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了解生物圈 学案 2025年中考生物学专题复习(河北)(答案)

第02讲 了解生物圈  学案 2025年中考生物学专题复习(河北)(答案)

第2讲 了解生物圈
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有①    因素和②    因素两类。
(1)生态因素的分类
生态因素 内 容
非生物 因素 指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主要有光、③    、④   、空气等
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⑤   生物
(2)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之间的 关系 ⑥   关系 ⑦   关系 合作关系 ⑧   关系
实例 狼与兔 水稻 与杂草 蜜蜂群体 分工合作 蛔虫 与人
判断依据 一种生 物以另 一种生 物为食 不同种 生物争 夺资源 和空间 彼此有利 一方受 益,一 方受害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⑨    和⑩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    。
对    的适应
  旗形树——对   的适应
  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对寒冷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也时刻    和改变着环境。
举例:蚯蚓     土壤,增加土壤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关系 判断方法
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 主要通过环境的改变是否影响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等进行判断
生物对环 境的影响 主要通过生物自身的活动是否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进行判断
考点二 生态系统
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组成
生态系统
混淆生态系统和生态因素的组成
生态系统
生态因素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书写
a.食物链中,不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在书写食物链时,不应出现非生物部分和    。
阳光→树→蝉→螳螂→黄雀→细菌(×)
b.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    ,终结于最高级的消费者。
蝉→螳螂→黄雀(×)
c.食物链的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树←蝉←螳螂←黄雀(×)
(2)食物链的数法
a.找出起点和终点。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    ,终点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消费者。
b.顺着箭头计算,从起点到终点有几条通路就有几条食物链。
(3)食物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变化,以“甲→乙→丙”为例:(其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a.短时间内:若乙↓,则  ↑、  ↓;若乙↑,则甲↓、丙↑。
b.长时间内:若乙↓,则甲先↑后↓,丙先↓后↑;若乙↑,则  先↓后↑,  先↑后↓。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和能量沿着    和    流动。特点:物质可   利用,但能量是   
流动、逐级   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5)有毒物质的积累
有毒物质会通过    不断积累,如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草中所含有毒物质最少,鹰体内所含有毒物质最多。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淡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    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和    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考点三 生物圈
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    与其    的总和。
范围
空间范围:大气圈的   、水圈的   和岩石圈的   。
数字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10千米左右。
生物圈是一个      ,是地球上          ,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实 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
【提出问题】    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并实施计划】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黑纸板,玻璃板。
(2)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入两侧的中央。
(3)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玻璃板,这样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
(4)观察记录:待鼠妇静置2分钟后,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共统计10次,然后求出全班各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最后进行数据比较。
【实验装置图】
【现象和结论】
现象:明亮处鼠妇数量    ;阴暗处鼠妇数量    。
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    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1)实验中选取多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目的是  。
(2)计算全班各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  。
(3)实验中除了    因素不同外,鼠妇的生长状况相近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目的是   。
(4)本实验为对照实验,应遵循      原则,实验中       一侧为对照组,      一侧为实验组。
(5)实验完成后,做实验的鼠妇应怎样处置
   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变量的控制分析,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是对照组,人为控制变量的为实验组;二是从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已知的为对照组,结果未知的为实验组。
更换实验变量
①光湿度
a.实验的变量是    。
b.铁盘内一侧铺干土,另一侧铺    。
c.铁盘上面全部盖上黑纸板。
②光   
实验装置:   。
(2023·眉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哪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2024·济宁二模)喷瓜的花瓣呈浅黄色,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喷瓜喷射种子可以帮助种子传播,这体现了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2024·凉山州)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多次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人们在登山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会主动添加衣物,同时呼吸也会变得急促。据此推测影响人们在山顶生活的重要非生物因素是     和        。
玉米收割后,不少农民将秸秆还田,这样既增加了      ,又能降低环境污染。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       等微生物,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有人爱吃青蛙,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命题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24·南充)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2024·广安)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3·重庆)《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则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  )
A.竞争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捕食关系
(2024·龙东)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他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雷鸟的保护色
(2024·眉山)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2024·凉山州)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
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
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
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
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
(2024·湖南)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2024·广东)推进深远海养殖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2024·河南)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
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
(2023·自贡)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云南)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下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南充)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所内采用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如图所示,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家蚕。
(2)该生态系统中,家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     ,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     
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     (填“强”或“弱”),理由是  。
命题点三 生物圈
(2024·牡丹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地球上所有陆地生活的生物的总和
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D.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环境
(2024·湖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2023·新疆)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1.5 L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
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或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       等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部分。
(2)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详解答案】
教材考点·深度梳理
①非生物 ②生物 ③温度 ④水
⑤其他 ⑥捕食 ⑦竞争 ⑧寄生
⑨形态结构 ⑩生活方式 环境
干旱 风 影响 疏松
肥力 生物 环境 生物圈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分解者 生产者
生产者 甲 丙 甲 丙 食物链 食物网 循环 单向
递减 太阳能 食物链 草原
农田 湿地 海洋 城市
数量 稳定 自动调节
一定限度 种类 数量 生物
环境 底部 大部 表面
统一的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
科学探究·拓展创新
实验
【提出问题】

