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区。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 处于新石器时代 D. 开始从事农业耕种
2. 如图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图》,其中②区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 粟 B. 水稻 C. 小麦 D. 玉米
3.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相传炎帝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等。黄帝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等。这些发明反映了当时(  )
A. 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观念 B. 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
C. 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D. 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
4.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良渚遗址发现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B 启承父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C 汤建立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A. A B. B C. C D. D
5. 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6.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 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 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7.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表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商代(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田 耜 疆 畴 沟
A. 文字演变 B. 经济发展 C. 军事战争 D. 政治状况
8. 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对此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A. 文明的产生 B. 早期国家的建立 C. 动荡与变革 D. 大一统国家巩固
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 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C.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健全了国家法律制度
10. 古代某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11.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
A. 孟子和韩非子 B. 老子和韩非子 C. 孔子和老子 D. 孔子和墨子
12. 有人将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若按此划分,其中分界的主要标志是(  )
A. 夏朝建立 B. 盘庚迁殷 C. 秦朝统一 D. 楚汉之争
13. 如图是兵马俑雕塑的局部图。下列表述与图片所反映的信息相符的是(  )
A. 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B. 是战国雕塑艺术品中的杰出作品
C. 体现了秦朝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 D. 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
14. 中国古代有很多咏史怀古诗对秦朝的暴政加以抨击,下边这首诗贬责秦朝统治者(  )
杞梁①墓【作者】汪遵【朝代】唐
一叫长城万仞摧②,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注释】:①杞梁:孟姜女的丈夫。
②一叫长城万仞摧:指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
A. 穷兵黩武 B. 赋税沉重 C. 滥用民力 D. 法律严苛
15.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 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 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 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 《史记》内容虚构过多
16. 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A. 秦 汉 B. 西汉 东汉 C. 汉 三国 D. 三国 西晋
17.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
A. 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 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 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18.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材料中董仲舒的“对策”是指(  )
A. 颁布“推恩令” B. 尊崇儒术 C. 建立刺史制度 D. 盐铁官营
19.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的皇帝,下列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废除郡县制实施分封制 B. 秦始皇把六国货币统一为五铁钱
C. 汉武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D. 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 如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A. 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 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 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1.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料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是(  )
A. 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
B. 长安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C.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D. 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
22.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确立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C. 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3. 钱穆比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下列关于两汉科技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 张仲景发明麻沸散——被尊称为医圣
B. 扁鹊创编“五禽戏”——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 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典籍流传
D. 华佗写成《伤寒杂病论》——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24.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这表明佛教(  )
A. 备受统治者推崇 B. 丰富了中国文化 C. 和谐了中印关系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25. 如图为某一时期的形势图,该图反映的是(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争雄 C. 三国鼎立 D. 八王之乱
2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此处“流亡政府”“战争”分别是(  )
A. 东汉 楚汉之争 B. 西晋 官渡之战 C. 东晋 淝水之战 D. 北魏 赤壁之战
27. 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 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
C.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 北方民众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
28. 与如图所示信息相关的是(  )
A. 王与马共天下局面形成 B. 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
C.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D. 北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9.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 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 注重土地资源开发
30. 《如果国宝会说话》曾向我们展示了相传由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神龙本——神往(如图所示),此作品真迹出自(  )
A. 钟繇 B. 颜真卿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献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铣,若其事立。——《管子 海王》
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文献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 晋语》
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材料三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中国全史》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
(2) 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32.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诸子,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未动摇“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材料三 嬴政大帝是这个空前伟大事业的总工程师,几乎就在征服六国的同时,他立即就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成为中华大黄金时代的高峰。
——柏杨《中国人史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梦想分别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说明这种发展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阐述嬴政如何把“军事上蓬勃的破坏动力转变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建设动力”?
