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六)
2023年江西中考历史模拟卷(六)
(满分:80分 考试时间:与道德与法治共用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玉器,由此可以证实
太湖流域出土的玉璧 黄河流域出土的玉三牙壁 辽河流域出土的三联玉璧
A.中国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原始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D.玉器可以充当主要货币
2.吕思勉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吕思勉旨在强调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023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锦绣》从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中汲取了灵感,该文物所织文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下列关于该书说法正确的是
A.记载了蔡伦的事迹 B.作者后来编写了《资治通鉴》
C.体裁为纪传体通史 D.只记录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
4.下表为《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部分农作物来源地信息,由此反映了当时
名称 来源地 名称 来源地
戎菽 东北地区 矩豆 西南地区
胡麻 西域地区 胡蒜 西域地区
蝉鸣稻 岭南地区 冬成奈 西域地区
A.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D.出现民族交往交融
5.有学者认为,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才能盖世,他的某些所为裨益于其后之朝代,既深且远。以下内容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 ②多次巡游耗费人力财力
③三征辽东致使民不聊生 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电影《满江红》以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为背景展开。历史上的这次会谈
A.划定了宋金双方的分界线 B.形成辽金对峙局面
C.此后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 D.此后北宋偏安江南
7.右图为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多穆”为藏语音译,其形状为酥油桶造型,于口沿加僧帽状边。该文物最有可能出现在
A.澎湖巡检司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北庭都元帅府
D.驻藏大臣的府衙中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朱元璋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上留下来的痕迹……当中最大的特色无乃极度的中央集权。”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中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行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设立“三司” D.推行文字狱
9. 1861年,江西布政使与英国驻华参赞签订《九江租地约》,规定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界内一切事宜由英方管办。《九江租地约》签订的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它也是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材料表明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C.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1.以下为小明同学为某一历史专题编制的演变示意图,他研究的历史专题可能是
合作 对峙 合作 对立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1946年 1949年
A.中日关系的演变 B.中苏关系的演变
C.国共关系的演变 D.俄美关系的演变
12.《救国时报》曾报道:“(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在北平附近卢沟桥实行向我武装挑衅,总观前后情形,显系日寇预有计划地向我进攻。”该报道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
1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江西某旅社的登记表。它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4年
14.下表为深圳市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下列内容与表中变化有关的是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79 31.41 1.96
1999 632.6 1 436.51
2019 1 343.88 26 927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 ②兴边富民行动实施 ③经济体制的改革 ④南方谈话的发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合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求同存异”
C.“九二共识”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公职的取得有赖于公民权利的赋予,而非君王之类权势者的任命和恩赐,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材料中论述的“新模式”
A.激化了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 B.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
C.保证了奴隶参政议政的权利 D.有利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初步统一
17.史学家诺尔曼曾提出“新植城市”的概念,他认为这类城市“离开市场是不可能兴旺的,附近农民可带着剩余农产品到市场上出售,并从这里获得自己不能制造的物品”。这一概念强调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 B.农业的进步
C.军事的需要 D.政策的推动
18.欧洲的文艺复兴从实质上讲是一场新文化运动,而中国在20世纪初,也曾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两者的“新”的共同体现是
A.都倡导新文学的形式 B.都有利于新政党的诞生
C.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厂,但后来有了动力装置后,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材料中的“动力装置”指的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20.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写道:“每一个强国都缩回到其本国的防护茧壳内(英国缩回到联邦,法国缩回到帝国范围)或者回到本国的计划项目(美国的‘新政’),而希特勒的德国则在动员起来争取民族的强大,重新武装,征服,以及主宰欧洲和世界。”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进行了整理,认为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繁荣时期,可以根据路线划分为陆路为主、水陆并进和海路为主三个阶段,以下是他的笔记:
笔记一 笔记二
时期:秦汉时期 时期:
路线:陆路为主 路线:
内容: 1.甘英出使大秦 2. 3.佛教传入中国 4.倭奴国奉贡朝贺 内容: 1. 2. 3. 4.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2分)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6分)
设置澎湖巡检司、鉴真东渡、朝鲜音乐传入中国、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的设置、马可·波罗来华、遣唐使来华、占城稻传入中国、设立市舶司、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澶渊之盟、玄奘西行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某一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相关图片:
①美国第一部宪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权利法案》
④《人权宣言》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并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4分)
(2)请为本次探究活动增加两幅图片(只写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探究主题的认识。(4分)
23. (10分)茶叶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在历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973年美国为纪念某事件爆发200周年而发行的一套邮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邮票中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请说明该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国每年出口茶叶二千余万斤,每百斤售白银19两。由于中国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中国对欧洲商品的依赖极低,英国人主要靠单向输出白银购买茶叶……对英国人而言,这是一个财政的巨大黑洞。
——摘编自王鼎杰《棉花、茶叶与鸦片:植物改写的世界史》
(2)为扭转材料二中所述的不利局面,英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最终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2分)
材料三 全球第一大茶叶名牌立顿,1890年创立于英国。1992年立顿品牌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中国市场茶包畅销品牌。目前立顿公司在东非拥有并经营自己的茶园,产品行销于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除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外的第三大非酒精类饮料。
