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校盟联考高考生物二模试卷(有解析)

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校盟联考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
1. 将玉米离体线粒体置于25℃培养液(空气饱和)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有新蛋白质生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中的O2可以自由扩散到线粒体内膜与[H]结合形成水
B. 培养液的温度升高会影响线粒体基质中RNA聚合酶的活性
C. 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出现A-U这种碱基配对方式
D. 在杂交育种中,线粒体DNA上的基因只能通过卵细胞遗传给后代
2. “中国沃柑看武鸣!”武鸣沃柑富含维生素C,且含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粗纤维、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沃柑果汁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沃柑果实中含有还原糖
B. 沃柑叶绿素分子中的Fe2+可以依靠载体蛋白进入人体红细胞中合成血红蛋白
C. 沃柑中的粗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但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肠道吸收Ca2+
D. 在沃柑的叶肉细胞中,自由水和糖类不仅存在于液泡中、也存在于线粒体中
3. 植物细胞内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不同
B. 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
C. 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
D. 有丝分裂间期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4. 某种洄游鱼类幼鱼阶段在海水中生活,性成熟后回到淡水中产卵。当进入淡水环境中时,由于其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周围淡水,体外的淡水会不断地渗入体内。鱼体在淡水中会减少饮水并减少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分的排出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减少Na+的排出量,从而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少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可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 神经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后,在体液中定向运输到肾脏
C. 神经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素协调配合,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相对稳定
D. 该洄游鱼在进入淡水环境的渗透压调节过程中,只存在激素调节
5. 如图表示的是一次森林火灾后次生演替过程中三种量的变化,这些量是(  )
A. Ⅰ植被生物量;Ⅱ初级净生产量;Ⅲ次级生产量
B. Ⅰ初级净生产量;Ⅱ植被生物量;Ⅲ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
C. Ⅰ次级净生产量;Ⅱ初级净生产量;Ⅲ三级净生产量
D. Ⅰ生态系统呼吸;Ⅱ初级净生产量;Ⅲ三级生产者生物量
6. 为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果蝇杂交,得到F1后逐代自由交配。两对基因对果蝇的生存能力均无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两对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发生改变
B. 随着自由交配的进行,雌、雄果蝇中Xb的基因频率趋于相等
C. 若从F2开始逐代淘汰aa的个体,则AA个体占比逐渐升高
D. 若从F1开始每代加入使Xb纯合胚胎致死的药物,则F3雌果蝇中XBXB占比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4分)
7. 高乳酸血症是一类代谢缺陷的总称,多见于婴幼儿。患儿于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有间歇性呼吸快,伴有全身肌张力低等症状。研究发现其致病原因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请结合细胞呼吸过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是 ______ ,B是 ______ 。
(2)代谢产物M是 ______ ,该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值 ______ ,但血液中的 ______ 可与之发生反应,使pH维持相对稳定。
(3)高乳酸血症患者所处环境氧气供应正常,但血浆中乳酸含量依然过高。请结合该过程图,分析高乳酸血症的致病原因可能是 ______ 。
8. 北京某实验室通过实验揭示了“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 ______ 特异性结合,随后引发 ______ ,促进5-羟色胺释放。
(2)食用变质食物后,会刺激人体的“厌恶中枢”,在 ______ (部位)产生与“恶心”相关的情绪;位于 ______ 的呼吸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引发呕吐行为。结合所给的信息可知,在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 ______ 。
(3)“恶心-呕吐”反应会给某些人群带来不便,如晕车晕船的乘客、孕妇、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请根据图文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关于止吐药研发的思路: ______ (写出2个)。
9. 入侵植物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通过上行效应按照原有的路径进入土著食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或者转变流通路径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造成食物网中各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和行为活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如图灰色部分表示入侵前土著食物网的物种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网的物种组成。
(1)三种途径中如果食物网中广食性的植食性动物较多,则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径 ______ 作用于食物网;穗状狐尾藻入侵河口湿地后,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觅食和庇护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这是通过 ______ 途径影响食物网。
(2)入侵物种紫茎泽兰所到之处排挤当地植物,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 ,若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 ______ ,若要连续若干年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请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调查结果 ______ 。
(3)若某种植物以途径Ⅱ影响土著生物群落,最终导致P1生物在当地消失,请从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P1消失的原因。 ______ 。
10. 果蝇是生物实验的常用材料,科研人员对果蝇眼睛的颜色进行了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若干,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探究红眼和白眼的显隐性,并同时判断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 。
Ⅱ、果蝇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成的关系及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分配情况见下表
