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专题05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人教版化学九上期末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考点突破】专题05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人教版化学九上期末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化学
专题05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一、选择题
1.用如图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管应连接电源的正极 B.b管中的气体先收集满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电解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2.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提取并研制出青蒿素(C15H22O5)为人类解决疟疾防治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含有11个氢分子
B.青蒿素(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青蒿素(C15H22O5)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纸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则消耗3g空气
C.食盐溶于水中,得到盐水,该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5.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m的值为4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丙物质可能属于单质 D.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21:10
二、判断题
6.所有化学反应不一定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7.化学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和原子的数目都一定不变( )
8.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
三、综合应用题
9.化学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化学与航天
“千年华夏飞天梦,廿载嫦娥揽月回”
(1)2004年启动的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氦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2)我国科学家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它是一种典型的地外矿物,其主要成分中钠元素和磷元素质量比为 。
(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带回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土壤,“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
①月球背面的水有固态和气态两种存在方式。
气态水比固态水的分子间隔 (填“大”或“小”)。
②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II.化学与化工
(4)氨气是制备各类含氮化合物的基础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如图:
①氮气和氢气转化为氨气的文字表达式 。
②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 。
A.张青莲 B.闵恩泽 C.屠呦呦
③已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氨气的沸点为-33.5℃,要将氨气与氮气氢气分离开来,适宜的温度t的取值范围是 。
(5)一种新型合成氨()方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反应①、②分别为化合、分解反应 B.中的化合价为+1
C.此方法得到产品、和 D.反应③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6)氨的应用:利用去除汽车尾气中的NO,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 。
10.I.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表示原子的结构。
(1)下面图形中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Ⅱ.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结构的直观简洁的图形,体现了原子模型的精髓,如图是1-18号元素中某些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2)一定属于同一元素的两种微粒是 (填序号)。
(3)微粒①和②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
(4)微粒③表示的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Ⅲ.一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该小组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Cl2):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②石墨电极不参与反应
【提出假设】
(5)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 。
【设计实验】
该小组仍然用如上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6)填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 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 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轻微爆鸣声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反思与评价】
(7)用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一、选择题
1.工业常利用甲烷催化制取氢气。一种甲烷水蒸气催化制氢的透氢膜反应器如图所示(已知: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通入的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一部分氢气通过透氢膜与膜外侧通入的氧气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透氢膜可允许氢分子通过
B.透氢膜反应器内生成的与未被完全分离
C.在反应器的膜外侧通入氧气的主要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甲烷水蒸气制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和转化为和燃料丙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醇的化学式为 B.该反应包含两种单质
C.参加反应的和微粒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3.“漂白精”与“洁厕灵”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容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其反应原理为NaClO+ 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
A.H2 B.ClO2 C.O2 D.Cl2
4.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各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物质丙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物质甲和物质乙的质量比为3:14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N22NH3
5.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后NH3质量分数为17%
C.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二、判断题
6.。 ( )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 )
8.化学方程式是正确的( )
三、综合应用题
9.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所得氧气不纯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4)选择B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5)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
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a试管气体为 ,a试管气体和b试管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加热23.7g高锰酸钾,当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6g时,停止加热。固体混合物中有种物质和双氧水一起用于实验室制氧气,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其质量是多少?(须写出计算过程)
10.实践活动课上,某兴趣小组对电解水的实验展开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1)同学们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打开b管顶端的活塞,在管口放置一根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 。
【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2)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进而推算出结果。
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和正、负极产生气体的 ,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而推算出结果。
【得出结论】
(3)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微观分析】
(4)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名称是 。
【知识拓展一】
(5)查阅资料后发现水分解的另一种方法是:光解水。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一”表示催化剂),则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上述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填元素符号)。
【知识拓展二】
(6)电解水制取5kg的氢气,理论上需要分解水的质量是多少?(忽略气体的溶解性)/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化学
专题05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一、选择题
1.用如图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管应连接电源的正极 B.b管中的气体先收集满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电解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A、水通电可以分解出氢气和氧气,a导管是向下排空气法,说明收集的是氢气,应连接电源的负极,此选项说法错误;
B、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所以a试管中的氢气先收集满,此选项说法错误;
C、水通电可以分解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此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提取并研制出青蒿素(C15H22O5)为人类解决疟疾防治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含有11个氢分子
B.青蒿素(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青蒿素(C15H22O5)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A、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含22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青蒿素由C、H、O元素组成,故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