——摘编自郭婉秋《立顿:世界红茶之王的现代化之路》
(3)材料三中立顿品牌的“现代化之路”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你认为中国茶类企业应如何应对这种发展趋势?(2分)
24.(14分)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我纠正】
材料一 党勇敢地揭发了这种错误,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地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党揭发了这种错误之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1)材料一中的“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2分)材料一中所说的“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
【自我完善】
材料二 下图为1958-196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
1958-196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
——数据出自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60-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状况的原因。(2分)
【自我革新】
材料三 苏联的解体告诉我们,真正的挑战不仅在于建立社会主义,而且在于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我想指出的是,中国曾经历的挑战与苏联当时受到的挑战有相似之处,但中国于1978年通过启动改革方案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摘编自汉纳·加里卜《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自我革新的品格》
(3)材料三中“中国曾经历的挑战与苏联当时受到的挑战有相似之处”的“挑战”指什么?(2分)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应对的?(2分)
【自我提高】
材料四 下表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集中性教育活动。
开始时间 活动主题
2014年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5年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6年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党员)
2019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21年 党史学习教育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答案速查
1-10 BDCDB ABCBD
11-20 CBDBC BACBA
详解详析
1.B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不同地区相似文物的出土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使学生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A A项与题意无关。 ╳
B 根据题中图片信息可知,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都出土了形制类似的玉器,这可以证实中华民族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由此可知,答案选B。 √
C 题干内容与“原始农业”关系不大。 ╳
D D项中的观点通过材料中的文物无法证实。 ╳
2.D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分析材料考查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解题思路】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军事实力只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
B 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
C 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
D 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本有趋于统一之势”“秦人特收其成功”等可知,战国末期中国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 √
3.C【新课标链接】 知道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解题思路】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所以,蔡伦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A项不符合题意。 ╳
B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故B项叙述错误。 ╳
C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答案选C。 √
D 《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故D项叙述错误。 ╳
4.D【新课标链接】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主要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表中的农作物来源于东北地区、西域地区、岭南地区、西南地区,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符,故答案选D。
5.B【素养落地】 本题考查隋炀帝的功过,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中的“杨广”“才能盖世”“裨益于其后之朝代”等可以看出,该学者意在从积极方面评价隋炀帝,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只有①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①符合题意;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②不符合题意;三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③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6.A 【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解题思路】
分析 材料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绍兴年间”“岳飞”“秦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会谈是南宋与金之间的绍兴和议。
分析选项 A 这次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故答案选A。
B 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B项叙述错误。
C C项表述过于绝对。
D 宋金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D项叙述错误。
结论 A项正确
7.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 题中文物为元代典型的藏族风格瓷器。
分析选项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 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项符合题意。
C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项不符合题意。
D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D项不符合题意。
结论 B项正确
8.C 【新课标链】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解题思路】
A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
B 秦朝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B项不符合题意。 ╳
C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朱元璋”“中央集权”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故答案选C。 √
D 清朝推行文字狱,D项不符合题意。 ╳
9.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九江租地约》考查《天津条约》的内容,使学生关注乡土历史江西地方史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
A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A项不符合题意。 ╳
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61年”“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汉口、南京、九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故答案选B。 √
C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C项不符合题意。 ╳
D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D项不符合题意。 ╳
10.D 【新课标链接】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在东亚地区……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的签订后,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D。
11.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反映国共关系的年代尺考查国共关系的演变,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根据示意图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进入到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这次合作以抗日战争的胜利而结束;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使国共双方再次对立。故答案选C。
