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检测试卷(六)(练习(答案) 课件2份打包)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检测试卷(六)(练习(答案) 课件2份打包)

(共69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六)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
对一对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B A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B D D B C
题号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对一对
题号 21
答案 (1)生物的生存环境 (2)在抑菌圈边缘可能有耐药性的菌株 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 
(3)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升高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
题号 22
答案 (1)(长期)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群岛化适应(Ⅲ) 物种 (3)③④ (4)负相关 长 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 协同进化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对一对
题号 23
答案 (1)种子多度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2)协同进化 增加 上升 中嘴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嘴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繁衍后代 (3)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 (4)减少 自然选择
题号 24
答案 (1)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生殖隔离 遗传多样性
(3)Y1~Y3 18%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下列揭示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最可靠的是
A.各类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B.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C.人与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比较
D.人对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化石,因为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地层越古老,化石对应的生物也就越古老。
2.(2023·唐山高一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可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
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
D.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
3.(2024·潍坊高一联考)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大型肉食性奇虾类动物在该时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奇虾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会形成新物种,进化地位越高等,其适
应能力越强
B.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D.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
无关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也不一定越强,A错误;
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有关,D错误。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4.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
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C.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错误。
5.(2023·秦皇岛高一质检)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A.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由题意可知,A基因频率为40%,a基因频率为60%,若该种群随机交配,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故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该种群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中AA=16%+1/4×48%=28%,aa=36%+1/4×48%=48%,Aa=48%×1/2=24%,自交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28%+1/2×24%=40%,可见,该种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6.(2023·无锡高一期末)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常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超级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C.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使用该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是只要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有染色体,抗生素对细菌突变后产生的新性状进行选择,并不影响突变,B错误;
抗生素的使用会对细菌种群进行选择,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使用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具有耐抗生素的菌体被选择出来,不会使其灭绝,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7.(2024·青岛高一期中)科研人员对长白山上某种二倍体植物种群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并利用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项目 红花植株 粉花植株 白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2% 4%
二次调查 76% 8% 16%
A.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
B.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
D.调查期间,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项目 红花植株 粉花植株 白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2% 4%
二次调查 76% 8% 16%
单项选择题
假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若红花为显性性状,则红花基因型为AA,粉花基因型为Aa,白花基因型为a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初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64%+1/2×32%=80%,a的基因频率=1-80%=20%;二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76%+1/2×8%=80%,a的基因频率=1-80%=20%,即调查期间,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8.(2022·浙江6月选考,17)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
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
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2024·聊城高一期中)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在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答案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0.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捕食枯叶蝶的鸟类与枯叶蝶协同进化
B.物种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
C.生物圈产生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一般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历程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种间互助来实现,B错误。
23
24
答案
1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如印度犄龙化石距今大约有2.4亿年历史,该化石与非洲双角犀牛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北美洲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了解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北美洲狼的存在不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
C.非洲双角犀牛与北美洲狼的基因库有差异
D.非洲双角犀牛与北美洲狼之间有生殖隔离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单项选择题
生物的进化是协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以北美洲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2.(2024·安徽高一期中)趋同进化是指亲属关系疏远的物种,由于生活环境相似,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特征,如海豚(哺乳动物)、鲨鱼(鱼类)和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鱼龙(爬行动物)都进化出了近乎相同的身体结构,它们的身体都呈流线型,背鳍和尾鳍的位置也大致相同。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控制海豚、鲨鱼、鱼龙流线型身体的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库中
C.海豚、鲨鱼、鱼龙进化出近乎相同的身体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类活动也可导致物种的趋同进化,其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海豚、鲨鱼、鱼龙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3.(2021·湖北,15)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根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
由题干信息“两种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之间没有生殖隔离,故两者为同一个物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4.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其喙长与臭虫数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数量与其喙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上的臭虫和生活在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没有地理障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5.(2024·长沙高一期中)玉米细胞中的A基因编码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杂合子玉米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亲本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4∶1,F1随机受粉获得F2。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会使亲本1/3的不含A的花粉死亡