染色体组成 XY XYY XX XXY XXX YY YO XO
性别 雄性,可育 雌性,可育 不发育
XYY、XXY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2条移向细胞的一极,另1条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各种情况概率相等。
已知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C区域(如图),无眼色基因的个体不发育,其余个体可育,某生物小组用红眼雄果蝇XRY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得到F1,发现F1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W),现将该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F2,请根据F2性状判断产生W的原因(只考虑眼色的性状)。 ______ 。

11. In-Fusion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无缝克隆技术。该技术关键是要在目的基因两端构建与线性化质粒末端相同的DNA序列(即同源序列,通常为15~20bp),然后用In-Fusion酶处理即可实现无缝连接。它的操作步骤大致为:①质粒线性化;②PCR扩增出两端含线性化质粒同源序列的目的基因;③目的基因与线性化质粒同源区域在In-Fusion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④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1)过程①中需要用到的酶是 ______ 。另外,利用 ______ 处理也可以直接得到线性化质粒。
(2)据图分析,为保证扩增出所需的目的基因,引物A或引物B要依据 ______ 的碱基序列进行设计。过程②经过 ______ 轮循环即可初步得到符合要求的目的基因片段。
(3)过程③中,同源序列1、2的碱基排序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______ 。图示In-Fusion技术可作为模型使用,一般来说只需要改变图中的 ______ ,即可快速构建出另一种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
(4)若目的基因是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为检测已转化大肠杆菌的抗性效果,在含氨苄青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计数法或 ______ 法进行计数,若计数结果分别是M、N,则致死率可用(M-N)/M×100%表示,通过后者来计数,此结果较真实值偏大,原因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培养液中的O2可以自由扩散到线粒体内膜,参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A正确;
B、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少量DNA分子,能进行转录,所以培养液的温度升高会影响线粒体基质中RNA聚合酶的活性,B正确;
C、翻译过程中发生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碱基间互补配对,所以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A-U这种碱基配对方式,C错误;
D、由于精子的头部不含线粒体,而卵细胞中含有线粒体,所以在杂交育种中,线粒体DNA上的基因只能通过卵细胞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C。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本题以线粒体为背景,考查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有氧呼吸、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进而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答案】A
【解析】解:A、沃柑果汁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沃柑果实中含有还原糖(葡萄糖、果糖),A正确;
B、沃柑叶绿素分子中含有Mg2+,不含Fe2+,B错误;
C、促进肠道吸收Ca2+的是维生素D,C错误;
D、在沃柑的叶肉细胞中,自由水不仅存在于液泡中、也存在于线粒体中,但糖类不能存在于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A。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本题考查糖类、脂质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是为其他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剂的,而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是NADH,能与O2反应产生水,A正确;
B、有氧呼吸是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而磷酸戊糖途径产生了多种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还进一步生成了其他有机物,所以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B正确;
C、磷酸戊糖途径中也会生成水,水不含碳,因此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不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C错误;
D、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需要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原料,而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可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D正确。
故选:C。
有氧呼吸是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由题干信息可知,磷酸戊糖途径可以将葡萄糖转化成其他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以作为原料进一步生成其他化合物。
本题主要考查磷酸戊糖途径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考生要提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方能准确答题。
4.【答案】C
【解析】解:AC、分析题意可知,鱼体在淡水中会减少饮水并减少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分的排出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减少Na+的排出量,该过程中肾上腺素主要减少钠离子排出,而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减少,可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鱼体内的水分减少,钠离子增多,从而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A错误,C正确;
B、神经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属于激素,激素随体液运输时是不定向的,B错误;
D、该洄游鱼在进入淡水环境的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既有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也有神经垂体等参与的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C。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解:次生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以往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物质总量越来越多,即植被生物量越来越多。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绿色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越来越多,后来趋于温稳定。因此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越来越小,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某一特定时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生活有机物质量叫生物量.生物量是净生产量的积累量,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以往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物质总量.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m2)或能值(J/m2)来表示.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则称为初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我们称这部分生产量为净初级生产量,而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6.【答案】D
