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7章探索溶解现象综合素质评价(答案)
第7章 综合素质评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l-35. 5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3分, 共39分)
1. 化学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无色的生理盐水 B. 土黄色的泥浆
C. 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 D. 淡蓝色的液氧
2. 下列溶液中的溶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碘酒 B. 生理盐水 C. 稀盐酸 D. 氨水
3. 下列溶液不易导电的是( )
A. 澄清石灰水 B. 矿泉水 C. 食盐溶液 D. 蔗糖溶液
4. 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 所涉及的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5. 溶液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的
B. 溶液都是混合物
C.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 由水和酒精组成的溶液, 酒精既可作溶质, 也可作溶剂
6. 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加入50 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成10%, 则稀释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
A. 50 g B. 10 g C. 100 g D. 40 g
7. 在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等
B. 只用游码就可称量所需的氯化钠, 称量时把氯化钠放在右盘
C. 用25 g 12%的氯化钠溶液和25 g水配制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D.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会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
8. 要使图示装置中的小气球在一段时间内变瘪, 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盐酸 ②硝酸铵和水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铁和食盐水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 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用该方法生产碳酸钠时, 中间产物是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 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大
B. 60 ℃时,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4. 1%
C. 加入水, 可以使B点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A点的碳酸钠溶液
D. 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后, 溶液变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
10. 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图为配制氯化钠杀菌液的过程, 下表为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结合图表信息,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 7 35. 8 35. 9 36. 1 36. 4 37. 1 38. 4 39. 0 39. 8
A. 图1中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 图2中的溶液为20 ℃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 图2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D. 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1. t ℃时, 向一个盛有0. 15 g熟石灰(氢氧化钙)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 充分振荡后静置, 烧杯底部仍有部分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 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t ℃时, 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 3 g
C. 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 15 g
D. 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0. 3%
12. KNO3与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t2 ℃时, 向等质量的两种固体中各加入100 g水, 充分溶解后, 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固体是KNO3
B. 乙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甲、乙中的溶液均降温至t1 ℃, 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 用不断搅拌的方法可使甲中固体全部溶解
13. 已知KNO3在20 ℃、3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 6 g、45. 8 g。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0%
B. Ⅱ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 Ⅲ中有KNO3晶体析出
二、非选择题(共61分)
14. (6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 是因为汽油能________(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3)生活中通常用碘酒擦拭伤口消毒。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 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15. (8分)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溶解的现象后, 对常见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如下探究: 向3个规格相同的锥形瓶中各加入100 mL水, 再分别加入10 g NH4NO3、NaCl和NaOH固体, 开动磁力搅拌器, 数据采集器自动采集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图b所示。
(1)在NaOH、NaCl和NH4NO3三种物质的溶解过程中, 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__________。
(2)在NaOH溶解的溶液温度变化曲线中, 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 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定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 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8分)如图所示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 乙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t1 ℃时, 把3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 形成的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升温到t2 ℃时, 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3)分别将t2 ℃时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甲、乙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 溶剂质量: 甲=乙
C. 溶液质量: 甲>乙 D. 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17. (10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多晶体冰糖又称为土冰糖、黄冰糖、多晶糖等, 主要成分为蔗糖, 呈半透明状, 颜色为白色或微黄色, 表面干燥, 有光泽,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 也是家庭常用的食品。
在家可以自制多晶体冰糖。取白砂糖和自来水, 倒入不锈钢口杯内, 置于电磁炉上加热并用筷子搅拌; 用烹饪温度计测量糖液的温度, 分别制取温度为100 ℃、110 ℃、120 ℃时的糖液, 然后倾倒于保温碗中, 盖上厚毛巾; 室内静置7天后取出, 观察并记录结晶情况(见表1)。
在制作多晶体冰糖的过程中, 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 对结晶情况的影响见表2。倾倒碗内的冰糖晶体, 先用少量自来水冲洗晶体表面的糖蜜, 然后用电吹风吹干, 制得成品晶体。
表1 结晶糖液初始温度对结晶情况的影响
碗号 初始温度/℃ 结晶率 结晶情况
1号 100 0 无晶体生成
2号 110 58. 45% 晶体颗粒比较散碎
3号 120 64. 99% 晶体较大, 晶型美观
表2 柠檬酸添加量对结晶情况的影响
碗号 柠檬酸添加比(对白砂糖质量) 结晶率 结晶情况
4号 0 65. 30% 晶体较大, 晶型美观
5号 0. 04% 67. 55% 晶体较大, 晶型美观
6号 0. 08% 69. 97% 晶体较大, 晶型美观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多晶体冰糖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蔗糖(C12H22O11)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由表1可知, 室内静置7天后取出的2号碗内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由表2可知, 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短文内容, 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自制多晶体冰糖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 如发现冰糖受潮出水, 可以用电吹风吹干或置于太阳下暴晒到干燥为止
C. 在家中制作冰糖雪梨等汤羹时, 冰糖放得越多越好
18. (10分)“粗盐的初步提纯”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两个重要的化学实验。
(1)粗盐的初步提纯的主要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 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该实验中量取水时, 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______(填字母, 下同)。
A. 10 mL B. 50 mL C. 100 mL
