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简介(明十三陵都是谁的陵墓)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脚下的明十三陵,是目前全球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也是许多来北京旅游的游客的必去之地。
但是,很多有心人也许会注意到,明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总共有16个帝王,为什么明皇陵要叫“十三陵”?另外三个人呢究竟去哪了呢?
>明十三陵简介(明十三陵都是谁的陵墓)
这三位没有葬入北京十三陵的皇帝,分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
首先来说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当然不可能不去皇陵的,但在朱棣靖难胜利之前,南京才是大明的首都,所以他死后,和马皇后一起被安葬在了位于南京的明孝陵。
据史料记载,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因而这一陵寝才会被称之为孝陵。
孝陵的建设规模很大,朱元璋自洪武十四年起就开始兴建,一直到永乐三年,才算完全建成。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其形制和风格上,也成为明清以来二十余个帝王陵墓的模板。
相对于孝陵的规模,其独特的政治地位或许是其被誉为“明清皇室第一陵墓”的真正缘由。自建文帝以来,孝陵就被视为是明代皇族的祖宗根基所在,明王朝每年都要到这里举行三大、五小共八次的祭祀。
在清军入关之后,为了缓解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清王朝对孝陵的保护也十分严格。例如康熙在第一次南巡的时候,特意到了南京,到了孝陵亲自进行了祭祀。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场祭典是康熙皇帝用来安抚满汉矛盾,拉拢江南士族的一种政治表演,但饶是如此,康熙身为皇帝,行此做法,却也让江南民众感到万分震撼。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去世后所建的孝陵都得到了历代皇帝的高度重视。而他的嫡系子孙朱允炆和朱祁钰,则要凄惨得多。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因为他身边有一群强大的舅舅。他的舅舅中,有很多都是有实权的诸侯,比如燕王、宁王。
他继位后,曾想过要削藩,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将朱棣逼得造反,他打着“清君侧靖难”的旗号,将自己疼爱的侄儿赶下了皇位
当南京城被燕王攻破金川城时,朱允炆陷入了绝望,他放火烧了皇宫。在火灾中,仅发现两个被大火烧毁得不成样子的躯体。
朱棣虽然口口声声说朱允炆是被烧死的,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他的身份,所以很多人都对朱棣的继位不满,私下里都有传言,说建文帝是装死逃出来的。
虽然建文帝的行踪依旧是个谜,但朱棣的永乐政府既然已经对外宣称这位小皇帝死于大火,将这位年轻的皇帝安葬在了南京,并没有出现在十三陵中。
第三位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的遭遇,比起朱允炆来,朱祁钰的情况算是最冤的一个。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弟弟,明英宗时,他与皇帝并无瓜葛,属于闲散的世子,与兄长朱祁镇走得很近,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是他的兄长朱祁镇不成器,出兵攻打瓦剌,结果被伏击,数十万的明军战士死在了土木堡,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太师活捉了
孙太后和于谦留在北京,眼见陛下被瓦剌人掳走,国家不能一日无君,所以决定另立新君。而且还跳过了只有两岁的太子朱见深,直接以“国赖长君”的名义,推举了朱祁钰,让朱祁镇成为了“太上皇”。
说实在的,朱祁钰在当皇帝方面,比英宗要有天分。经过朱祁钰与朝中一众大臣的共同努力,明王朝最终挺过了瓦剌军的进攻,并且逐步从战败的打击中恢复了元气。
如果一切都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兄弟阋墙”了。可是,英宗才被抓了一年,就被放了回来。
至于他为什么会放回来,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明朝使臣杨善的口才,才让他被释放的。也有人说,朱祁钰登基后,朱祁镇的地位就不保了,留下他也不能换到更多的银子,更得罪了明朝,不得已之下,只好将这个烫手的山芋还给了明朝。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朱祁镇回京的时候,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对朱祁钰来说,这样一个太上皇大哥你怎么处理?还政给他?不可能。将他杀了?大臣们不答应。
无奈之下,他只能将朱祁镇关了起来,严加看管。据说,朱祁镇被关在地方,不仅是上了锁的,还灌了铅,就算是吃的,也要从大门旁边的一个小洞里才能递送进去。
或许是天意,朱祁钰虽然对自己的兄长保护得很好,但他最大的软肋就是,独子朱见济病逝,再无子嗣。
或许是天意,朱祁钰虽然对他大哥严防死守,但他最大的软肋就是独子朱见济病逝,而接下去也一直没有子嗣。
最后,在他因为继承权的问题和大臣们闹得心力交瘁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三个投机者看准时机,支持朱祁镇恢复王位,史称“夺门之乱”或“南宫复辟”。
朱祁钰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所以英宗虽然恢复了皇位,但对自己的亲弟弟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他把朱祁钰贬为郕王,不准他下葬于北京的陵墓。这是明代的第三个皇帝没有被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