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九真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九真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九真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2.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中华文明的起源
3. 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A. 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 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4. 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28日,闻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 群众基础广泛 B. 发展过程迅速 C. 结束君主专制 D. 解放人民思想
5. 据统计,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在华兵力的20%。材料表明中国战场(  )
A. 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 B.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反法西斯斗争时间长 D. 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
6.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文献是
A. 《论持久战》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  )
A.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 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 1492年,一位探险家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1522年,另一位探险家的船队从欧洲出发,在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后,又回到了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这两位探险家分别是(  )
A. 哥伦布和迪亚士 B. 达 伽马和麦哲伦 C. 哥伦布和麦哲伦 D. 迪亚士和达 伽马
9. 某同学在复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这一单元时,整理出了下面这份笔记。根据笔记内容,③最有可能是(  )
事件 ① ② ③
开始时间 1640年 1775年 1789年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法律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俄国农奴制改革
10. 如图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 D.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11. 对下列年代尺提供的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 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 D.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到2018年,已经进行了71项,完成57项。这些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这说明联合国(  )
A.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B. 避免了局部战争的发生
C. 助推了两极格局的结束 D. 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0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927年8月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1927年10月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9年12月 古田会议
1931年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形态一“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冈山道路具体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3) 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4. 每一个干支纪年都是六十年一遇的中国年。2022年壬寅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伫立满怀希望的2022,回溯悠悠历史长河,曾有多少壬寅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梦碎 天朝之殇】 【寻梦 长夜星光】 【追梦 奔向富强】
1842年,中国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经过中英战争的激烈碰撞后,开始经历长达百年的屈辱。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说:“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上提出“三民主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9年,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2年,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成功举办了冬奥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十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材料中“梦碎”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梦碎”中的“界碑”是指什么?
(1) 根据材料“寻梦”分析,在寻梦路上我国众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答出两点)
(2) 从“梦碎→寻梦→追梦”的曲折发展之路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5.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人文精神】
材料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1)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上面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
【革命精神】
材料二:
(1) 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从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两方面,分别解读上面遗址反映的史实。
【开拓精神】
材料三:
(2) 历史图表见证治国举措。上表中的数据变化分别得益于两国哪些具体举措?
16. 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日两国采用近代条约的方式,建立邦交关系,在英美支持下,日本以中韩邻国的沉沦为代价,由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嬗变为主导东亚的帝国主义强国……
,无论是冷战敌对,还是邦交正常化乃至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演进均与世界形势关联密切,构成东亚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宋成有《16世纪以来西方冲击下日本的嬗变与东亚国际格局》材料二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存在。表现在 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中,美国采取孤立、封锁、遏制中国的政策,对中国实行冷战甚至热战。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美国同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寻求合作,同时也奉行制约和防范中国的政策。
——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划线部分的时间提示,简述中日关系的演变。
(2) 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和对抗”的表现。
(3)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
(4) 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通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巩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故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题干给出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这几个事件都发生在唐朝时期,反映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繁荣与开放的唐朝,注意全面分析题干给出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3.【答案】C
【解析】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28日,闻广东亦有独立之说。”可知,日记内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响应,在短时间内发展过程迅速。B符合题意。其它三个选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发展过程迅速的史实。
准确了解辛亥革命发展过程迅速的史实。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在华兵力的20%。”可知,中国战场抵御了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是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反法西斯斗争时间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场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配合,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知识。
6.【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有效信息“1947年、耕者有其田、斗地主,分田地”可知,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故C符合题意,A与抗日战争有关,B与土地革命战争有关;D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有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相关史实,注意题干图片有效信息的正确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综上所述,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都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都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实,对新中国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要重点掌握。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492年,一位探险家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可知,这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关。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根据“1519-1522年,另一位探险家的船队从欧洲出发,在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后,又回到了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可知,这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有关。麦哲伦船队经过3年的航行,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由此可知,这两位航海家是哥伦布和麦哲伦,C项正确;迪亚士从葡萄牙出发,发现了好望角,排除AD项;达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经过好望角,最终到达印度,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C
【解析】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故③最有可能是法国大革命。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仔细观察图表可知,通过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地位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英国。根据材所学知识,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战争的胜利结束,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机器新通讯工具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新能源的利用,使美国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地位上升;可见,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美国重视和保护发明创造、鼓励创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重视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完成,排除A;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不能促进德国、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表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表,注意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D
【解析】题目给出的年代尺涉及1914年至1991年,它全面反映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914-1919年的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1939-1945年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格局。1991年底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故选:D。
本题以年代尺为依托,考查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2.【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首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全世界冲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到2018年,已经进行了71项,完成57项。这些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联合国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稳定,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联合国的相关史实。
13.【答案】【小题1】背景: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小题2】建立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拖住了大量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抗战,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3】广泛团结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等。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等相关史实。
14.【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梦碎 天朝之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梦碎”反映的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梦碎”中的“界碑”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材料“寻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寻梦路上我国众多仁人志士进行的探索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发动了辛亥革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从“扬梦→梦碎→寻梦→追梦”的曲折发展之路中,获得的启示有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界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探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发动了辛亥革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相关内容,近代中国历史曲折发展的启示。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相关内容,认识近代中国历史曲折发展的启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15.【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知,这体现了林则徐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内涵;依据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可得出莎士比亚提倡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启迪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等。
(2)依据图1“浙江嘉兴游船”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等。中共一大形成红船精神,因此,精神价值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揭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序幕等。体现的精神价值有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等。
(3)依据表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20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增的原因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表2中1933-193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而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依据所学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原因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故答案为:
(1)林则徐: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内涵。莎士比亚:提倡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启迪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等。
(2)图1:历史地位: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等。精神价值: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等。图2:历史地位:发出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揭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序幕等。精神价值: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等。
(3)表1: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表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小题2】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表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林则徐的主张、文艺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十月革命、中国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林则徐的主张、文艺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十月革命、中国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16.【答案】【小题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敌对;二战后:由于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中日两国分属两大阵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既合作又有摩擦。
【小题2】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柏林危机”等。
【小题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态度,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表现在外交孤立,不与中国建交;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如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美国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如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正式建交等。
【小题4】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
【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中日关系的演变、美苏冷战、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中日关系的演变、美苏冷战、美国对华关系的两面性、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