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是照搬罗马法《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罗马法《学说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所仿效。这充分表明,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基础 B.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2.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3.有学者认为,8~10世纪的欧洲贵族可被称为“封建贵族”,其特征是在采邑分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领主附庸关系;12世纪以后的欧洲贵族可被称为“等级贵族”,其特征是强调贵族血统、封号、财产世袭、采用贵族生活方式和行使贵族特权等。这一划分体现了( )
A.王权加强 B.贵族衰落 C.宗教危机 D.社会变迁
4.16世纪,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的航海家是
A.卡蒂埃 B.巴伦支 C.德雷克 D.塔斯曼
5.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
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 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 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
6.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突出表现为法国的民族主义和德国的民族主义.前者的指是一个民族的“自决权”,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宣传、介绍和接受的是德国的民族主义.究其原因是
A.中国经济发展更接近于德国经济 B.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C.梁启超企图效法德国君主立宪制 D.法国大革命过于激进与改良不符
7.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大量神父的死亡导致无人主持下葬仪式,教会中的幸存者弥漫着荒淫无度的享乐之风。不少信徒转而信奉魔鬼,为了平息教徒的焦虑,教皇规定任何一个人的善行和涤罪时间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这些现象( )
A.埋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 B.重塑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兴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 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 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9.《马可·波罗行纪》:“东方是金瓦盖项,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这一描述
A.真实记述了东方的繁荣与富庶 B.激发了欧洲人海外扩张的热情
C.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属于文学性描述毫无历史价值
10.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反对君主暴政,同时对共和制虽有偏好但承认已经过时;而君主制则是现代世界可行的一种形式,使各个阶层明确社会地位,而且赋予每个社会成员一种与其社会地位相符的“荣誉”意识。这表明孟德斯鸠
A.批判继承传统的君主体制 B.挑战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共和制 D.认为封建君主制最为可行
1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以下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析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A.各类电器普遍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B.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
C.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和全球化 D.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它”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比文艺复兴、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19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后来的革命,只是12世纪到13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后果而已。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 B.拜占庭帝国灭亡
C.封建采邑制度在欧洲推广 D.意大利文艺复兴
13.1818年,美国马里兰州依据州征税权的规定,所有在该州营业的银行必须纳税。联邦银行马里兰州分行的负责人麦卡洛克拒绝纳税,因而受到马里兰州的起诉,麦卡洛克立即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判决,马里兰州向联邦银行征税的法案因违宪而无效。最高法院此判反映了美国
A.各州政府的征税权急待协调 B.捍卫中央政府的地位与权威
C.联邦政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D.最高法院的地位至高无上
14.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
A.天主教会的地位变化 B.工业化水平的变化
C.国王权力的演变历程 D.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
15.在11-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A.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6.中国明朝设置内阁,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有关两者比较结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制度化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两者都造成了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的消长变化
C.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D.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
17.以下航海壮举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郑和首次远航 ②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18.贩卖黑人奴隶是欧洲殖民者犯下的最大罪恶,下列对黑奴贸易路线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C.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D.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19.1213年,约翰王向教皇臣服,使英格兰王国成为领自教廷的封土,教皇在亨利三世幼年时期行使了封建监护权。亨利三世认可并履行对教廷的封臣义务,并借此扩展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古王权与罗马教廷关系 B.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发展
C.中世纪基督教会势力扩张 D.王权与教权间分庭抗礼
2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下列对该政体表述正确的是
A.总统可连选连任 B.确立了联邦共和体制
C.内阁由议会任命 D.总统由国民普选产生
2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沿海港口设施建设持续进行。1790~1815年,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赫尔出现一系列的码头改善工程。到1830年,港口设施发生革命性变化,港池容量猛增至397英亩。英国进行港口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A.港口建设水平的提升 B.凯恩斯经济思想的盛行
C.公共交通方式的变革 D.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需要
22.19世纪60年代,德国产业工人的数量约为200万,1882年增至410万,占就业人数的45%。与此同时,德国工人组织起来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1863年,他们建立起全德工人联合会,1875年又建立起统一的德国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这可用来说明( )
A.德国成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B.德国旧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C.工业革命改变了德国的阶级结构 D.经济发展助长了德国工人政治诉求
23.汉密尔顿在制宪时说:“然而,对绝大多数代表来说,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据此可知
A.多数代表反对建立民主政体 B.民主自由并未成为时代潮流
C.联邦制下权力分配严重失衡 D.制宪需要选择妥协并寻求平衡
24.“马克思主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学说中的积极成果。它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是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意志古典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柏拉图的政治理论
25.中古时期的西欧,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独立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这导致了西欧(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B.庄园秩序陷入混乱
C.封臣地位高于封君 D.封臣无须效忠封君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
27.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此,在她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8.机器与工业社会自18世纪下半叶始,以机器发明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波及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与工业社会大事年表
