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微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
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桥梁、道路和水
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凇弛
2.下表为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
19641980年
规模数
1980-1989年
城市数
增长幅度
城市数
增长隔度
大于200万
3.59
7
24.16
100-200万
8
10.95
8
25.41
50-100万
18
14.89
30
28.47
20万一50万
43
23.55.
70
34.22
10万20万
51
26.78
62
44.91
小于10万
2
38.10
46
70.39
平均
167
15.87
223
31.63
A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建设体系
B.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D.城乡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
3.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
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
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历史第1页(共6页)】
232470Z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2.B3.A4.D5.B6.A7.D8.D9.B10.C11.B12.D13.C14.A15.C16.A
17.(1)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大部分域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
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
型紧密相联;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一:
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2分)原因:西方
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
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二:
趋势:1949年至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后稳定快速发展。(2分)原因: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
改革:国家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视。(4分,任答两点即可)
启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
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特点:航运业发展较快;企业涉及范围广:企业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航运体系初步形成。(4分,任答两
点即可)原因: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有识之士的支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表现:国际海运和集装箱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航运立法进一步完
善。(4分,任答两点即可)策略:扩大市场开放,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运输结构调
整,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发展综合物流,抓住交通运输新的增长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2分)
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
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
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
化;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包含了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
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
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风气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
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8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
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分)
闻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
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
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
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
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
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
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
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
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
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8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赋分)
20.(1)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2分)原因:古代中西方文化对阿拉伯文
化的影响: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噩域的扩大:统治者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民间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受到百年翻译运动的大力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促进
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高一年级3且份且紫历中参考答客】
2324707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