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文化2021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衡中同卷

天舟文化2021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衡中同卷,查看天舟文化2021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衡中同卷的完整试卷及其答案请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天舟文化2021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衡中同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烧造,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记”、“王记”,表纪年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 
小题1: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时期可谓昙花一现,虽维持时间并不长,但也能从遗存中找到鼎盛的标志。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越窑的鼎盛”标志的一项是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B.采用匣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风等纹饰。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之上。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烧造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市场。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字款,反映的是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完全避开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