【解析】解:A、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致死、突变、迁入迁出等影响基因频率,A正确;
B、自由交配导致雌性中存在b基因,雌雄果蝇中b的基因频率趋于相等,B正确;
C、淘汰aa,导致a的基因频率下降,A的基因频率增大,AA个体占比逐渐升高,C正确;
D、F1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从F1开始每代加入使Xb纯合胚胎致死的药物,F2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雌配子XB占,后代是雌果蝇,雄配子一定提供XB,则F3雌果蝇中XBXB占比为,D错误。
故选:D。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突变、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会影响基因频率,交配方式不影响后代的基因频率。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7.【答案】能量 [H]或NADH或还原型辅酶Ⅰ 乳酸 降低 NaHCO3或Na2HPO4 线粒体中有氧呼吸异常,导致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A是能量,B是[H]或NADH或还原型辅酶Ⅰ。
(2)M在细胞质基质产生,M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人体中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使血液pH值降低,但血液中的NaHCO3或Na2HPO4等缓冲物质,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高乳酸血症患者所处环境氧气供应正常,但血浆中乳酸含量依然过高,说明无氧呼吸过强,可能是因为线粒体中有氧呼吸异常,导致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故答案为:
(1)能量;[H]或NADH或还原型辅酶Ⅰ
(2)乳酸;降低;NaHCO3或Na2HPO4
(3)线粒体中有氧呼吸异常,导致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图中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M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代表的是乳酸;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生成A,A是能量;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B,B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B是[H](或NADH或还原型辅酶I)。
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8.【答案】受体 Ca2+内流 大脑皮层 脑干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 抑制Tacl+神经元中的Tacl基因的表达/减少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数量/抑制肠嗜铬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破坏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
【解析】解:(1)结合题图可知,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随后引发Ca2+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释放后再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2)产生与“恶心”相关的情绪,这属于感觉,所以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结合题干和题图可知,在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
(3)根据图文信息,可提供一些关于止吐药研发的思路为:抑制Tacl+神经元中的Tacl基因的表达/减少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数量/抑制肠嗜铬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破坏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
故答案为:
(1)受体 Ca2+内流
(2)大脑皮层 脑干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
(3)抑制Tacl+神经元中的Tacl基因的表达/减少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数量/抑制肠嗜铬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破坏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
结合题图可知,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随后引发Ca2+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释放后再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答案】I Ⅲ 下降 样方法 入侵植物在于土著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导致土著植物数量下降,其同化的太阳能减少,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最终能够流入P1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该生物的生存,P1生物灭绝或迁出该生态系统,导致P1生物在当地消失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P和C表示不同级别的消费,N表示土著植物,而I表示入侵植物,据此分析,若食物网中广食性的植食性动物较多,则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径I作用于食物网;而穗状狐尾藻入侵河口湿地后,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觅食和庇护场所,则入侵植物为本地植物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是通过途径III影响食物网。
(2)一般而言,生物成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入侵物种紫茎泽兰所到之处排挤当地植物,会导致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减少,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方法是样方法。若要连续若干年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设计表格用于记录调查结果如图:。
(3)据题分析,途径II中入侵植物在于土著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导致土著植物数量下降,其同化的太阳能减少,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最终能够流入P1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该生物的生存,P1生物灭绝或迁出该生态系统,导致P1生物在当地消失。
故答案为:
(1)I;Ⅲ
(2)下降;样方法
(3)入侵植物在于土著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导致土著植物数量下降,其同化的太阳能减少,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最终能够流入P1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该生物的生存,P1生物灭绝或迁出该生态系统,导致P1生物在当地消失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答案】实验思路:让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XAXA×XaY(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XaXa×XAY(后代雌性全为显性性状,雄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雌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①若是由于亲代雄配子基因突变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且雌雄个体比为1:1。