12.B【新课标链接】 了解七七事变等史事。
【解题思路】“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根据材料中的“日寇”“北平”“卢沟桥”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国时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故答案选B。
13.D 【新课标链接】 了解“三大改造”。
【解题思路】根据题中登记表的关键信息“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故答案选D。
14.B 【新课标链接】 了解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等史事;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解题思路】通过解读图表数据可知,1979-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反映出深圳经济不断发展,这与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实施的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行动,与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关系。故答案选B。
15.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的描述考查两岸关系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
A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
B “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方针,B项不符合题意。 ╳
C 题干材料涉及对台政策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目前双方交往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故答案选C。 √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不符合题意。 ╳
16.B 【新课标链接】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希腊城邦。
【解题思路】
A 题干材料与印度无关,A项排除。 ╳
B 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公民权利”“集体管理”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新模式”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公职人员是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的,这种制度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故答案选B。 √
C 奴隶属于非公民,雅典的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C项叙述错误。 ╳
D 题干材料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D项排除。 ╳
17.A 【新课标链接】 通过封君封臣制、庄园生活、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可知“新植城市”的兴起得益于市场,这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知识点是相符的。故答案选A。
18.C【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题思路】
A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欧洲的文艺复兴则没有相似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 ╳
B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则没有相似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故答案选C。 √
D 欧洲的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没有此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
19.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题思路】
A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
B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世纪80年代初有两家棉纺厂,而到了1802年有52家,1809年有64家,1830年有99家,数量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故答案选B。 √
C 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C项不符合题意。 ╳
D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
20.A【新课标链接】 了解经济大危机。
【解题思路】通过解读材料可知,部分强国出现了明显的战略收缩,而希特勒的德国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英法为缓解危机采取保守的经济政策,美国则实施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1928年,德国纳粹党只有10万党徒,到1932年猛增到140万;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故答案选A。
21.【参考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通。(2分)
(2)示例一
时期:隋唐时期
路线:水陆并进
内容:1.遣唐使来华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
4.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示例二
时期:宋元时期
路线:海路为主
内容:
1.设立市舶司
2.马可·波罗来华
3.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占城稻传入中国
(6分,写出时期1分,写出路线1分,写出内容一个1分,其他续写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题干中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和笔记一中的“秦汉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笔记一中可填写的内容应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需注意不能写“张骞通西域”,因为它属于民族关系。第(2)问,对题干提供的内容进行分类可知,“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属于隋唐时期,其路线是水陆并进;“设立市舶司”“马可·波罗来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占城稻传入中国”属于宋元时期,其路线是海路为主;“设置澎湖巡检司”“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的设置”“澶渊之盟”属于民族关系,不符合主题。
22.【参考答案】(1)中外法治建设。(2分)③①④②⑤。(2分)
(2)《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年苏联新宪法。(答出一个给1分,共2分)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等。(答出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内容及名称可知,材料中的五幅图片都涉及法治建设,所以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与法治建设有关,据此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第一部宪法是1787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权利法案》于1689年通过,《人权宣言》于178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通过,据此排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增加两幅有关法治建设方面的图片即可,可写《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年苏联新宪法等;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问,围绕着法治建设回答且言之有理即可。
23.【参考答案】(1)波士顿倾茶事件。(2分)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2分)
(2)鸦片战争。(2分)
(3)经济全球化。(2分)对策:重视茶叶品牌化建设及推广;加大茶叶产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拓展海外茶叶市场等。(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1973年”“美国”“某事件爆发200周年”可知,该事件发生于1773年的美国,再结合邮票图案及本题的主题可知该事件为波士顿倾茶事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即可。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二可知,在正常的中英茶叶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此后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在东非拥有并经营自己的茶园”“产品行销于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可知立顿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品牌研发在英国,茶叶产地在东非,产品在全球销售,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第二小问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茶类公司应该关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
24.【参考答案】(1)遵义会议。(2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2分)
