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青阳片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国史大纲》中写道“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隋朝经济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隋初,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
C.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D.营建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
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学生甲:“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为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学生乙:“前代开凿的大运河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丙:“我认为统治者的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比如:知人善任、政治清明,以致社会安定;重视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带来和睦的民族关系;开放的政策带来包容的社会心态。”据此可知,这些学生讨论的是( )
A.西汉休养生息的表现 B.南朝统一全国的贡献
C.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D.北宋重文轻武的后果
4.“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5.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6.同学们围绕“中华民族对外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板报,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能入选( )
A. B. C. D.
7.唐朝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
8.“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9.“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 ) ①越窑的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 ③唐三彩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
10.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11.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诗歌在唐朝极度繁荣,后世留下了三百多首著名的诗篇,其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培养了大批人才
B.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C.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李白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12.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造成右图中局势出现的原因( )
A.分封制瓦解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3.两宋词坛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两宋一直处于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4.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15.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17.“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 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A.宋金和议后 B.宋辽和议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
18.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是( )A.北魏 B.辽 C.金 D.元
19.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大统一 B.都仅存在30多年,二世而亡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
20.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6分)
21.唐朝时发明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和筒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2.公元1069年,宋神宗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 变法。
23.敢于直言,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是指 。
24.唐朝书画艺术名家辈出,____ 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25.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高僧 前往取经,其口述著作《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题,第26题7分,第27题8分,第28题9分,共2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7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下表是根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制成的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迁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图一 隋运河 图二阿拉伯商人墓碑 图三 秧马
图四 宋代耕获图 图五 宋代海船
(1)材料一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1分)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时期?(1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分)
(3)材料三中图三图四反映了宋代水稻生产的景象,请结合图片分析宋代农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
(4)图五“海船残骸”反映了宋朝政府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1分)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1分)
27.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一一《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地方长官)通(意:一起、一同)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七有.....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为分割知州的权力,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宋太祖实施这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同时派文臣任各地州县长官,由此可见宋政府实施的治国政策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为了管理西藏事务,
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为了管理台湾事务,元朝又设置了什么机构?(3分)
28.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三: 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
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位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称为什么?结合所学,我们该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协议”?(2分)
(3)材料三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2分)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2分)(5)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分)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与评分标准
(出卷人:月城中学王洪伟,13812121391)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C A A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C B A D C 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6分)
21.曲辕犁
22.王安石
23.魏征
24.颜真卿
25.玄奘 《大唐西域记》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7分,第27题8分,第29题9分,共24分)
26. (1)三个阶段;(1分) 南宋时期。(1分)
(2)人口的南迁;大运河的贯通;生产工具的改进;海外贸易的兴盛。(2分,任答2点)
(3)耕作技术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 (1分,任答1点)
(4)市舶司;(1分) 泉州(或广州)(1分)
27. (1)节度使(1分); 安史之乱(1分)
(2)设置通判(1分); 分知州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1分); 重文轻武(1分)
(3)行省制度(1分); 宣政院(1分); 澎湖巡检司(1分)
28.(1)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贞观之治” (1分)。
(2)澶渊之盟(1分);
评价:使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1分)
(3)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1分); 通过联姻(1分)。
(4)现象:民族交融(1分); 回族(1分)
(5)看法: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加强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等。(1分,言之有理即可)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国史大纲》中写道“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
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隋朝经济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隋初,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
C.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D.营建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
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
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学生甲:“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为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学生乙:“前代开凿的大
运河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丙:“我认为统治者的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比如:知人
善任、政治清明,以致社会安定;重视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带来和睦的民族关系;开放的政策
带来包容的社会心态。”据此可知,这些学生讨论的是( )
A.西汉休养生息的表现 B.南朝统一全国的贡献
C.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D.北宋重文轻武的后果
4.“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
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5.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6.同学们围绕“中华民族对外的交流与碰撞”的主题创办一期板报,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能入选( )
A. B. C. D.
7.唐朝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
“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
8.“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 6 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
现已出土重要文物 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9.“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
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 ) ①越窑的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 ③唐三彩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
10.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
1
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11.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诗歌在唐
朝极度繁荣,后世留下了三百多首著名的诗篇,其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培养了大批人才
B.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C.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李白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12.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造成右图中局势出现的原因( )
A.分封制瓦解 B.藩镇割据
C.重文轻武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3.两宋词坛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
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反映的时代特
征是( )
A.两宋一直处于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4.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 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
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15.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17.“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
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 和
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A.宋金和议后 B.宋辽和议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
18.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王朝是( )
A.北魏 B.辽 C.金 D.元
19.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2
A.都结束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大统一 B.都仅存在 30 多年,二世而亡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
20.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 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21.唐朝时发明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和筒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2.公元 1069 年,宋神宗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 变法。
23.敢于直言,被唐太宗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是指 。
24.唐朝书画艺术名家辈出,____ 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25.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高僧 前往取经,其口述著作《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3 题,第 26 题 7 分,第 27 题 8 分,第 28 题 9 分,共 2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7 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
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
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
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下表是根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制成的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迁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图一 隋运河 图二阿拉伯商人墓碑 图三 秧马
图四 宋代耕获图 图五 宋代海船
(1)材料一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1 分)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时
期?(1 分)
3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 分)
(3)材料三中图三图四反映了宋代水稻生产的景象,请结合图片分析宋代农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分)
(4)图五“海船残骸”反映了宋朝政府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1 分)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1 分)
27.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一一《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
臣(知州,地方长官)通(意:一起、一同)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
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七有.....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
么 (2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为分割知州的权力,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宋太祖实施这项措施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 同时派文臣任各地州县长官,由此可见宋政府实施的治国政策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为了管理西藏事务,
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为了管理台湾事务,元朝又设置了什么机构?(3 分)
28.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 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
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1004 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
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
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 30 万两、绢 20 万匹……
材料三: 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
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
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
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位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将他的统治
时期称为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称为什么?结合所学,我们该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协议”?(2 分)
(3)材料三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依据材料指出“契丹
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2 分)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2 分)
(5)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分)
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