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图所示的物产与物种交换模式,在古代亚欧贸易中延续了很长时间。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原始农业的产生 C. 古希腊的海外殖民 D. 罗马帝国的扩张
2.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 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 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 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4. 宋代的清明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在长达一周的节日期间,人们不管是呼朋唤友、携妻带子的踏青郊游,还是万鼓雷动,碧波荡漾的游船竞渡,抑或是乱花飞舞、人人半空的秋千之戏,皆是用自己的快乐来弥补故人逝去的伤痛,在各种仪式和群体活动中寻求自我意义上的精神满足。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代(  )
A. 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B. 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C. 社会风气走向衰颓 D.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5. 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
A.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 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D. 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6.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试修了一条观赏铁路,并试行了火车。但是,由于“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始息”,该铁路被迫废止。这反映出(  )
A. 铁路修筑危害清政府统治 B. 当时中国路权开始遭到破坏
C. 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D. 观念落后制约近代交通发展
7. 如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
城市 人口 市政建设与管理 城市功能
上海 1880年仅城区已达百万 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 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市。
天津 1925年,城市人口突破100万 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 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A. 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 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
C. 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 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8. 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 1910年的东北防疫反映了(  )
A. 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 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 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 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9.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可知(  )
A. 商业繁荣推动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 法典有效地解决了古巴比伦的商业活动争端
C. 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国王的命令
D. 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10. 如图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 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 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 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11.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悲剧中,虽然主人公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依然受控于命运而致凄惨结果。民众在观剧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该学者意在强调,古希腊悲剧(  )
A. 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 B. 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C. 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D. 适应了城邦政治的发展
12. 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 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 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 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13. 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构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 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D. 葡西两国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14. 《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当时的美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 B. 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
C. 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 D. 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
15. 表格中的事件或现象共同反映了(  )
时间 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 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 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 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 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A.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C.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6.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时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时期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时期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
——摘编自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决定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在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大清邮政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货样、汇兑、国际包裹等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
——摘编自岳谦厚、田明《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8.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率领人民抗击疫病。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区,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纳。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颂诏说:“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宋朝政府大量编辑、印行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杭州饥疫并作,染病百姓不计其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这实际是简陋的隔离医院。东汉王充的《论衡》载:“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也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否则会得符疾。清代余德埙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疫势危急时,要避开撤走,找个大树下的辙凉当风处居住,近水当风之处最好,千万不要众人拥杂在一起。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材料二: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欧社会对瘟疫的认识已较为理性、科学,他们认为瘟疫只是一种自然生理病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防控的。此种观念……为医生等专业人士走向防疫前台提供了机会。许多医生提出了诸如喷洒香水、多吃芦荟、节食、逃跑、放血疗法等防疫措施。尽管这些措施成效微弱,但它至少给了人们一个积极信念,那就是瘟疫是可以防控的,这无形中激发了人们的积极行动,给人们尝试更多方法开通了道路。医学界通过对古希腊医学的研习也初步承认疾病是由机体素乱或生理等身体内部原因引起的病痛,“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支持了治疗观上的乐观主义态度:疾病的康复是把握在人的手中的”。在这种理性防疫观念的指导下,欧洲各国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从而推动了西欧集体防疫行动的发生。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理性防疫观念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 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
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可以看出唐代陪葬的骆驼俑体现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说明唐代经济交流影响了社会习俗,故D项正确。
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交流对社会习俗的影响,不能强调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胡人不是藏族,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充分理解题干材料。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注重现实人生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在纪念先贤古人的同时,享受着节日所带来的种种狂欢活动,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的冲击,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统治者经济政策调整的信息,得不出传统经济政策松动,排除A项;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习俗与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伦理规范相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社会风气和中国传统节日,要求考生掌握宋代世俗生活活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宋朝社会风气和中国传统节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B