(2)1960-1962年中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2-1965年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每点1分,共2分)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经济困难;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每点1分,共2分)
(3)挑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应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党员的自身修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等。(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935年1月”及“五次‘围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第(2)问,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可以判断出1960-196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下滑的现象,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基本相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也与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有关;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第(3)问,中国和苏联都存在着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的问题,苏联改革最终失败,导致了苏联解体,而1978年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材料四中的集中性教育活动都与党员学习有关,可以此为落脚点谈感悟,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谈感悟。
()
2023年江西中考历史模拟卷(六)
(满分:80 分 考试时间:与道德与法治共用 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玉器,由此可以证实
太湖流域出土的玉璧 黄河流域出土的玉三牙壁 辽河流域出土的三联玉璧
A.中国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原始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D.玉器可以充当主要货币
2.吕思勉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
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
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吕思勉旨在强调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023 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锦绣》从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
膊中汲取了灵感,该文物所织文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下列关于该书说法
正确的是
A.记载了蔡伦的事迹 B.作者后来编写了《资治通鉴》
C.体裁为纪传体通史 D.只记录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
4.下表为《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部分农作物来源地信息,由此反映了当时
名称 来源地 名称 来源地
戎菽 东北地区 矩豆 西南地区
胡麻 西域地区 胡蒜 西域地区
蝉鸣稻 岭南地区 冬成奈 西域地区
A.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D.出现民族交往交融
21 世纪教育网()
5.有学者认为,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才能盖世,他的某些所为裨益于其后之
朝代,既深且远。以下内容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 ②多次巡游耗费人力财力
③三征辽东致使民不聊生 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电影《满江红》以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为背景展
开。历史上的这次会谈
A.划定了宋金双方的分界线 B.形成辽金对峙局面
C.此后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 D.此后北宋偏安江南
7.右图为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多穆”为藏语音译,其形状为酥油桶
造型,于口沿加僧帽状边。该文物最有可能出现在
A.澎湖巡检司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北庭都元帅府
D.驻藏大臣的府衙中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朱元璋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和社
会史上留下来的痕迹……当中最大的特色无乃极度的中央集权。”朱元璋采取
的措施中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行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设立“三司” D.推行文字狱
9. 1861 年,江西布政使与英国驻华参赞签订《九江租地约》,规定英国在九
江设立租界,界内一切事宜由英方管办。《九江租地约》签订的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
生。它也是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
分割竞争的契机。”材料表明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21 世纪教育网()
C.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1.以下为小明同学为某一历史专题编制的演变示意图,他研究的历史专题可
能是
合作 对峙 合作 对立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6年 1949年
A.中日关系的演变 B.中苏关系的演变
C.国共关系的演变 D.俄美关系的演变
12.《救国时报》曾报道:“(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在北平附近卢沟桥实行向
我武装挑衅,总观前后情形,显系日寇预有计划地向我进攻。”该报道涉及的
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
13.下图为 20世纪 50 年代江西某旅社的登记表。它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50 年
B.1951 年
C.1952 年
D.1954 年
14.下表为深圳市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下列内容与表中变化有关
的是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79 31.41 1.96
1999 632.6 1 436.51
2019 1 343.88 26 927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 ②兴边富民行动实施 ③经济体制的改革 ④南方谈话的发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合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
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求同存异”
21 世纪教育网()
C.“九二共识”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公职的取得有赖于公民权利的赋予,而非君王之类权势者的任命和恩
赐,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材料中论述的“新模式”
A.激化了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 B.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
C.保证了奴隶参政议政的权利 D.有利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初步统一
17.史学家诺尔曼曾提出“新植城市”的概念,他认为这类城市“离开市场是
不可能兴旺的,附近农民可带着剩余农产品到市场上出售,并从这里获得自己
不能制造的物品”。这一概念强调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 B.农业的进步
C.军事的需要 D.政策的推动
18.欧洲的文艺复兴从实质上讲是一场新文化运动,而中国在 20世纪初,也曾
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两者的“新”的共同体现是
A.都倡导新文学的形式 B.都有利于新政党的诞生
C.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世纪 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厂,但后来有了动
力装置后,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 52家、1809 年 64家、1830年 99 家。材
料中的“动力装置”指的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20.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写道:“每一个强国都缩回到其本国的
防护茧壳内(英国缩回到联邦,法国缩回到帝国范围)或者回到本国的计划项
目(美国的‘新政’),而希特勒的德国则在动员起来争取民族的强大,重新
武装,征服,以及主宰欧洲和世界。”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1 世纪教育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40分)
2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进行了整理,认为
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繁荣时期,可以根据路线划分为陆路为主、水陆并进和海
路为主三个阶段,以下是他的笔记:
笔记一 笔记二
时期:秦汉时期 时期:
路线:陆路为主 路线:
内容: 内容:
1.甘英出使大秦 1.
