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4-2025度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溆浦县第一中学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很远就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羌管悠悠霜满地”,水蒸气变成“霜”后,水分子停止运动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水蒸气到了夜晚变成露珠,分子种类改变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大小变化的结果
2.2020年春晚《春风十万里》《泉》等节目展现了如今美丽的中国风貌,呼吁我们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 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3.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是( )
A. B. C. D.
4.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点燃酒精灯
C.振荡试管 D.收集氢气
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铁锅作炊具
C.二氧化碳灭火 D.氮气作保护气
6.新发行的一元硬币外观有银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中,葛同学建议用磁铁去吸一下。该建议属于探究中的( )
A.进行实验 B.猜想假设 C.提出问题 D.设计实验
7.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温度、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c点打开了止水夹。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整个反应过程放出热量
B.b点压强最大,说明红磷燃烧结束
C.c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c点后压强增大是因为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8.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炭黑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光,放热,产生大量白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始创的,距离元素周期表诞生已有153周年,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0,中子数为60
B.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种类比金属元素多
C.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4.2
D.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
10.下图是气体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11.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固体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B.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1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 )
A.冰水混合物;液氧 B.清新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C.澄清石灰水;加热高锰酸钾后的产物 D.蒸馏水;稀有气体
13.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和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①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关键
②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分子的种类
③有限的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化学物质
④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随之发生了改变
⑤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
⑥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
⑦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⑧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⑨汤姆生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是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⑩卢瑟福等科学家在汤姆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A.全部 B.①③⑤⑥⑦⑧⑩ C.①②③⑥⑦⑨⑩ D.③④⑤⑥⑦⑧⑨
14.2021年4月,日本政府计划将核废水排入海里,其中含有大量的氚。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从人体内部对人造成辐射损害,如果人类持续暴露在氚的辐射下,可能会导致细脑死亡,DNA遗传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氚原子与氢原子都有中子,只是数目不同
C.氚与氢元素不属于同种元素
D.氚原子与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15.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试管a中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科普阅读题
16.认真阅读下列材料: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于是发生爆炸。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燃放烟花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同时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燃放烟花时,可以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该气体是_______(填物质名称)。
(3)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三、计算题
17.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准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核电荷数为8,其中子数是_______。
(2)碳12原子的质量为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kg,计算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列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_______。
四、实验题
18.图Ⅰ是小明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已知:氨水无色、易挥发、具有刺鼻性气味;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
【实验操作】a.向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配置成酚酞溶液,观察酚酞溶液为无色。
b.在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2)进行操作b,观察几分钟后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E试管中未变红。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19.小明同学在做家庭实验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溅到妈妈刚刚切好的土豆丝上,发现土豆丝上立即冒气泡,激发了小明的探究欲望,请你参与小明的探究。
(猜想)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设计并完成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_______。 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水和土豆丝不能放出氧气。
实验三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_______ 土豆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
(反思)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全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3)第一补充实验:在实验三前后,各对土豆丝进行一次称量,其目的是证明:反应前后土豆丝的_______没变;
第二补充实验:倾倒掉实验三反应后的液体,向试管中余下的土豆丝中重新加入_______,又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土豆丝的_______没变。
(结论)通过上述同学所做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豆丝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五、填空题
20.如图中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示意图,请回答:
(1)以上四种粒子A和C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
(3)B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1.化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今年夏天,“淄博烧烤”火遍大江南北,当地人的热情和独特的“炭火烧烤”技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到淄博“打卡”,请写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2)煤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但是煤中含硫物质燃烧对环境有污染,日前生活中正逐步用其他清洁燃料代替煤。请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22.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习水可以让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自来水厂净化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_______。
(2)沉淀过程常用明矾做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
(3)自来水是硬水,生活中可通过_______的方法将其转化为软水。
23.结合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2)与C装置相比,利用D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小明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他最好选择_______装置收集氧气,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
(3)若用如图H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很远就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正确;B、水蒸气变成“霜”后,水分子也不会停止运动,故B错误;C、水蒸气到了夜晚变成露珠,状态发生了改变,分子种类不改变,故C错误;D、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结果,分子大小不变,故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能有效提高对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做法与理念相符;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进而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做法与理念相符;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可以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既节能又环保,选项做法与理念相符;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会造成“白色污染”,选项做法与理念不相符。故选D。
3.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是空气组成成分,不是大气污染物,符合题意;B、SO2是有害气体,不符合题意;C、是有害气体,不符合题意;D、属于可吸入颗粒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D
