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记载,封建时代,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亲属为基础。上级武士利用血缘亲属关系支配下属武士及其附庸,甚至统治全国。此外,武士集团中,甥舅、妹丈等姻戚关系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日本武士集团( )
A.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 B.维护了天皇的专制权力
C.照搬了中国唐王朝的做法 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
2.高丽成宗时代,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则,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读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3.早在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期,一些学者就注重保存和发扬爱琴海地区以及印度的文化,在首都巴格达不仅有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而且学者们还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 )
A.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B.阿拉伯帝国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4.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
A.朝鲜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程朱理学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鲜半岛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5.《摩奴法典》规定:“(人类始祖)命婆罗门学习和传授吠陀,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授以收受之权……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此规定说明当时印度( )
A.职业世袭不变 B.生活界线分明
C.宗教权利平等 D.具有严格等级
6.坊间有传,折叠扇是从朝鲜半岛传人中国的。下列的选项中能为这种说法提供证据的是( )
A.② B.④ C.①③ D.无
7.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8.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9.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在他的努力下,通过借鉴邻国使其所处的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此人是(  )
A.孝德天皇 B.李成桂 C.穆罕默德 D.源赖朝
10.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据此可知( )
A.欧洲心灵解放是外部作用的结果 B.阿拉伯文化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文艺复兴弘扬了东西方古典文化 D.文明交流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
11.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箭头路线所展示的是( )
A.腓尼基字母的外传 B.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
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2.中世纪学者皮朗曾这样描述“某一事件”的历史效果:“现在这些文明的诞生地突然失去了它的文明,地中海把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分开,而不是将其统一起来;原来连接拜占庭帝国与西部日耳曼诸王国的纽带断裂了。”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伊斯兰文明的扩张 B.北方蛮族的南侵
C.法兰克王国的崛起 D.罗马帝国的衰亡
1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等地。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B.不断向外进行传播
C.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 D.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自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年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此外,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
——摘编自禹田《图说世界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教,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古早期,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主要操纵在拜占庭帝国手中。拜占庭帝国由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重要经济发达区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所以中古早期的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拜占庭拥有强大的海上商船队和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和保持商路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 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与15世纪后半期伟大的海上发现处于同一时期,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认为,这两个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土耳其人切断了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有伟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欧洲就不顾一切探索通往东方的其他商路。1498年,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终于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
——摘编自【美】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拜占庭帝国”的另外一个名称,并分别分析拜占庭帝国在法律上和贸易上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帝国”兴起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并分析与“伟大的海上发现”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由祈祷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为世界的主宰)为至高无上的观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一宇宙观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创始人佛陀对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现了教义的基本统一。婆罗门只是一个阶层,除了种姓家族关系外并无其他关系。佛陀在传教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宗教团体一僧团,使佛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因此得以广为传播并扎根于中国本土。此时的佛教以其奥义打动了一流的学者,佛教著作呈现出剧增的趋势,不但外来的佛教经典得到了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也纷纷问世。国人还主动西行取经,点燃了佛经“经典翻译”的热潮,如法显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佛经的翻译也使得佛学流派和思潮出现,对后世佛学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佛学还攀附当时中国的文化,与道家和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汇通,借以传播并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摘编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例,简析公元3-6世纪佛教传播的表现及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封建时代,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亲属为基础”,可知日本武士集团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武士集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国唐王朝的照搬,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阶层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华夏之则,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读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认为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即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项正确;材料主张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是“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也不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排除A、D项;材料未体现藩属关系,排除B项。故选C项。
3.D
【详解】据题意可知,阿拉伯保存和发扬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这是他们对于世界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保存世界文化方面的贡献,没有说明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阿拉伯人保存了文化,但没有说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材料“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体现的是朝鲜对中国典章制度文化的学习,说明朝鲜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程朱理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在此之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开始了封建化进行,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光是制度,还有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可知,种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说明等级制度森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职业世袭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当时印度生活界线分明,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印度宗教权利并不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①只提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折扇,②只提到了高丽折扇的制作精美;③提到了高丽将折扇作为礼物互赠,④说明倭扇对高丽折扇的影响,以上四则史料均无法说明折叠扇是从朝鲜半岛传人中国的,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最常提到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城市,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是中国的海港城市,因此,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人与西方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古时期阿拉伯人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俄罗斯建筑、造型艺术.