2. 2.
3.佛教传入中国 3.
4.倭奴国奉贡朝贺 4.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2分)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6分)
设置澎湖巡检司、鉴真东渡、朝鲜音乐传入中国、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
的设置、马可·波罗来华、遣唐使来华、占城稻传入中国、设立市舶司、海上
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澶渊之盟、玄奘西行
22.(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某一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相关图片:
①美国第一部宪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权利法案》
21 世纪教育网()
④《人权宣言》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一个合适的主题,并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
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4分)
(2)请为本次探究活动增加两幅图片(只写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这一探究主题的认识。(4分)
23. (10分)茶叶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在历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 1973年美国为纪念某事件爆发 200周年而发行的一套邮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邮票中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请说
明该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到 19世纪,中国每年出口茶叶二千余万斤,每百斤售白银 19两。由
于中国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中国对欧洲商品的依赖极低,英国人主要靠单向
输出白银购买茶叶……对英国人而言,这是一个财政的巨大黑洞。
——摘编自王鼎杰《棉花、茶叶与鸦片:植物改写的世界史》
21 世纪教育网()
(2)为扭转材料二中所述的不利局面,英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最终引发了中国近
代史上的哪次战争?(2分)
材料三 全球第一大茶叶名牌立顿,1890年创立于英国。1992年立顿品牌进入
中国,并迅速成为中国市场茶包畅销品牌。目前立顿公司在东非拥有并经营自
己的茶园,产品行销于全球 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除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之外的第三大非酒精类饮料。
——摘编自郭婉秋《立顿:世界红茶之王的现代化之路》
(3)材料三中立顿品牌的“现代化之路”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分)你认为中国茶类企业应如何应对这种发展趋势?(2分)
24.(14 分)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我纠正】
材料一 党勇敢地揭发了这种错误,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地
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党揭发了这种错误之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
——1935年 1 月《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1)材料一中的“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2分)材料一中所说的
“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
【自我完善】
材料二 下图为 1958-196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
1958-196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
——数据出自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
21 世纪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60-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2分)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出现该状况的原因。(2分)
【自我革新】
材料三 苏联的解体告诉我们,真正的挑战不仅在于建立社会主义,而且在于
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我想指出的是,中国曾经历的挑战与苏联当时受到的挑
战有相似之处,但中国于 1978年通过启动改革方案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摘编自汉纳·加里卜《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自我革新的品格》
(3)材料三中“中国曾经历的挑战与苏联当时受到的挑战有相似之处”的“挑
战”指什么?(2分)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应对的?(2分)
【自我提高】
材料四 下表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集中性教育活动。
开始时间 活动主题
2014年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5年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6年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党员)
2019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21年 党史学习教育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的感悟。(2分)
21 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答案速查
1-10 BDCDB ABCBD
11-20 CBDBC BACBA
详解详析
1.B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不同地区相似文物的出土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
一体特征,使学生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落
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A A项与题意无关。 ╳
B 根据题中图片信息可知,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都出土了形制类似的 √
玉器,这可以证实中华民族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由
此可知,答案选 B。
C 题干内容与“原始农业”关系不大。 ╳
D D项中的观点通过材料中的文物无法证实。 ╳
2.D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分析材料考查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解题思路】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军事实力只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 ╳
一,但不是唯一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
C 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
D 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本有趋于统一之势”“秦人特收其成 √
功”等可知,战国末期中国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故选 D。
3.C【新课标链接】 知道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
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解题思路】
21 世纪教育网()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约 ╳
3000年的史事,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所以,蔡伦不可能出
现在《史记》中,A项不符合题意。
B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 ╳
史学家司马光,故 B项叙述错误。
C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答案选 C。 √
D 《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 ╳
传记,故 D项叙述错误。
4.D【新课标链接】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
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主要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验。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表中的农作物来源于东北地区、西域地区、岭南地
区、西南地区,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时代特征相符,故答案选 D。
5.B【素养落地】 本题考查隋炀帝的功过,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
物,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中的“杨广”“才能盖世”“裨益于其后之朝代”等可
以看出,该学者意在从积极方面评价隋炀帝,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只有①④。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①
符合题意;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
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②不符合题
意;三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
动,③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
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
