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高一生物精练(人教版2019必修2)(word版含解析)
1 .人的上肢、蝙蝠的翼、鲸的鳍和猫的前肢, 从外形和功能看很不相同, 但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
致,这可作为生物进化中的(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遗传学证据
【答案】 B
【解析】
【分析】
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胚胎学
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4、生物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方式及遗传规律等方面的科学。
【详解】
人的上肢、蝙蝠的翼、鲸的鳍和猫的前肢,从外形和功能上看很不相同,但比较研究这些器官的形态和结 构,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模式基本一致,说明它们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
据,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不同地层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B .通过不同种类生物基因和蛋白质的比较,不可能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C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 .通过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
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
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详解】
A、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 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 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 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
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A 正确;
B、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比较,可以知道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B 错误;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 正确;
D、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3 .大量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行而来的。根据现代生物进行理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
A . 自然选择 B .生物的繁殖能力
C .生殖隔离 D .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根据现代生物进行理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故选 A。
4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
A .过度繁殖 B .用进废退 C .生存斗争 D .适者生存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资源是有限的;生物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且许 多变异是可遗传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
新类型。
【详解】
由分析可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为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用进废退和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遗传学说内容, ACD 不符合题意,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
5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生物变异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可知,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 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 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 ABC 不符合题意,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
6 .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 ~ 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 a ~d 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表示地理隔离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 .b 过程表示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c 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 .d 表示生殖隔离,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分析图示可知, a 表示地理隔离离,地理
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详解】
A 、a 表示地理隔离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
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
殖隔离, A 正确;
B 、b 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错误;
C 、c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C 正确;
D 、d 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 D 正确;
故选 B。
7 .棉铃虫 CYP67B 基因发生突变使其抗药性增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YP67B 基因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随机性
B .施用农药导致 CYP67B 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C .CYP67B 基因的突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其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低频性和自发性。
【详解】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 错误;
B、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使得 CYP67B 突变基因(耐药基因)频率增加, B 正确;
C 、CYP67B 基因的突变一般是受到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素等刺激导致的, C 错误;
D、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还属于同一物种,没有生殖隔离, D 错误。
故选 B。
8 .如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可导致 C 的形成
C .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 A 表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
体变异; B 表示地理隔离; C 表示新物种形成; D 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 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
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图中 A 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A 错误;
B、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能够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别,长期的地理隔可形成生殖隔离, B 正
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 C 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错误。
故选 B。
9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 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A 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正确。
故选 B。
10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A 正确;
B、狼捕食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鹿,而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鹿能够生存下来;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狼捕食 能力强,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狼捕食能力弱,容易被淘汰。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
现共同进化, B 正确;
C、从分子水平上看,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
的根本原因, 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正确。
故选 C。
1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 的结果;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单位;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改变,进而通过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 协同进化的过程;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多样性
1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可以由 ATP 直接提供
C .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D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中,有细胞水平的证据和贩子水平的证据。
1、细胞水平的证据: 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的物
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说明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 所用生物有共同点, 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
祖先的支持论点, A 正确;
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可以由 ATP 直接供能, 在生物体内具有相同的功能机制, 这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
同祖先的支持论点, B 正确;
C、根据细胞水平的证据: 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 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支持
论点, C 正确;
D、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或者核糖核酸, D 错误。
故选 D。
2 .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关于进化证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了腮裂,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B .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 .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 .蟒蛇外形上无四肢,但体内保留着后肢骨残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 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 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 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 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 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 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
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
A、人和鱼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属于胚胎学的证据, A 错误;
B、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 正确;
C、细胞色素 C 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C 正确;
D、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 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 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 更符合
比较解剖学的内容, D 正确。
故选 A。
3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
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B .人与黑猩猩 DNA 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C .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D .不同种类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答案】 D
【解析】
【分析】
1、生物进化的胚胎学证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都 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
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不是胚胎学的证据,而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分子生物学证据, 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可以看出生物计划过程中分子结构
变化的渐进特征,并以此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
3、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 最有力的证据。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 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在越
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
【详解】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说明了 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故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
可靠的证据, A 正确;
B 、DNA 序列的一致性越高, 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DNA 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 因此亲缘关系越近, 故人
与黑猩猩 DNA 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高, B 正确;
C、在分子水平上, 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性, 可为进化学提供
证据,故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在分子水平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C 正确;
D、比较解剖学发现, 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 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 这说明这些
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 D 错误。
故选 D。
4 .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 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C .细菌、农业害虫等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由于自然环境是多变的,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定向的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 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根据需要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
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AB 正确;
CD、细菌、农业害虫等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 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 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进化,故尽管自然环境多变,但自然选择都会选择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性状, C 正确, D 错误。