1733年 (英)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 (英)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英)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机
1797年 (美)埃里·惠特尼将标准化零件引入制造业
1829年 (英)乔治·史蒂芬森发明机车——火箭号
1832年 (英)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1833年 (英)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2年 (英)煤矿法案限制煤矿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8年 (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1年 (英)伦敦水晶宫博览会
1879年 (美)爱迪生发明实用电灯
1913年 (美)亨利·福特将流水线引入汽车制造业
——依据世界史教材整理材料二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在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其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们有机会进行比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19世纪的帝国主义扩张几乎完全是欧洲人的事。但是到这一世纪末,两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它们是美国和日本。美、日两国都在19世纪末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欧洲列强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决定,他们也要参与建立全球的帝国主义秩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材料一“机器与工业社会”表现出哪些特征?
(2)材料三“反对派倒幕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机器与工业社会”的认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2、13世纪,这样的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自己去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动,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的文化的产生。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以经商和手工业为主,不同的生活状况,必须养成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善于创新,因为如果因循守旧,不提高产品的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失败;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容忍,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的估计不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作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变化了的心理状态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
——张椿年在《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归纳一个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1.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和德国的民法体系借鉴的是罗马法,而瑞士、意大利、丹麦等众多国家又直接或间接仿效法国和德国的民法体系。由此可知,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基础,故A项正确;《法国民法典》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的不是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罗马法和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的改变无关,故D项错误。
2.C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雅典的城市居民瞧不起乡下公民,二者在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城市人对乡下人的行为方式不满,并非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排除B项;D项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3.D
【详解】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欧洲贵族从“封建贵族”演变为“等级贵族”,体现了社会变迁,D项正确;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变化体现不出王权加强,排除A项;虽然中世纪欧洲贵族发生变化,但他们仍是社会的上层,其地位没有衰落,排除B项;这种划分体现不出宗教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B项正确;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排除A项;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排除C项;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15世纪前期,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惠赐书》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由此可知,瓦拉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故D正确;宗教改革还未开始,故A错误;瓦拉并未否定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B错误;这是对宗教神学的冲击,不是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故C错误。
6.B
【详解】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中国经济状况与德国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可知,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梁启超效仿的是日本,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谈论的是德国,不是法国,故D项错误。
7.A
【详解】“教皇允许任何一个人的善行和涤罪时间都可以用金钱购买”实质是天主教会对民众财富的搜刮,而反对天主教会的盘剥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天主教会的盘剥,引起人们不满,人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产生怀疑,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天主教会的贪婪,无法体现人文精神的复兴,排除C项;天主教会的盘剥,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故选A项。
8.C
【详解】英国法律制度对公民参政权有财产资格的限制,使得许多公民无法行使参政权,不能体现对“平等”价值的关怀,故答案为C项;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与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无关,排除A项;分权制衡机制是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对“平等”价值的追求无关,排除B项;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
9.B
【详解】根据“东方是金瓦盖项,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可得出《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于东方世界的描述,让欧洲人充满了幻想,激发了欧洲人海外扩张的热情,B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带有夸张性,排除A项;这一描述本身并不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D项太绝对,《马可·波罗行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孟德斯鸠反对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分析并肯定了(立宪)君主制在现代世界的可行性,表明孟德斯鸠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君主体制,A项正确;孟德斯鸠的观点并未挑战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B项错误;主张共和制与“(共和制)已经过时”不符,C项错误;封建君主制最为可行与孟德斯鸠“反对君主暴政”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不符,D项错误。
11.D
【详解】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符合全球史观的论述,D项正确;A项是从社会生活方面论述的,属于社会史观,不符合题意;资本输出的加快无法体现对全球的影响,排除B项;C项属于近代化史观,不符合题意。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比后来的革命更重要,比文艺复.……更为重要”“后来的革命 只是12世纪到13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后果”可知“它”主要与经济社会转化有关,而A项的城市自治运动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之后的经济社会转化奠定了基础,A正确;拜占庭灭亡与促进经济社会转化无关,排除B项;采邑制度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与经济社会转化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它”比文艺复兴更重要,故不是指文艺复兴,排除D项。
13.B