6.A 【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
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解题思路】
21 世纪教育网()
分析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绍兴年间”“岳飞”“秦桧”再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 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会谈是南宋与金之间的绍兴和议。
分析 A 这次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
选项 一线划定分界线。故答案选 A。
B 绍兴和议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B 项叙述错误。
C C项表述过于绝对。
D 宋金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D项叙述错
误。
结论 A项正确
7.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
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的重要意义。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 题中文物为元代典型的藏族风格瓷器。
分析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
选项 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
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 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
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项符合题意。
C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
域的管辖.C项不符合题意。
D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D项不符合题意。
结论 B项正确
8.C 【新课标链】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
的社会弊端。
【解题思路】
A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
21 世纪教育网()
B 秦朝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B项不符合题意。 ╳
C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朱元璋”“中央集权”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 √
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
省的权力分散。故答案选 C。
D 清朝推行文字狱,D项不符合题意。 ╳
9.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九江租地约》考查《天津条约》的内容,使学生
关注乡土历史江西地方史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
A 《南京条约》签订于 1842年,A项不符合题意。 ╳
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61 年”“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等并结 √
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
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汉口、南京、九江等十处为通
商口岸。故答案选 B。
C 《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年,C项不符合题意。 ╳
D 《辛丑条约》签订于 1901年,D项不符合题意。 ╳
10.D 【新课标链接】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
溃”“新亚洲霸主产生”“在东亚地区……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
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
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
在《辛丑条约》的签订后,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
D。
11.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反映国共关系的年代尺考查国共关系的演变,使学
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21 世纪教育网()
【解题思路】根据示意图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
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 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
进入到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开发表标
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这次合作以抗日战争的胜利而结束;1946-1949
年的解放战争使国共双方再次对立。故答案选 C。
12.B【新课标链接】 了解七七事变等史事。
【解题思路】“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 1937年。根据材料中的“日寇”“北
平”“卢沟桥”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国时报》报道的历史事
件是 1937 年 7月 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故答案选 B。
13.D 【新课标链接】 了解“三大改造”。
【解题思路】根据题中登记表的关键信息“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 1954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
合营,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
潮。故答案选 D。
14.B 【新课标链接】 了解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等史事;了解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解题思路】通过解读图表数据可知,1979-2019 年深圳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
总值快速增长,这反映出深圳经济不断发展,这与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
的。“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实施的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行
动,与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关系。故答案选 B。
15.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的描述考查两岸关
系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落地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
A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
B “求同存异”是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方针,B项 ╳
不符合题意。
21 世纪教育网()
C 题干材料涉及对台政策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的对台 √
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目前双方交往的政治基础是
“九二共识”。故答案选 C。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不符合题 ╳
意。
16.B 【新课标链接】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希腊城邦。
【解题思路】
A 题干材料与印度无关,A项排除。 ╳
B 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公民权利”“集体管理”等,再结合所学知 √
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新模式”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公职人
员是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的,这种制度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民主政
治的源头。故答案选 B。
C 奴隶属于非公民,雅典的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奴 ╳
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C项叙述错误。
D 题干材料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D项排除。 ╳
17.A 【新课标链接】 通过封君封臣制、庄园生活、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可知“新植城市”的兴起得益于市场,这与西欧中世纪
城市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知识点是相符的。故答案选 A。
18.C【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
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
思想解放的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
地位和作用。
【解题思路】
A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欧洲的文艺复 ╳
兴则没有相似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
21 世纪教育网()
B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则没有相似的
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 √
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中国的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