故选 D。
5 .科研人员在一片生长旺盛的植物种群中发现了与野生植物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植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这些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均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B .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是定向的,进化速度决定了变异速度
C .这些变异不一定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变异植株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且突变频率低,多害少利。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包括两种类型,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 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
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
A、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均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
显微镜下均无法观察到, A 错误;
B、变异是自发或诱发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速度不受进化速度决定,
B 错误;
C、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不可遗传变异则不能为生
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正确;
D、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不是分子水平的变异, D 错误。
故选 C。
6 .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 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若图中 X 、Y 、Z1 、Z2 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 Z1 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
C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 X 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D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X 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Y 是自然选择, Z1 、Z2 分别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详解】
A 、Y 表示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错
误;
B、图中 X 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Y 是自然选择, Z1 、Z2 分别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Z2
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B 错误;
C、达尔文没有对变异进行进一步解释,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C 错误; D、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改变种群的基
因频率,所以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D 正确;
故选 D。
7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无机环境,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表示地理隔离, C 表示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
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
A、图中 A 表示进化的原材料,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其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A 错误;
B、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前提,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 B 正确;
C、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所以新物种形成的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错误;
D、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具有生殖隔离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但是不能产可育后代,
D 错误。
故选 B。
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生存与发展
B .在稳定的环境中生物不会发生进化,更不会形成新物种
C .有性生殖通过提高繁殖速率来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
D .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
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协同进化的,其存在都有利于对方的生存和发展, A 错误;
B、在稳定的环境中, 生物也会因捕食、竞争等生存斗争而出现对资源的争夺, 其环境同样对生物进行选择,
导致生物发生进化,甚至形成新物种, B 错误;
C、有性生殖能增加后代的变异类型,增加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C 错误;
D、突变和重组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正确。
故选 D。
9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间存在生殖隔离
B .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进化
C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尊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 A 错误;
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定向选择种群中的部分个体, 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 B 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正确;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尊是它们经过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D 正确。
故选 A。
10 .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 1 所示。 1920 年引入新种 植物——平底金苏雨树, 其果皮较薄, 蝽蟓也喜食, 如图 2 所示。调查发现, 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 3
所示。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 3 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 60 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
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答案】(1) 短喙 自然选择
(2) 下降 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由图 1 与图 2、图 3 对照可知, 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 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 蝽蟓喙短为有利性状, 通
过自然选择后,蝽蟓短喙的个体逐渐增多。
(1)
分析图 3 可知, 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 60 年间, 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 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
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 雨树,取食无患子科植物减少,故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
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被取食,故更容易延续后代。
(3)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
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
本题围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进行考查。人的上肢、蝙蝠的翼、鲸的鳍和猫的前肢, 从外形和功能看很不相同, 但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这可以作为()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遗传学证据
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不同地层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
B .通过不同种类生物基因和蛋白质的比较,不可能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C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 .通过对化石的纵向比较和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研究,可以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 .大量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行而来的。根据现代生物进行理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
A . 自然选择 B .生物的繁殖能力
C .生殖隔离 D .突变和基因重组
4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
A .过度繁殖 B .用进废退 C .生存斗争 D .适者生存
5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生物变异的原因
6.许多年前,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
~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 a~d 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表示地理隔离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 .b 过程表示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c 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 .d 表示生殖隔离,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
7 .棉铃虫 CYP67B 基因发生突变使其抗药性增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YP67B 基因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随机性
B .施用农药导致 CYP67B 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C .CYP67B 基因的突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野生型棉铃虫与抗药性棉铃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8 .如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可导致 C 的形成
C .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9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10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 的结果;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单位;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改变,进而通过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 协同进化的过程;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能力提升
1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可以由 ATP 直接提供
C .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D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2 .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关于进化证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了腮裂,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B .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 .人和黑猩猩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 .蟒蛇外形上无四肢,但体内保留着后肢骨残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3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
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B .人与黑猩猩 DNA 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C .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D .不同种类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4 .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 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C .细菌、农业害虫等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由于自然环境是多变的,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定向的
5 .科研人员在一片生长旺盛的植物种群中发现了与野生植物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植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这些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均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B .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是定向的,进化速度决定了变异速度
C .这些变异不一定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变异植株可能发生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
6 .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 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若图中 X 、Y 、Z1 、Z2 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 Z1 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
C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 X 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D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
7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表示无机环境,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 .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
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生存与发展
B .在稳定的环境中生物不会发生进化,更不会形成新物种
C .有性生殖通过提高繁殖速率来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
D .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间存在生殖隔离
B .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进化
C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尊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10 .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 1 所示。 1920 年引入新种 植物——平底金苏雨树, 其果皮较薄, 蝽蟓也喜食, 如图 2 所示。调查发现, 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 3
所示。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 3 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 60 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 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
群数量会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