【制订并实施计划】
(3)明亮 阴暗
【现象和结论】
少 多 阴暗
实验拓展
(1)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光照 控制单一变量
(4)单一变量 盖黑纸板 盖玻璃板
(5)应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拓展创新
①湿度 湿土 ②温度
实验装置: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室温,铺湿土,另一侧先铺上一层冰块,再盖上纸板,然后铺湿土,在铁盘上面全部盖上黑纸板,这样盒内就形成了室温和低温两种环境
真实情境·学科实践
1.B 解析: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 ℃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而不是水分、光照、大气二氧化碳浓度,B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A.喷瓜的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这样可以将种子及与种子黏在一起的浆液一起喷射到远处,使种子分散开来,扩大了分布范围,利于繁殖后代,这是喷瓜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B.虽然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通过生长、代谢等活动改变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但喷瓜喷射种子的行为主要是为了传播种子,而不是直接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如气候、土壤等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但问题描述中喷瓜喷射种子的行为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而不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表述有误,因为环境并不能主动适应生物,而是生物需要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鲨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那么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D符合题意。故选D。
4.温度 空气中氧气含量
5.土壤肥力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6.如果大量捕捉青蛙,昆虫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此外农业生产中喷洒的农药大量在青蛙体内积累,食用野生青蛙有害无益,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影响农产品产量,以此观点加大宣传力度,呼吁人们不要捕捉青蛙,保护生态平衡。
拓宽视野·中考体验
1.A 解析: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适于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适于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 ℃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阳光、水分、空气不会造成“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的分布,A符合题意。故选A。
2.A 解析: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影响生物豆苗的生活,A正确。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故选A。
3.A 解析: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②竞争关系:争夺空间、阳光、食物、配偶等。如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③合作关系:生物之间互助。如蜜蜂、蚂蚁群体内的分工与合作。④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如人和人的小肠内的蛔虫。A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A.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C.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企鹅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雷鸟的保护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选A。
5.C 解析:A.生物的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包括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各种因素,A错误。B.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B错误。C.生物受环境的影响,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C正确。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D错误。故选C。
6.C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需设置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而如图所示设计有两个变量,即光和水,因此本方案修改措施为将细干土改为细湿土,目的是保持变量唯一。鼠妇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所以不能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如果将10只鼠妇改成2只,鼠妇数目太少,偶然性太大,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B 解析:A.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等无生命的自然因素。茶树作为有生命的植物,显然不属于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B.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其属于生产者,B符合题意。C.消费者是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如大多数动物。茶树不是消费者,因为它们不摄取其他生物为食,C不符合题意。D.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植物重新利用。茶树不是分解者,因为它们不进行分解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A.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B.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称为消费者,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符合题意。C.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D.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A.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B.该链状结构能正确表示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食虫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一条食物链,B正确。C.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C错误。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错误。故选B。
10.D 解析: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甲、丙、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丙→乙→丁。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被分解排出,能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食物链“甲→丙→乙→丁”中丁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选D。
11.A 解析: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①正确,②错误。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题图可知,丙是水稻、乙是稻螟虫、甲是青蛙、丁是蛇,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2.(1)桑树 (2)太阳光(合理即可)
(3)细菌、真菌(或分解者) 无机盐
(4)弱 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13.C
14.A 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故选A。
15.(1)细菌、真菌 非生物
(2)防止生态瓶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的正常生活 (3)B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