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中学、山塘镇初中等五校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科试卷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为8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姓名、班别、准考证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考号、试室号和座位的对应数字涂黑.
3.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ú)。”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2.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国户口众多 C.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
3.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7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4.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提倡节俭 C.轻徭薄赋 D.休养生息
5.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6.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
7.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8.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9.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10.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11.“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1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13.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4.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15.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6.“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导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
17.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18.题表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针对这一现象,北宋初年统治者的对策是( )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时间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907—923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923—936
后晋 石敬塘 河东节度使 936—946
A.重农抑商 B.设市舶司 C.重文轻武 D.打破坊市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20.宋代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以下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 )
A.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C.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21.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当时的宋朝( )
时间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4580885
A.制瓷技术先进 B.边界贸易兴旺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外贸易发达
22.右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汉末至北宋末年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
23.《宋史》记载:“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据此推断,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辽盟约 B.商贸流通的需要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造纸技术的改进
2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5.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卖到其他地方,皆有“饶玉”之称。据此可知,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 )
A.只能生产白瓷 B.拥有定窑汝窑 C.反映手工业兴盛 D.兴起于南宋
26.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末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反映 了他的满腔悲愤。词中的“胡”指的是(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27.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 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8.“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元朝时我国开始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白族 D.回族
2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右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30.《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
二、综合题:(31、33题13分,32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归纳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信息。(4分)
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2分)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 (1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2分)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实现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热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 在力述“农本”的同时,他处处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把兴修水利作为农田建设、救荒赈济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把水利机械作为农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见功效的一部分。
——宋源《<农政全书>的水利经济思想》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4分)
据材料二,概述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3分)
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2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三: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材料一中的“夷狄”指的是什么?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政策?(4分)
材料二的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4分)
根据材料三,归纳两宋时期的社会特征。(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