【解析】题干显示明清时期出现“专营榨油”“民多业陶”“而米及豆麦尤多”等现象,这说明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故B正确。
A题干不能明确体现,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等信息进行归纳分析。
6.【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国人对铁路的疑惧导致铁路被拆除,说明观念的落后制约了近代交通的发展,B项正确;
铁路修筑并不一定会危害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
国人对铁路产生疑虑,因此并不能体现爱国情怀,排除C项;
材料内容和中国路权被破坏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上海和天津的市政建设与管理适应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城市功能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说明上海和天津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东部通商口岸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化水平不会很高,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公共卫生的角度”,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910年前后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职能的变化。1910年东北防疫的进行,推动了中国政府放弃了传统政府不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做法,促进政府向近代政府的转型,故B项正确。
A项中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的防疫制度的建立,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东北防疫,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防疫,因此无法得出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公共卫生的角度”,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反映的是1910年前后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职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政府职能近代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各阶层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而且《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了总条数的一半。这表明随着古巴比伦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有关商业法律的制定,故A项正确;
“有效解决”的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国王在法典制定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而不是参与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因此无法得出“直接推动”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古巴比伦商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古巴比伦商业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和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复合式公寓的流行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复合式公寓的作用,进而分析得出复合式公寓适应了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因此比较流行。
本题考查古罗马复合式公寓流行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指出民众在观看悲剧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对于激发自我意识觉醒有影响,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对悲剧内容和情节的介绍,排除A项;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指希腊先哲们的思想智慧,排除B项;
D项不是学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得以前东罗马帝国大量的学者转移到西欧,从而使得拜占庭文化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反映出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到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的信息,故A错误;题干只反映出了拜占庭帝国大量学者逃到西欧,但并没有说文化中心转移,故B错误;题干看不出意大利具备成熟的文化体系,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结合材料信息“……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分析。
13.【答案】C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中,土著印第安人占比小于非洲奴隶、欧洲人和混血种人,这说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对当地土著进行屠杀,造成劳动力减少,为弥补劳动力不足而开展黑奴贸易,C项正确;
此时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非洲奴隶是被贩卖去美洲的,不是主动移入,排除A项;
题干强调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排除B项;
题干主旨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造成殖民地人口构成的变化,并未强调葡西两国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可知,反映了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租住房屋的信息,说明城市人口聚集问题日益凸显,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
材料不仅仅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如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的开业便是工业革命后的事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商品交易所的建立,银行的创立、贸易垄公司的成立以及百货公司的开业,这些事实都体现了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来的商业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
19世纪末20世纪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概括出共性主张即可。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A项正确;
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
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
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出人口移动的趋势,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任意三点)
起源早,逐渐完善邮驿体制;
通过制定法律保障邮驿的运行;
由政府主导,主要满足官方通讯需求;
明清时期民间私营邮驿出现,与官方并存。
原因:(任意两点)
中央政府传达政令与管理地方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题2】发展变化:(任意两点)
由列强私办到清政府主动办理;
由隶属海关到机构独立;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任意三点)
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
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邮政制度。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邮政制度的特征解答;第二问结合清朝后期邮政制度发展的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邮政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措施:免税以减轻疫区民众经济负担;官府派遣医生施药;政府编纂、颁行方书(医书)以宣传防疫知识;建立隔离场所以隔离病人,防止接触;注重个人和饮食卫生;关注环境卫生。
【小题2】影响: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欧洲医学水平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推动了西欧的集体防疫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问,根据材料提炼概括,预防要点遗漏;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理性防疫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疫病与医学成就,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小题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小题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第(1)题,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2)题,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本题主要通过人类文明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正确认识人类不同的文明:在各国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然环境、地理区域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一个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自己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延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养分。然后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说明,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等,均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核心内涵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广泛认同,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因兼容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洽”“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史”“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观念,依然具有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历史悠久、与时俱进,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养分。
故答案为:
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养分。
说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等,均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核心内涵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广泛认同,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观念,依然具有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历史悠久、与时俱进,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养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考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影响。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第1页,共1页

2022-202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