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表述属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的是
A.成立处理难民问题的难民署 B.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C.决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D.实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2.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贵霜帝国 D.罗马帝国
3.传教士丁韪良评价某历史人物:“西国印书之法,自彼开始……此法一出,各国称便,购者不但价廉,字亦真切,因而文教大启,学校逐渐加多,而民之茅塞顿开矣!”此人应是
A.毕昇 B.谷登堡 C.马丁·路德 D.哥白尼
4.中国古代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A.印刷术、指南针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5.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 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6.“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A.促进了希腊文明诞生 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繁荣
C.促使东西方文化交流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7.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下列中外近代文化变迁的一系列事实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①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②“孔子”系列中国大袍在法国出现
③钟表传入中国内地 ④西服在日本开始流行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8.在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印制了两万余部的《百科全书》(狄德罗主编)由此可知当时
总数 法国国内 法国之外 加放
巴黎对开本 4225 2000(?) 2050 175
日内瓦对开本 2150 1000(?) 1000 150
卢卡对开本 1500(+100) 250(?) 1250
里窝那对开本 1500(+100) 0(?) 1500
日内瓦—纳沙泰尔四开本 8525 7257 754 514
洛桑—伯尔尼八开本 5500(+300) 1000(?) 4500
合计 23400(+500) 11507 12054 839(+500)
A.法国逐渐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B.巴黎的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
C.理性精神在西欧已经深入人心 D.商业出版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9.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10.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务实与进化 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11.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12.在印欧人的迁徙及印欧人与农耕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推动了亚欧大陆几个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印欧人大迁徙有关的是
①古代印度文化 ②古代西亚文化 ③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④古代朝鲜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14.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名家
15.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16.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17.1923年2月,生命哲学信奉者张君劢批评“五四”以后流行的“科学万能”思想,强调中国文化重建取决于以文艺、宗教、伦理、哲学等为代表的“人生观”。这说明
A.全盘西化的倾向得以扭转 B.科学救国思潮宣告破产
C.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救亡运动进入理性阶段
18.下图为《迁出欧洲的移民,1850-1940年》,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人才外流导致西欧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大力彰显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
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 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
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 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
20.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荷马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
A.成为了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 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
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 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
21.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22.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4.古希腊雅典为了追求艺术的崇高理想,常常放弃一些细节的精准,以达到美化效果;罗马则不放弃任何细节,人物雕像皱纹、眉骨、嘴角、眼袋,这是罗马人认为构成一件肖像真实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古希腊雕塑风格的优雅、崇高和古罗马雕塑的务实求真的风格迥然不同,这主要源于
A.二者的地理条件迥异 B.二者的艺术源头不同
C.二者的政治体制差异 D.二者的国情不尽相同
25.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从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D.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26.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在中国往来频繁,他们把浙江的青色绫带回日本做样板,仿制出彩色锦、绫等,江浙地区出产的丝绸也被大量运往日本。这可用于说明,隋唐时期
A.江浙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确立 B.海上丝路促进了中日经济交流
C.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丝银贸易活跃 D.中日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转型
27.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A.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 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
C.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 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28.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宋代二程认为佛教“以生死恐(吓)动人”,只是理会生死,其他都不理会。他们的主张体现了
A.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B.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士大夫与皇权矛盾尖锐
29.先秦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些主张都
A.旨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B.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C.注重强调社会道义和责任 D.蕴含着家国一体的思想
30.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
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三 纽约市是联合国所在地。联合国总部就建在曼哈顿岛中部。但纽约市即使没有联合国总部,也是一个世界的缩影。这个市里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联合国了。联合国将总部设在这里真是选对了地方,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像纽约这样种族多元化。但在这里你更感觉到美国像一盘大色拉,西红柿还是西红柿,土豆还是土豆。这里,中国人在中国城里用筷子吃饭,而黑人深夜在哈林区里闲逛,法国人则聚集在曼哈顿的中上城。
——摘编自新华网《剖析美国移民文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感觉美国像一盘大色拉"的理由?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时间 流向 流量(万人) 分布(%)
1801~1850年 东南亚地区 20 62.5
古巴 1.7 5.6
秘鲁 1 3.1
澳大利亚 1 3.1
美国 1.8 5.6
其他 6.5 20.4
1851~1875年 菲律宾 4.5 3.6
马来半岛 35 27.7
东印度群岛 25 19.8
古巴 13.5 10.6
秘鲁 11 8.6
澳大利亚 5.5 4.3
美国 16 12.7
加拿大 3 2.3
其他 12.5 10.4
1876~1900年 菲律宾 2 2.4
马来半岛 36 44.4
东印度群岛 38 46.8
美国 1.2 1.5
澳大利亚 0.8 1
加拿大 0.4 0.5
其他 2.6 3.4
——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利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也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呆滞的同一,而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具体的、流动的发展过程。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因此,研究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C C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C A B C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D D B C A B 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6分)(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
(2)对待: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科学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发展、创新等。
(3)理由: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美国几乎都有移民;移民社会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美国移民文化的多样性;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2.(12分) (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
33.(12分)示例:论题:儒学在发展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阐述:春秋末期,周王室衰落,宗法失序,孔、孟、荀三代提出并发展了“仁”思想,主张“君舟民水”和“礼治”,以稳定社会秩序,在百家之中,显赫一时。至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逐渐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发展潮流,董仲舒糅合法家、阴阳家思想,使儒学成为对外维护社会稳定,对内巩固专制统治的工具,儒学也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两千余年的正统思想。魏晋隋唐时期,社会局势的动荡和佛道思想的兴起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然而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开启了三教合一的新局面,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突破理学束缚的愿望日益强烈,其中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在对理学抨击的同时,也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总之,传承两千余年的儒学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坚实基础。(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