②若是由于亲代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为可育雌果蝇,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则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雌雄个体比为2:1。
③若是由于母本亲代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Y,能产生四种配子:XrXr、Y、XrY、Xr,比例为1:1:2:2,W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X和YY不能发育,因此F2果蝇中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4:1:1:4
【解析】解:Ⅰ、由于题干要求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探究红眼和白眼的显隐性,并同时判断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XAXA×XaY(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XaXa×XAY(后代雌性全为显性性状,雄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雌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Ⅱ、用红眼雄果蝇(XRY)与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得到F1,正常情况下,子代雌果蝇(XRXr)均为红眼,雄果蝇(XrY)均为白眼,但在子代中发现一只例外白眼雌果蝇(记为W),依据题意白眼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①若是由于亲代雄配子基因突变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且雌雄个体比为1:1。
②若是由于亲代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为可育雌果蝇,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则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雌雄个体比为2:1。
③若是由于母本亲代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Y,能产生四种配子:XrXr、Y、XrY、Xr,比例为1:1:2:2,W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X和YY不能发育,因此F2果蝇中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4:1:1:4。
故答案为:
Ⅰ实验思路:让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XAXA×XaY(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XaXa×XAY(后代雌性全为显性性状,雄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雌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Ⅱ①若是由于亲代雄配子基因突变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且雌雄个体比为1:1。
②若是由于亲代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Xr,其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为可育雌果蝇,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则子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雌雄个体比为2:1。
③若是由于母本亲代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则W的基因型为XrXrY,能产生四种配子:XrXr、Y、XrY、Xr,比例为1:1:2:2,W与正常红眼雄果蝇(XRY)杂交,由于XXX和YY不能发育,因此F2果蝇中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4:1:1:4
确定基因位置的方法:
(1)正反交法:若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一致,则在常染色体上,否则在X染色体上。
(2)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进行判定:若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一致,则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否则在X染色体上。
(3)选择亲本杂交实验进行分析推断: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可选项隐性雌性个体和显性雄性个体进行杂交;对于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可选项显性雌性个体和隐性雄性个体进行杂交。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的位置;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计算出相关概率。
11.【答案】TaqDNA聚合酶 限制酶 目的基因和质粒 3 防止目的基因反向连接;防止线性化质粒或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 引物A和引物B 稀释涂布平板 在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解析】解:(1)①过程称为“质粒线性化”,该过程利用引物1和引物2进行了PCR扩增,因此需要用到TaqDNA聚合酶。经过①过程的质粒由环状变为链状,还可以利用限制酶对质粒上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同样能够获得线性化的质粒。
(2)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后,目的基因两端连上了线性化质粒的同源序列,因此在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过程中用到的一对引物A和B,都是根据目的基因和质粒的碱基序列来设计的。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轮和第二轮扩增后可以出现4个包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但是这些DNA片段的两条链不等长,三轮扩增后才会出现2个双链等长的目的基因片段,因此经过3轮循环即可初步得到符合要求的目的基因片段。
(3)若同源序列1、2的碱基排序相同,则会导致目的基因和质粒两端经限制酶切割出的黏性末端相同,进而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导致目的基因反向连接、质粒及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因此同源序列1、2的碱基排序不能相同。由于引物A和B是根据目的基因和质粒的碱基序列来设计的,因此只需要改变引物A和B,就可以在目的基因两侧连上不同种类的同源序列,进而构建不同种类的基因表达载体。
(4)在含氨苄青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计数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在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会导致统计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
(1)TaqDNA聚合酶 限制酶
(2)目的基因和质粒 3
(3)防止目的基因反向连接;防止线性化质粒或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 引物A和引物B
(4)稀释涂布平板 在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Ca2+处理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校盟联考高考生物二模试卷(有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