B.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
C.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A∶a=5∶1
D.从亲本到F2,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根据雌配子A∶a=1∶1,产生的后代中aa占1/8,可推出雄配子中a占1/4,A∶a=3∶1,而原来雄配子中A∶a=1∶1,所以含a的花粉有2/3致死,A错误;
F1中三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4∶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a花粉有2/3致死,F1产生的a雄配子占4/8×1/2×1/3+1/8=5/24,A雄配子占3/8+4/8×1/2=5/8,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A∶a=3∶1,F1产生的a雌配子占4/8×1/2+1/8=3/8,故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3/8=3/32,B正确,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杂合子玉米中含a基因的花粉部分死亡,故从亲本到F2,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单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6.(2024·石家庄高一月考)在某地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繁衍,绿色蜥蜴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
B.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多年的繁衍已经进化成新物种
C.绿色蜥蜴种群内近亲繁殖可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
D.自然选择可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进化
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环境改变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使种群进化,D错误。
答案
17.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为刚迁入时和若干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A.若干年后,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上的种群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B正确;
甲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8.(2023·淮安高一期末)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变异类型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B.该变异类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该变异类型会使后代产生从未有过的新性状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导致配子多样性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原因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A正确;
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基因突变会使后代产生从未有过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不会,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9.(2024·扬州高一质检)研究人员对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百合种群甲、乙、丙进行研究,发现:①在所有的杂交实验中,乙与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均表现为可育,甲与乙杂交及甲与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均表现为高度不育;②采用特定技术对DNA、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三个百合种群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蛋白质中约有99%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乙与丙的DNA序列差别小,其蛋白质的差别更小。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与乙之间、甲与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乙的基因库与丙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差异
C.密码子的简并可使种群间的蛋白质差异小于其DNA的差异
D.三个种群间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这是基因自由交流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两种或者更多种密码子编码,这使得种群间的蛋白质差异小于其DNA的差异,C正确;
三个种群间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这与可遗传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有关,甲与乙、丙分布在不同地区,且甲与乙、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高度不育,说明它们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错误。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20.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对果树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
环境
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
时的相同
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
选择作用
D.美国白蛾和该病毒与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
由于病毒对美国白蛾的选择作用,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不一定相同,B错误;
引入病毒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白蛾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只有对病毒有抗性的个体能够生存,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
c年后,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增长,说明美国白蛾和该病毒与当地物种间发生了协同进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多项选择题
23
24
答案
非选择题
21.(2024·北京东城区高一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生物的生存环境
非选择题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张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 h,结果如图。
非选择题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项目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非选择题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在抑菌圈边缘可能有耐药
性的菌株
抑菌圈直径逐渐
减小
项目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非选择题
(3)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升高
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非选择题
22.适应辐射现象表现为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如图1所示。通常适应辐射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Ⅰ.环境性适应,指物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并分化出不同物种;Ⅱ.普遍性适应,指物种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特性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能力来适应新环境;Ⅲ.群岛化适应,指生物类群迁入到一系列相互隔离的生态系统中(如岛屿和山地),进而发生快速的适应性进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适应辐射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_______________等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属于适应辐射中的_______________类型,这13种地雀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______多样性。
(长期)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
群岛化适应(Ⅲ)
物种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判断,该适应辐射属于群岛化适应(Ⅲ)类型,这13种地雀已经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3)以下属于适应辐射的有______(填序号,多选)。
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
超声波使其失灵
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
叶片表面密布绒毛
③起源于盾皮鱼的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分别生
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吸血蝠和食鱼蝠等
③④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该现象表现的是适应的相对性,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①错误;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该现象体现的是适应性,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②错误;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③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盾皮鱼,二者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这是适应辐射现象,③正确;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吸血蝠和食鱼蝠,这些蝙蝠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④正确。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4)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熊蜂的体型大小与花冠长度呈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这一结果与传统上“长口器吸食长花冠内的花蜜”的进
负相关
化模式相悖,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______(填“长”或“短”)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说明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____________。

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
取花蜜,影响传粉
协同进化
非选择题
23.(2024·合肥高一期中)一种名叫中嘴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碎。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嘴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非选择题