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文艺复兴提倡
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故答案选 C。
D 欧洲的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 ╳
基础,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没有此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19.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
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题思路】
A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A ╳
项不符合题意。
B 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 18世纪 80年代初有两 √
家棉纺厂,而到了 1802年有 52家,1809 年有 64家,1830年有 99
家,数量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
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到 19世纪 30年代,蒸汽
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故答案选 B。
C 到 19世纪 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 ╳
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C项不符合题意。
D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 ╳
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
发动机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20.A【新课标链接】 了解经济大危机。
【解题思路】通过解读材料可知,部分强国出现了明显的战略收缩,而希特勒
的德国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21 世纪教育网()
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英法为缓解危机采取保守的经济政策,美国则实施罗
斯福新政,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1928 年,德国纳粹党只有 10万党
徒,到 1932年猛增到 140万;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 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故答案选 A。
21.【参考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通。(2 分)
(2)示例一
时期:隋唐时期
路线:水陆并进
内容:1.遣唐使来华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
4.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示例二
时期:宋元时期
路线:海路为主
内容:
1.设立市舶司
2.马可·波罗来华
3.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占城稻传入中国
(6分,写出时期 1分,写出路线 1分,写出内容一个 1分,其他续写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题干中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和笔记一中的
“秦汉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笔记一中可填写的内容应为丝绸之路的开
通,需注意不能写“张骞通西域”,因为它属于民族关系。第(2)问,对题干
提供的内容进行分类可知,“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朝鲜
音乐传入中国”属于隋唐时期,其路线是水陆并进;“设立市舶司”“马
可·波罗来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占城稻传入中国”属于宋元
21 世纪教育网()
时期,其路线是海路为主;“设置澎湖巡检司”“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
府的设置”“澶渊之盟”属于民族关系,不符合主题。
22.【参考答案】(1)中外法治建设。(2分)③①④②⑤。(2分)
(2)《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年苏联新宪法。(答
出一个给 1分,共 2分)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该不断
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等。(答出一点 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内容及名称可知,材料中的五幅图
片都涉及法治建设,所以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与法治建设有关,据此回答即
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第一部宪法是 1787年颁布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年,《权利法案》于 1689年通过,《人权宣言》于
178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 1949年通过,据此排序
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增加两幅有关法治建设
方面的图片即可,可写《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 年苏联
新宪法等;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问,围绕着法治建设回答且言之有理即可。
23.【参考答案】(1)波士顿倾茶事件。(2 分)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
战争的导火索。(2分)
(2)鸦片战争。(2 分)
(3)经济全球化。(2分)对策:重视茶叶品牌化建设及推广;加大茶叶产业
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拓展海外茶叶市场等。(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
分)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1973 年”“美国”“某
事件爆发 200周年”可知,该事件发生于 1773 年的美国,再结合邮票图案及本
题的主题可知该事件为波士顿倾茶事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
意义即可。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二可知,在正常的中英茶叶贸易中,英国
处于不利地位,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此后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第(3)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在东非拥有并经营自己的茶园”“产
品行销于全球 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可知立顿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品牌研
发在英国,茶叶产地在东非,产品在全球销售,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
21 世纪教育网()
第二小问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茶类公司应该关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开
拓市场等方面。
24.【参考答案】(1)遵义会议。(2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2分)
(2)1960-1962年中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2-1965年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每点 1分,共 2分)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
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经济困难;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
针”,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
展。(每点 1分,共 2分)
(3)挑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应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2 分)
(4)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党员的自身修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等。(答出一
点给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935 年 1月”及“五次‘围
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这次
会议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第(2)问,通
过对图表的解读,可以判断出 1960-196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下滑的现
象,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基本相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的实行,也与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有关;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
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 1961
年初开始实施,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
复和发展。第(3)问,中国和苏联都存在着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的问题,苏联改
革最终失败,导致了苏联解体,而 1978年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材料四中的
集中性教育活动都与党员学习有关,可以此为落脚点谈感悟,也可以根据具体
的教育活动来谈感悟。
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