33. 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拟开展历史学习方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
(1) 第一组的同学对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们的学习笔记。请从下面右边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三个,参考笔记一与他们一起完成笔记二的填写。
笔记一
时期:史前时期
时代特征: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内容:
1北京人
2原始农业的出现
3炎黄传说 笔记二
时期:三国两晋两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
内容:
1
2
3
学习内容
百家争鸣、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国人暴动、黄巾起义、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开发、宋齐梁陈的更替、道教产生
活动二【辨析观点——强化历史解释】第二组同学在查找文献史料时,发现了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不同观点。
观点 出处
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2) 请提取表格中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活动三【解图说明——提高历史认识】
第三组的同学在网上查找到了如图三幅关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图片。
(3) 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上面三幅壁画中任选一则,阐述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可知郧县人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符合题意。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
C.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排除。
D.“开始从事农业耕种”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人类,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列表比较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答案】B
【解析】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②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A.题干反映不出当时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观念,排除。
B.题干反映不出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排除。
C.根据题干“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相传炎帝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等。黄帝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等。”可知,这些属于当时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明,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不出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能够准确解释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B项正确;良渚遗址发现稻谷,说明当时种植水稻;绢片残存说明手工业有所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C项;武王伐纣使商朝走向灭亡,排除D项。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良渚文化、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实与结论的正确匹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良渚文化、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A.武王分封天下,一共立七十一国,排除。
B.齐鲁的称呼源于分封制,排除。
C.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良才善用,能者居之”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要善于用好的方法安排他到合适的位置,有能力的人才能占有这个位置。因此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符合题意。
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意思是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这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相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明交流,C项正确;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中“标准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当时还没有开始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三星堆文明,理解三星堆文明的特点。
本题考查三星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7.【答案】B
【解析】A.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文字演变,排除A项。
B.材料中汉字“田、耜、疆、畴、沟”都和农业有关,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
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军事战争,排除C项。
D.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政治状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解析】“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的意思是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以强吞弱,出现了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国家政权开始由诸侯国掌握,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为切入点,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史实。
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解析】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据题干“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可知,此水利工程可以用来防洪、灌溉。根据题干“后来,蜀相诸葛亮‘征千二百人护之’”可知,据此判断此项水利工程应位于四川,都江堰位于四川,A项正确;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排除C项;大运河是隋朝开凿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及地位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潮”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是“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思想的基本主张。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后世所沿用,成为“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的分界线,C项正确;AB项发生在“前帝制时代”,排除AB项;楚汉之争发生秦朝灭亡后,属于“帝制时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影响。
13.【答案】A
【解析】根据兵马俑雕塑的局部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出作品。故A项正确;秦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出作品,不是战国时期的,排除B项;秦朝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在图片中都无法体现,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描述的是孟姜女在长城前放声大哭,长城瞬间坍塌,丈夫杞梁的遗骨露了出来,孟姜女便将丈夫的遗骨收拾妥当带回家乡安葬;“南邻北里皆孀妇”说的是秦始皇大肆征调民夫修筑长城,大量男丁死亡,南邻北里到处是“孀妇”,也就是寡妇。因此这首诗贬责秦朝统治者滥用民力,C项符合题意;穷兵黩武、赋税沉重、法律严苛,在诗句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属理解层面的要求,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秦的暴政的表现,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答。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史记》中的记载与秦律的规定不符,所以需要经过更多史料的论证才能证明哪个表述更准确,由此可见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C项正确;考古发掘是认知历史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排除A项;“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中“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史记》所记载的历史并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它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因此“《史记》内容虚构过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的相关史实,据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存在到公元220年。
故选:B。
本题以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西汉、东汉的建立。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西汉、东汉的建立的相关知识。
17.【答案】D
【解析】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B.材料反映西汉时期经济萧条,排除B项。
C.材料反映西汉人口减少,排除C项。
D.西汉初年由于刚刚遭受秦汉之际的战乱,因此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政府有必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A.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正确。
C.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目的是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排除。
D.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本题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几个措施合在一起考查,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19.【答案】D
【解析】秦始皇既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是正确的观点;A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B错误,秦始皇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错误,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汉武帝是我困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识点是秦始皇、汉武帝,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20.【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D项正确。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等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D
【解析】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最后到欧洲。故“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D项正确;司母戊鼎、“汉并天下”瓦当是丝绸之路之前的文物,排除AB项;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不能佐证丝绸之路存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2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是设置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
23.【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华佗发明“麻沸散”,故A项错误。
B.华佗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排除B项。
C.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便利典籍的流传,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故C项正确。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两汉科技的相关知识。
24.【答案】B
【解析】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词汇中的“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忏悔”等都源自于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传入的相关史实。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佛教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和春秋争霸无关,排除A项。
B.根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和战国争雄无关,排除B项。
C.根据题干图中“成都、洛阳、建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势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C项正确。
D.根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和八王之乱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魏、蜀、吴三国的相关知识。
26.【答案】C
【解析】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西晋宗室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下于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八十多万大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其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战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8万精兵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此处“流亡政府”“战争”分别是东晋和淝水之战。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淝水之战。掌握与淝水之战有关的知识点。
解答本题要把握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民众南迁推动生产技术的传播。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北民南迁前就是客观存在,排除A项;“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与“改变了原来……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8.【答案】C
【解析】A.“王与马,共天下”是指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所以王氏家族很受重用,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B.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在图片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
C.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北魏皇族元氏墓志中墓主籍贯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改拓跋为元姓。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图片信息籍贯在洛阳,体现迁都洛阳;元是汉族姓氏,体现了汉化,符合题意。
D.北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图片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正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目的、时间、内容、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并结合所学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因时生产,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投入和注重土地资源开发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据题干图文可知,此作品真迹出自王羲之,D项正确;钟繇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作品擅长楷书,排除A项;颜真卿是唐朝时期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颜真卿的相关史实,“兰亭序神龙本”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31.【答案】【小题1】原因: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有限;新石器时代,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小题2】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小题3】共同看法:以农为本;措施: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等。认识:中国古代都注重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以图片、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文景之治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铁制工具和牛耕和文景之治相关知识,考查了阅读材料、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夏商周;以德治国;中国重新迈向大一统。
【小题2】趋势:由分裂到统一。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
【小题3】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军事上,抗击匈奴、修建长城,有利于安定边境,维护国家安全。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治国主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影响;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3.【答案】【小题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1.三国鼎立;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题2】观点一: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观点二: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
【小题3】主题:道路交通;材料:①初唐壁画;理由:初唐壁画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道,可以了解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
【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2022-202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