(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嘴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嘴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硬的种子咬碎。中嘴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 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嘴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多度下降,
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嘴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嘴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_______的结果。在1976—1978年间,存活的中嘴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嘴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___
答案
协同进化
增加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升
中嘴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嘴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繁衍后代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假定控制中嘴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嘴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嘴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嘴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嘴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答案
减少
自然选择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中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图1为该地区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23
24
答案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3
24
答案
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23
24
答案
生殖隔离
遗传多样性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E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23
24
答案
Y1~Y3
18%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图2曲线可知,C湖泊中鳉鱼种群的E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E的基因频率是0.9,则e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Ee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
答案章末检测试卷(六)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揭示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最可靠的是(  )
A.各类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B.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C.人与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比较
D.人对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2.(2023·唐山高一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可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
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
D.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3.(2024·潍坊高一联考)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大型肉食性奇虾类动物在该时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奇虾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会形成新物种,进化地位越高等,其适应能力越强
B.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D.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无关
4.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C.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5.(2023·秦皇岛高一质检)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
A.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6.(2023·无锡高一期末)科研人员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常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
C.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使用该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7.(2024·青岛高一期中)科研人员对长白山上某种二倍体植物种群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并利用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红花植株 粉花植株 白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2% 4%
二次调查 76% 8% 16%
A.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
B.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
D.调查期间,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8.(2022·浙江6月选考,17)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9.(2024·聊城高一期中)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在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10.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捕食枯叶蝶的鸟类与枯叶蝶协同进化
B.物种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
C.生物圈产生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一般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历程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如印度犄龙化石距今大约有2.4亿年历史,该化石与非洲双角犀牛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北美洲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了解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北美洲狼的存在不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
C.非洲双角犀牛与北美洲狼的基因库有差异
D.非洲双角犀牛与北美洲狼之间有生殖隔离
12.(2024·安徽高一期中)趋同进化是指亲属关系疏远的物种,由于生活环境相似,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特征,如海豚(哺乳动物)、鲨鱼(鱼类)和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鱼龙(爬行动物)都进化出了近乎相同的身体结构,它们的身体都呈流线型,背鳍和尾鳍的位置也大致相同。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控制海豚、鲨鱼、鱼龙流线型身体的基因存在于同一基因库中
C.海豚、鲨鱼、鱼龙进化出近乎相同的身体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类活动也可导致物种的趋同进化,其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3.(2021·湖北,15)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14.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其喙长与臭虫数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数量与其喙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15.(2024·长沙高一期中)玉米细胞中的A基因编码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杂合子玉米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亲本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4∶1,F1随机受粉获得F2。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会使亲本1/3的不含A的花粉死亡
B.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
C.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A∶a=5∶1
D.从亲本到F2,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
16.(2024·石家庄高一月考)在某地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繁衍,绿色蜥蜴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
B.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多年的繁衍已经进化成新物种
C.绿色蜥蜴种群内近亲繁殖可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
D.自然选择可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进化
17.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为刚迁入时和若干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若干年后,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上的种群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18.(2023·淮安高一期末)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变异类型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B.该变异类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该变异类型会使后代产生从未有过的新性状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导致配子多样性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19.(2024·扬州高一质检)研究人员对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百合种群甲、乙、丙进行研究,发现:①在所有的杂交实验中,乙与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均表现为可育,甲与乙杂交及甲与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均表现为高度不育;②采用特定技术对DNA、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三个百合种群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蛋白质中约有99%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乙与丙的DNA序列差别小,其蛋白质的差别更小。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之间、甲与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乙的基因库与丙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差异