D、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每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纸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则消耗3g空气
C.食盐溶于水中,得到盐水,该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析】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应为生成二氧化碳逸入空气,而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
B、由反应关系式可知,镁与氧化镁的质量比为48:80=3:5,故2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不能生成5克氧化镁,故说法错误;
C、1克食盐溶于10克水中,得到11克盐水,是物理变化,因为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故说法错误;
D、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故选D。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答案】A
【解析】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不属于单质,错误;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 (氦除外)的微粒可能是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为8 的微粒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错误;
D、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如碳在氧气燃烧,错误。
故选A。
5.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m的值为4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丙物质可能属于单质 D.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21:10
【答案】A
【解析】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有:4+31+21+10=m+40+6+16,m=4,正确;
B、甲质量增加质量=4g-4g= 0 ,在反应中作催化剂或没有参加的杂质,乙质量增加质量=40g-31g= 9g ,在反应中作生成物,丙质量减少质量=21g-6g= 15g ,在反应中作反应物,丁质量增加质量=16g-10g= 6g ,在反应中作生成物,该反应是丙分解生成乙、丁,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C、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丙分解生成乙、丁,丙物质不可能属于单质,只能是化合物,错误;
D 、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 (21g-6g):(16g-10g)=15 :6 ,错误。
故选A。
二、判断题
6.所有化学反应不一定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答案】错误
【解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必然不变,则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一定不变。所以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7.化学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和原子的数目都一定不变( )
【答案】错误
【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而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故填:错误。
8.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
【答案】正确
【解析】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新物质中原子的过程,所以,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即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故正确。
三、综合应用题
9.化学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化学与航天
“千年华夏飞天梦,廿载嫦娥揽月回”
(1)2004年启动的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氦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2)我国科学家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它是一种典型的地外矿物,其主要成分中钠元素和磷元素质量比为 。
(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带回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土壤,“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
①月球背面的水有固态和气态两种存在方式。
气态水比固态水的分子间隔 (填“大”或“小”)。
②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II.化学与化工
(4)氨气是制备各类含氮化合物的基础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如图:
①氮气和氢气转化为氨气的文字表达式 。
②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 。
A.张青莲 B.闵恩泽 C.屠呦呦
③已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氨气的沸点为-33.5℃,要将氨气与氮气氢气分离开来,适宜的温度t的取值范围是 。
(5)一种新型合成氨()方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反应①、②分别为化合、分解反应 B.中的化合价为+1
C.此方法得到产品、和 D.反应③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6)氨的应用:利用去除汽车尾气中的NO,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 。
【答案】(1)2
(2)23:217
(3) 大 95.96
(4) B -195.8℃≤t<-33.5℃
(5)BD
(6)、
【解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因此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2)中钠元素和磷元素质量比为;
(3)①气态水比固态水的分子间隔大;
②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故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4)①由流程图可知,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文字表达式为;
②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闵恩泽,故选:B;
③已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氨气的沸点为-33.5℃,则控制温度在氮气的沸点以上、氨气的沸点以下,氢气、氮气均转化为气态,而氨气仍为液态,即可将氨气与氮气、氢气分离开来,因此适宜的温度t的取值范围是-195.8℃≤t<-33.5℃;
(5)A、由图可知,反应①为氢氧化锂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锂、氧气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为锂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锂,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中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中的化合价为+1价,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此方法得到产品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反应③为氮化锂与水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锂,氮化锂、水、氨气、氢氧化锂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D;
(6)氨气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水和一种气体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氨气、一氧化氮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则该气体单质是含有氮元素的氮气,故该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10.I.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表示原子的结构。
(1)下面图形中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Ⅱ.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结构的直观简洁的图形,体现了原子模型的精髓,如图是1-18号元素中某些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2)一定属于同一元素的两种微粒是 (填序号)。
(3)微粒①和②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
(4)微粒③表示的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Ⅲ.一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该小组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Cl2):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②石墨电极不参与反应
【提出假设】
(5)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 。
【设计实验】
该小组仍然用如上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6)填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 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 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轻微爆鸣声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反思与评价】
(7)用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答案】(1)acb
(2)②③
(3)不相似
(4)3/三
(5)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6)2
(7)不可以
【解析】(1)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先后顺序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故填:acb。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微粒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根据图像,①②③④的质子数分别是2、12、12、x,则一定属于同一元素的两种微粒是②③。
(3)微粒①和②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但①最外层排满电子,属于满电子稳定结构,而②最外层没有排满电子,属于不稳定结构,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
(4)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元素的周期数。微粒③表示的元素质子数为12,则③属于镁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核外电子排布为2、8、2,核外电子层数为3,因此微粒③表示的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5)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根据资料,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出现黄绿色气体,假设1是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假设2是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则假设3是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6)氢气和氧气都是无色气体,实验步骤①中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说明假设2肯定是错误的。