②在称量精盐的过程中, 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 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A. 向右移动游码 B. 减少精盐 C. 增加砝码
(3)配制完成后, 经检测发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转移固体时有固体损失
③转移量好的水时有水洒出 ④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洒出一部分
19. (12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以下两个探究实验。
Ⅰ.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种类有关的实验。
(1)如图1, X为________, C中加入碘的质量为________g。若要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结论, 所依据的实验是________(填字母)。
Ⅱ. 探究温度及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已知海水中的硼酸(H3BO3)可用于玻璃工业。下表为硼酸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3 5 9 15 23
(2)60 ℃时, 100 g硼酸饱和溶液中含有硼酸________g(保留整数)。
(3)图2所示三个烧杯中, 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用“①”“②” “③”表示)。
(4)若要达到实验目的, 需改变实验①中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填字母)。
A. 将20 ℃改为80 ℃
B. 将水的体积改为50 mL
C. 将粉末状改为块状
20. (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时不慎把稀盐酸洒在实验室的磨石地板上, 发现有气泡冒出。查阅资料得知, 磨石中含有碳酸钙, 同学们用同种磨石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磨石中的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 也不溶于水, 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第7章
一、选择题
答案速查 1 2 3 4 5
A A D C B
6. B 点拨: 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50 g+x)×10%, 解得x=50 g。所以稀释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 ×20%=10 g。
7. C 点拨: 铁架台不属于玻璃仪器, A错误; 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6%=3 g, 只用游码就可称量所需的氯化钠, 称量时应把氯化钠放在左盘, B错误; 用25 g 12%的氯化钠溶液和25 g水配制,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 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C正确; 用量筒量取水时, 仰视液面, 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 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 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错误。
8. A 点拨: 要使气球在一段时间内变瘪, 则瓶中的压强要减小, 即有气体被消耗或有吸热现象。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有气体生成, 瓶内压强增大, 使气球胀大;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瓶内压强减小, 使气球变瘪;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瓶内压强增大, 使气球胀大; 铁在食盐水中会生锈, 消耗瓶内的氧气, 瓶内压强减小, 使气球变瘪。
9. B
10. B 点拨: 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搅拌只能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A错误; 20 ℃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 9 g, 即20 ℃时, 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5. 9 g氯化钠, 而图2的溶液中, 100 g水中只溶解了10 g氯化钠, 所得溶液为20 ℃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正确; 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而图2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 1%, C错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错误。
11. C 点拨: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升温不能使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故A错误; 0. 15 g氢氧化钙没有完全溶解在50 g水中, 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50. 15 g, 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 3%, t ℃时, 熟石灰的溶解度小于0. 3 g, 故B、D错误, C正确。
12. C 点拨: t2℃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t2℃时, 向等质量的两种固体中各加入100 g水, 充分溶解后, 甲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所以甲中固体是氯化钠, A错误; 乙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 所以该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也可能刚好达到饱和, B错误; 甲、乙中的溶液均降温至t1 ℃, 甲、乙中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所以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C正确; 搅拌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所以用不断搅拌的方法不能使甲中固体全部溶解, D错误。
13. B 点拨: Ⅰ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9. 1%, 故A错误; 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 8 g, Ⅱ中溶剂质量为50 g, 该温度下最多可溶解22. 9 g硝酸钾, 而此时加入的硝酸钾质量为10 g,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故B正确; 已知硝酸钾在20 ℃、3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 6 g、45. 8 g, 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C错误;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 6 g, 则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15. 8 g硝酸钾, 而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10 g, 能全部溶解, 不会有晶体析出, 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 (1)溶解 (2)温度 (3)溶剂的性质
15. (1)NaCl
(2)降低; NaOH溶解完全, 停止放热, 并向外界散失热量
(3)现象更直观
16. (1)50 (2)饱和; 75 (3)BD
点拨: (2)t1℃时, 甲的溶解度是40 g, 即在该温度下, 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 40 g甲, 则t1 ℃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 最多只能溶解20 g甲, 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升温到t2 ℃时, 甲的溶解度变为50 g, 即在该温度下, 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50 g甲, 则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25 g甲, 所以升温到t2 ℃时, 溶液的质量是75 g。(3)将t2 ℃时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 乙的溶解度增大, 变为不饱和溶液, A错误; t2 ℃时, 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 溶剂质量相等, 降温到t1 ℃, 溶剂质量不变, 仍然相等, B正确; t2 ℃时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 乙的溶解度增大, 溶液质量不变, 甲的溶解度减小, 析出晶体, 溶液质量减小, C错误; t2 ℃时, 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此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降温后, 甲的溶解度减小, 析出晶体, 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乙的溶解度增大, 变为不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D正确。
17. (1)呈半透明状, 颜色为白色或微黄色, 表面干燥, 有光泽
(2)72 : 11 : 88 (3)饱和 (4)增大结晶率 (5)AC
点拨: (2)蔗糖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 : (1×22) : (16×11)=72 : 11 : 88。(3)由表1可知, 室内静置7天后取出的2号碗内的溶液有晶体生成, 故该溶液是饱和溶液。(4)由表2可知, 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 结晶率依次增大, 故优点是增大结晶率。(5)自制多晶体冰糖过程是结晶的过程, 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A错误; 如发现冰糖受潮出水, 可以用电吹风吹干或置于太阳下暴晒到干燥为止, 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除去水分, B正确; 在家中制作冰糖雪梨等汤羹时, 冰糖不是放得越多越好, 因为达到饱和状态后多余的冰糖就不再溶解了, 即甜度不再增加, C错误。
18. (1)BDC;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①C ②B (3)①②
19. (1)水; 2; AC (2)13 (3)②=③>① (4)B
20. (1)4. 4
(2)解: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 4 g
= x=10 g
= y=11. 1 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0 g+105. 4 g-4. 4 g=111 g,
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
答: 反应后烧杯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