C.密码子的简并可使种群间的蛋白质差异小于其DNA的差异
D.三个种群间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这是基因自由交流的结果
20.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对果树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
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
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美国白蛾和该病毒与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21.(15分)(2024·北京东城区高一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张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 h,结果如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项目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8分)适应辐射现象表现为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如图1所示。通常适应辐射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Ⅰ.环境性适应,指物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并分化出不同物种;Ⅱ.普遍性适应,指物种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特性或能力来适应新环境;Ⅲ.群岛化适应,指生物类群迁入到一系列相互隔离的生态系统中(如岛屿和山地),进而发生快速的适应性进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应辐射是__________的结果,___________等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属于适应辐射中的____________类型,这13种地雀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多样性。
(3)以下属于适应辐射的有______(填序号,多选)。
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
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
③起源于盾皮鱼的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吸血蝠和食鱼蝠等
(4)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熊蜂的体型大小与花冠长度呈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这一结果与传统上“长口器吸食长花冠内的花蜜”的进化模式相悖,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____________(填“长”或“短”)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说明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____________。
23.(17分)(2024·合肥高一期中)一种名叫中嘴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碎。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嘴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嘴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嘴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嘴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 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嘴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嘴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嘴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_______的结果。在1976—1978年间,存活的中嘴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嘴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控制中嘴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嘴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嘴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嘴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嘴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24.(10分)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中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图1为该地区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E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答案精析
1.A [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化石,因为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地层越古老,化石对应的生物也就越古老。]
2.B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
3.C [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也不一定越强,A错误;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有关,D错误。]
4.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错误。]
5.A 6.C
7.C [假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若红花为显性性状,则红花基因型为AA,粉花基因型为Aa,白花基因型为a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初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64%+1/2×32%=80%,a的基因频率=1-80%=20%;二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76%+1/2×8%=80%,a的基因频率=1-80%=20%,即调查期间,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
8.A [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9.C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10.B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种间互助来实现,B错误。]
11.B [生物的进化是协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以北美洲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B错误。]
12.B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海豚、鲨鱼、鱼龙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13.D
14.D [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上的臭虫和生活在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没有地理障碍,D错误。]
15.B [根据雌配子A∶a=1∶1,产生的后代中aa占1/8,可推出雄配子中a占1/4,A∶a=3∶1,而原来雄配子中A∶a=1∶1,所以含a的花粉有2/3致死,A错误;F1中三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4∶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a花粉有2/3致死,F1产生的a雄配子占4/8×1/2×1/3+1/8=5/24,A雄配子占3/8+4/8×1/2=5/8,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A∶a=3∶1,F1产生的a雌配子占4/8×1/2+1/8=3/8,故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3/8=3/32,B正确,C错误;杂合子玉米中含a基因的花粉部分死亡,故从亲本到F2,A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D错误。]
16.C [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环境改变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使种群进化,D错误。]
17.B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B正确;甲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18.C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A正确;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突变会使后代产生从未有过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不会,C错误。]
19.D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两种或者更多种密码子编码,这使得种群间的蛋白质差异小于其DNA的差异,C正确;三个种群间的DNA有97%的核苷酸序列相同,这与可遗传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有关,甲与乙、丙分布在不同地区,且甲与乙、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高度不育,说明它们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错误。]
20.B [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由于病毒对美国白蛾的选择作用,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不一定相同,B错误;引入病毒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白蛾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只有对病毒有抗性的个体能够生存,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c年后,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增长,说明美国白蛾和该病毒与当地物种间发生了协同进化,D正确。]
21.(1)生物的生存环境 (2)在抑菌圈边缘可能有耐药性的菌株 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 (3)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升高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
22.(1)(长期)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群岛化适应(Ⅲ) 物种 (3)③④ (4)负相关 长 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 协同进化
23.(1)种子多度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2)协同进化 增加 上升 中嘴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嘴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繁衍后代 (3)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 (4)减少 自然选择
24.(1)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生殖隔离 遗传多样性
(3)Y1~Y3 18%
解析 (3)由图2曲线可知,C湖泊中鳉鱼种群的E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E的基因频率是0.9,则e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Ee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