(7)根据前面的实验,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会生成氢气和氯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氯化钠参与反应,无法通过气体生成物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因此用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在电解水时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一、选择题
1.工业常利用甲烷催化制取氢气。一种甲烷水蒸气催化制氢的透氢膜反应器如图所示(已知: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通入的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一部分氢气通过透氢膜与膜外侧通入的氧气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透氢膜可允许氢分子通过
B.透氢膜反应器内生成的与未被完全分离
C.在反应器的膜外侧通入氧气的主要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甲烷水蒸气制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生成氢气能通过透氢膜与氧气反应,故透氢膜可允许氢分子通过,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的氢气(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仅一部分通过透氢膜与膜外侧通入的氧气反应,故透氢膜反应器内生成的CO与H2未被完全分离,选项说法正确;
C、在反应器的膜外侧通入氧气的主要原因是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利用反应放出的大量热为制氢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
D、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和转化为和燃料丙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醇的化学式为 B.该反应包含两种单质
C.参加反应的和微粒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丙醇的化学式为C3H8O,A错误;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包含O2这一种单质,B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H2O和CO2微粒个数比为,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D错误。
故选:C。
3.“漂白精”与“洁厕灵”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容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其反应原理为NaClO+ 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
A.H2 B.ClO2 C.O2 D.Cl2
【答案】D
【解析】反应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3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生成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1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生成物中还缺少两个氯原子.故X是Cl2。
故选D。
4.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各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物质丙属于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物质甲和物质乙的质量比为3:14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N22NH3
【答案】B
【解析】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为氢气,乙物质为氮气,丙物质为氨气,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丙物质为氨气,化学式为NH3,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氮气的质量比为(3×1×2):(2×14)=3:14,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后NH3质量分数为17%
C.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答案】A
【解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分子的数目减少,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后NH3质量分数为77%+17%+6%-63%-14%-6%=17%,故B正确;
C、M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M可能不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故选A。
二、判断题
6.。 ( )
【答案】错误
【解析】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此文字表达式书写错误,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 )
【答案】正确
【解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书写正确。
8.化学方程式是正确的( )
【答案】正确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故填:正确。
三、综合应用题
9.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所得氧气不纯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4)选择B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5)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
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a试管气体为 ,a试管气体和b试管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加热23.7g高锰酸钾,当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6g时,停止加热。固体混合物中有种物质和双氧水一起用于实验室制氧气,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其质量是多少?(须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集气瓶
(2)B
(3)未等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合理即可)
(4)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5) 氢气/H2 2∶1
(6)这种物质是二氧化锰,设其质量为x
x=4.35g
答:其质量是4.35g。
【解析】(1)根据图像,仪器a是集气瓶。
(2)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反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3)装置E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所得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有:未等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收集到装置内原有的空气,导致氧气不纯);收集氧气前,集气瓶没有装满水(集气瓶内有空气残留,导致氧气不纯);收集氧气后,没有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就将集气瓶取出水面(会导致集气瓶内混入空气,导致氧气不纯);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会混有水蒸气。
(4)B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B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应满足的条件是: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5)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根据图像,a管与电源负极相连,则a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b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a试管气体和b试管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6)加热23.7g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中,二氧化锰(MnO2)可催化双氧水分解,和双氧水一起用于实验室制氧气,反应产生的氧气为1.6g,据此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的质量,详见答案。
10.实践活动课上,某兴趣小组对电解水的实验展开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1)同学们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打开b管顶端的活塞,在管口放置一根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 。
【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2)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进而推算出结果。
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和正、负极产生气体的 ,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而推算出结果。
【得出结论】
(3)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微观分析】
(4)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名称是 。
【知识拓展一】
(5)查阅资料后发现水分解的另一种方法是:光解水。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一”表示催化剂),则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上述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填元素符号)。
【知识拓展二】
(6)电解水制取5kg的氢气,理论上需要分解水的质量是多少?(忽略气体的溶解性)
【答案】(1)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2) 2:1 密度
(3)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
(4)水分子
(5) ①④②⑤③ H、O
(6)解:设理论上需要分解水的质量为x
=
x=45kg
答:理论上需要分解水的质量为45kg。
【解析】(1)由图可知,b管连接电源的正极,生成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故填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2)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故填2:1;
根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和正、负极产生气体的密度,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故填密度。
(3)水电解后生成氢气与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则由该实验可知,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故填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
(4)该实验中,水分子最终变为氢分子与氧分子,所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名称是水分子,故填水分子。
(5)光解水时,水分子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后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在催化剂表面氢原子两两自相结合形成氢分子,同时氧原子两两自相结合形成氧分子,氢分子与氧分子分别形成氢气与氧气,即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⑤③,故填①④②⑤③。
(6)见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