国徽等方面与拜占庭文明存在共同之处,反映出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建筑及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这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础,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并不是宗教影响,排除A项;俄罗斯文明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并不必然意味着会受其影响,排除B项;俄罗斯与拜占庭历史传统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借鉴邻国使其所处的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期实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因此此人是孝德天皇,A项正确;李成桂是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排除B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立者,排除C项;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首位征夷大将军,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可知,阿拉伯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如古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译成欧洲文字,促进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此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欧洲心灵解放即“文艺复兴”运动更多的是内部作用的结果,如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排除A项;题干不是反映阿拉伯文化本身具有人文主义色彩,而是说明希腊文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重新译成欧洲文字,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文艺复兴弘扬了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古典文化,而不是弘扬东方古典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地图中的箭头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地那出发,主要向北非、西亚、中亚一带传播,图中还存在拜占庭帝国,从而可以判断图中箭头展示的是中古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B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应该始于地中海东岸,而不是麦地那,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没有扩张到西班牙,排除C项;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应该涉及到印度洋沿岸乃至东亚,远超这张图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文明逐渐兴起。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不断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控制着西地中海地区,对当时欧洲东西部的统一及联系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北方蛮族南下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日耳曼诸多王国,对后世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兰西王国的崛起、罗马帝国的衰亡,并没有使欧洲东西部分开或纽带断裂,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等地”可知作为阿拉伯文学代表的《一千零一夜》吸收了许多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的文明成果,因此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阿拉伯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对外进行传播,更不能体现“多元一体”,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1)背景: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庄园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儒家思想的传入及日本化。(答出三点即可)
(2)目的
第一阶段: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
第二阶段:了解对手,救亡图存。
意义: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可知,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根据材料“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可知,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传入及日本化。
(2)目的:第一阶段:根据材料“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可知,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第二阶段:根据材料“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可知,了解对手,救亡图存。意义:根据材料“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分析。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等方面分析。
15.(1)相似之处: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工商业发达;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答出两点即可)
(2)宗教:罗马帝国晚期主要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帝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作用: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解】(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根据材料“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得出工商业发达和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根据材料“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
(2)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晚期主要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帝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作用: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6.(1)名称:东罗马帝国。
作用:法律上: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或答:使罗马法成熟);
贸易上:保护传统商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的持续发展。
(2)影响: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
关系:切断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东西方传统商路的转移。
【详解】(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上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或答:使罗马法成熟);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由于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控制了地中海周围的重要经济发达区域,而且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所以中古早期的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都处于它的控制之下”可知贸易上保护传统商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的持续发展。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
关系:根据材料“土耳其人切断了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有伟大而古老的商路,因而欧洲就不顾一切探索通往东方的其他商路。1498年,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时,终于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可知切断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东西方传统商路的转移。
17.(1)差异:早期的印度佛教以人为中心,反对祭祀和种姓制度,强调平等和组织性,实现了教义的统一;婆罗门教强调信仰“梵”,强调婆罗门阶层特权,维护种姓制度。
(2)(2)表现: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著作和信徒众多;佛经的翻译和著述纷纷问世;法显为代表的中国人主动去印度取经和翻译佛经;出现了众多的佛学流派和思潮;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意义: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政治、文化交流;丰富了佛教教义和儒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中“不同于婆罗门教以‘梵’为至高无上的观念,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佛教是人类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知,早期的印度佛教以人为中心,反对祭祀和种姓制度,强调平等和组织性,实现了教义的统一,婆罗门教强调信仰“梵”,维护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和种姓制度。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此得以广为传播并扎根于中国本土”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根据“打动了一流的学者,佛教著作呈现出剧增的趋势”可知,佛教著作和信徒增多;根据“不但外来的佛教经典得到了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也纷纷问世”可知,佛经翻译和著述纷纷问世;根据“国人还主动西行取经,点燃了佛经‘经典翻译’的热潮,如法显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可知,中国的法显等人主动去印度取经和翻译佛经;根据“佛经的翻译也使得佛学流派和思潮出现”可知,出现了众多的佛学流派和思潮;根据“佛学还攀附当时中国的文化,与道家和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汇通,借以传播并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人还主动西行取经,点燃了佛经‘经典翻译’的热潮,如法显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可知,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印两国的往来和文化交流;根据“佛经的翻译也使得佛学流派和思潮出现,对后世佛学思想带来深远影响”可知,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根据“佛教以其奥义打动了一流的学者,佛教著作呈现出剧增的趋势,不但外来的佛教经典得到了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也纷纷问世”“佛学还攀附当时中国的文化,与道家和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汇通,借以传播并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