,清晨地面和叶子上会有许多露珠。水蒸气凝结成露珠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化学性质
7.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的锑、锌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关于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序数为30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0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8.已知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8m 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A.96 B.72 C.48 D.36
9.归纳是化学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关于“不一定”的归纳中,不正确的是 ( )
A.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10.为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某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他们连接好仪器后,开始采集数据,20 s时用注射器通过长导管向试管注入8 mL水,一段时间后用酒精灯对准试管底部加热。该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A.AB段曲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BC段曲线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CD段曲线说明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变慢
D.从B点开始,试管内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选择和填充各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先在A、B、C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相应位置,然后填充D选项使其符合题目要求。
1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微观粒子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
A.O2 B.O C.H D.
12.下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B.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决定该原子种类的微观粒子是 (选填“a”“b”或“c”)
1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4.(6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甘汞常用作防腐剂,也可用于制药工业,其化学式为Hg2Cl2,其中氯元素为-1价,则汞元素的化合价为 。Hg2Cl2中汞元素、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重要的化合物,两者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15.(6分)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写出图丙中所有生成物的名称: 。
(2)结合图示分析,该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名称是 ,该变化中发生变化的粒子名称是 。
(3)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符号是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16.(6分)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190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之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约)的α粒子的偏转角度大于90°。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大部分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很空旷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受到同种电荷的吸引作用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说明撞到了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微观粒子
D.约的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是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
(2)上述现象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3)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17.(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1~18号元素中金属元素总共有 种,第2周期和第3周期均有8种元素,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9号元素的符号是 ;11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其形成的离子符号是 。
(3)由1号、8号、12号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8.(8分)兴趣小组对“湿衣服晾干”进行思考,他们认为湿衣服晾干可能是微观粒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提出问题】分子在不断运动吗
【猜想假设】猜想1:分子在不断运动;
猜想2:分子静止不动。
【实验操作】
实验①②③
操作
现象溶液为无色
结论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有 性,分子在不断运动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实验①可以不做,理由是 。
【实验拓展】(1)小组同学设计下图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澄清石灰水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中不用澄清石灰水代替浓氨水的原因是 。
19.(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时,观察到水变红的速率不同。对此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模型构建】小林构建了“探究影响因素”的思维模型:运用该模型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猜想假设】猜想1:与温度有关;
猜想2:与颗粒大小有关;
猜想3:与是否搅拌有关。
【讨论交流】猜想2中品红颗粒分别为粉末状和块状,这属于模型中的 (选填“a”或“b”)。
【实验探究】
实验123
操作
现象 整个烧杯甲比乙先变红 整个烧杯丙比丁先变红
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猜想3正确
【交流讨论】(1)实验1中两烧杯中水的体积 (选填“相同”或“不同”),其中 (选填“甲”或“乙”)烧杯中是温度高的热水。
(2)实验2中两烧杯中水的体积 (选填“相同”或“不同”),其中品红 (选填“1”或“2”)是粉末状,另一个是块状。
(3)实验3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是 。
【实验拓展】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还有 (写一种)。
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0.(10分)2024年以来,中国船企承接了全球38%的液化气船订单。液化气主要由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C3H6)、丁烯(C4H8)等组成。
(1)液化气属于 (选填“单质”“有机物”或“混合物”),把液化气由气体转化为液体的措施有 。
(2)液化气正常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家庭使用液化气时若出现“黄火”,应调大 (选填“进气口”或“进风口”)
(3)求88 t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若液化气只含有丙烯、丁烯,则液化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的最简比为 。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C 6.B
7.C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0,表示原子序数为30,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锌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0,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锌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的信息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8.A
9.C 【解析】A.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纯净物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A.由湿度曲线可知,AB段曲线湿度不为0,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BC段曲线湿度增大,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CD段曲线温度升高,湿度增大,说明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加快,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从B点开始,湿度增大,试管内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1.A S(合理即可)
12.B c
【解析】A.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集中在b和c上,错误;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正确;C.原子中b与c分别是中子和质子,它们的数目不一定相同,错误;D.决定该原子种类的微观粒子是质子c。
13.C 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14.(6分)(1)离子 分子
(2)+1 402∶71(2分)
(3)分子构成不同
15.(6分)(1)水、氧气
(2)氢原子、氧原子 过氧化氢分子
(3)H2O2 分解反应
(4)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16.(6分)(1)AC(2分)
(2)原子核 ①③②
(3)BC(2分)
【解析】(1)A.大部分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很大,很空旷,正确;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有同种电荷的微观粒子,其受到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不是吸引作用,不正确;C.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说明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观粒子,正确;D.约的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是小概率事件,但不能忽略,不正确。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子中的原子核很小,但质量很大,则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首先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其次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然后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提出核式结构模型,故填①③②。
(3)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质量很大且带有正电荷,而α粒子带有正电荷,故不会靠近原子核,故B、C曲线轨迹不可能出现。
17.(5分)(1)5 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2)F Na+
(3)Mg(OH)2
18.(8分)【实验操作】①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③烧杯A中溶液变红 挥发
【交流讨论】酚酞溶液中有水,但酚酞溶液是无色的
【实验拓展】(1)证明是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是空气中的物质使烧杯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分)
(2)澄清石灰水没有挥发性,实验现象不明显
【解析】【实验操作】①向蒸馏水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为无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②向浓氨水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为红色,说明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③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小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小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进入小烧杯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交流讨论】酚酞溶液中有水,酚酞溶液是无色的,不需要验证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拓展】(1)在实验③中酚酞溶液变红,可能是空气中的物质使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小组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而不是空气中的物质使烧杯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澄清石灰水没有挥发性,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中不用澄清石灰水代替浓氨水。
19.(8分)【讨论交流】a
【实验探究】整个烧杯戊比己先变红
【交流讨论】(1)相同 甲
(2)相同 1
(3)戊、己两烧杯中水的体积不相同
【实验拓展】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合理即可)
20.(10分)(1)混合物(1分) 降温(或加压)(1分)
(2)进风口(1分)
(3)解:设88 t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3H8+5O23CO2+4H2O(1分)
44 132
88 t x(1分)
=(1分)
x=264 t(1分)
答:88 t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64 t。(设、答全对得1分)
(4)22∶9(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