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C、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不能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不可上下振荡,图中操作错误;D、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图中操作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铁锅作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A.建议用磁铁去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不属于进行实验,选项A错;B.建议用磁铁去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不属于猜想假设,选项B错;C.建议用磁铁去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不属于提出问题,选项C错;D.建议用磁铁去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选项D正确;故选D
7.答案:B
解析:A、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整个反应过程放出热量,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B、ab段压强增大是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的趋势大于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的趋势,b点压强最大,不能确定红磷燃烧结束,温度最高才能说明红磷燃烧结束,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C、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c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D、c点后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入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变小,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D
解析:A、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但生成炭黑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60,表示原子序数为6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60,而不是中子数为60,故选项说法错误;B、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4.2,故选项说法正确;D、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从微观上看,纯净物只有一种微粒,A、C、D图中均含有多种微粒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B中只含有一种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固体,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B、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不能再分,不符合题意;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由于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符合题意;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食物中的分子种类改变,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液氧就是液态氧气,是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B、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是磷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选项正确;C、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后的产物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D、蒸馏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气体,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①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关键,故说法正确;②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分子的种类,故说法正确;③有限的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化学物质,故说法正确;④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原子变成离子,元素的种类未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⑤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形态改变,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⑥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故说法正确;⑦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故说法正确;⑧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分子种类不变,化学性质相同,故说法错误;⑨汤姆生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是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说法正确;⑩卢瑟福等科学家在汤姆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说法正确。
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③⑥⑦⑨⑩。
14.答案:A
解析:A、氚原子与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氚原子中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氚与氢元素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氚原子与氢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A、纯水几乎不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B、试管a中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6.答案:(1)放出
(2)二氧化硫
(3)禁止或少放烟花爆竹等
解析:(1)燃放烟花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同时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2)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该气体是二氧化硫,故填:二氧化硫;
(3)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尽量少放或不燃放烟花爆竹、燃放后及时清扫洒水、使用环保型烟花等,故填:禁止或少放烟花爆竹等。
17.答案:(1)8
(2)27
解析:(1)原子由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构成,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则原子的质量由质子与中子决定,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标准氧原子核电荷数=13,则其中子数=16-8=8;
(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则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8.答案:(1)对比观察酚酞在空气中是否会变色
(2)B、C试管中的酚酞都变成红色,C试管比B试管中的酚酞变色快
(3)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解析:(1)为了验证酚酞在空气中是否发生变色,需要单独将酚酞溶液放进试管内做对照;则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比观察酚酞在空气中是否发生变色,故填:对比观察酚酞在空气中是否会变色;
(2)A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B试管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同样C、D不接触,酚酞试液变红;D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C试管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氨水中含有氨气分子,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因此D中浓氨水扩散速度更快,因此C先比B先变红;故填:B、C试管中的酚酞都变成红色;C试管比B试管中的酚酞变色快;
(3)A、B不接触,酚酞试液变红,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9.答案:(1)反应速率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2)对比,排除水和土豆丝产生氧气的可能
(3)质量;过氧化氢溶液;化学性质
解析:(1)双氧水溶液在常温下能分解,但反应速率慢;
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产生氧气,且有大量气泡,才能得出土豆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二”起的作用是对比,排除水和土豆丝产生氧气的可能。故答案为排除水和土豆丝产生氧气的可能。
(3)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能加快反应的化学反应速度,但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要证明土豆丝是催化剂,还需证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第一补充实验:在实验三前后,各对土豆丝进行一次称量,其目的是证明土豆丝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答案为质量;
第二补充实验:倾倒掉实验三反应后的液体,向试管中余下的土豆丝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又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土豆丝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化学性质。
20.答案:(1)非金属
(2)AD
(3)失去
解析:(1)由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原子序数=17,该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由C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原子序数=8,该元素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非金属;
(2) 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A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填:AD;
(3)由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有1个电子,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丢失一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填:失去。
21.答案:(1)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氧气二氧化硫
解析:(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22.答案:(1)过滤
(2)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3)煮沸
解析:(1)通过操作X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泥沙,故操作X的名称是过滤。
(2)沉淀过程常用明矾做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加速沉降。
(3)加热可以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生活中可通过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3.答案:(1)长颈漏斗
(2)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G;防止高温溅落物使集气瓶底部炸裂;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解析:(1)仪器b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D装置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故与C装置相比,利用D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小明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需要纯净的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故选择G装置收集氧气。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溅落物使集气瓶底部炸裂。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
(3)用如图H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管进入,即从a口进入,故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