【详解】依据材料“最高法院判决,马里兰州向联邦银行征税的法案因违宪而无效”可知,联邦银行作为国家政府的象征,应该保证其地位与权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州与联邦银行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的运行,排除C项;美国是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8世纪到13世纪,西欧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王权收到神权的压制。在13世纪到18世纪,西欧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发展。18世纪以后,西欧王权逐渐衰落,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国王权力的演变历程,C项正确;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农业发展应该总体呈现上升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D项正确;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普遍实现”“彻底瓦解”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A错误,符合题意;中国明朝设置内阁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而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服务于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排除B;中国明朝设置内阁本质是君主专制,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C;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故选A。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郑和首次远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是在1487年,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三个航海壮举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应为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其它排序均存在错误,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A
【详解】黑奴贸易是伴随着殖民扩张进行,黑奴贸易路线图是从欧洲出发,带枪支弹药到非洲抢夺黑奴,然后通过大西洋把黑奴运往美洲种植园主,获取资金运回欧洲,故A项正确;B、C和D顺序不符合事实,排除。
19.A
【详解】结合材料中“约翰王向教皇臣服”“享利三世认可并履行对教廷的封臣义务,并借此扩展王权”等信息可知,英国国王借助教皇势力扩张自己的权力,呈现了王权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二者关系,而不是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张,排除C项:D项错在分庭抗礼
20.A
【详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故选A项。法兰西共和制不是联邦体制,不选B项。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不选C项。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不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总统制特点
2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 时间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因此对港口的建设和容量提出了较高要求,D项正确;英国进行港口设施建设是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因为港口建设水平上升和公共交通方式的变革,排除AC项;此时凯恩斯经济思想尚未兴起,排除B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工人数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德国工人政党及工人组织也随之壮大,并不断表达自身诉求,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信息,体现不出德国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心,排除A项;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该制度不能被称为旧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没有涉及到其他阶级的变化,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由汉密尔顿的话可知,美国制宪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民主政体,而是为了解决邦联体制的问题,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利;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此,在种种忧虑下,代表们要想使得新宪法获得通过,就必须要在种种利益和考虑中寻找到最优结合点,可以说,妥协并寻求平衡成为了制定宪法的唯一选择,故D项正确;虽然对绝大多数代表来说,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但是不意味着他们反对建立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制宪会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并不能说明但是民主自由不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在18世纪的时候,民主自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了,故B项错误;权力分配严重失衡是邦联体制的弊端,并不是联邦政府,况且当时宪法尚在制定之中,联邦政府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24.D
【详解】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而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故A、B、C项都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25.A
【详解】中古时期的西欧,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独立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秩序混乱无关,排除B项;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排除CD项。故选A项。
26.(1)设置: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司法机构:民众法庭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多数人的暴政。
【详解】(1)一问结合古希腊城邦最高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司法机构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与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体制进行回答。
(2)一问根据材料二“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并结合公民参政素质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直接的民主形式与公民参差不齐的政治素质,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与误用,变成多数人的暴政。
27.(1)发展趋势: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
(2)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详解】第(1)问,“发展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是空想社会主义、图二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图三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雏形,这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趋势。
第(2)问,“差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4 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图5是中国的工农武装割据,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而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两国具体国情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要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角度回答。
28.(1)基本特征: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飞跃,先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与电力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有了机器生产的现代工厂与流水线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立法;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改革;工业革命促使人类思考新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诞生。
(2)结果: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推行明治维新。影响: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强国之列;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认识:机器是工业革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 ;工业社会是机器生产启动的,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转型的结果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蕴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机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详解】(1)基本特征:通过观察“机器与工业社会大事年表”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飞跃,先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与“电力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有了机器生产的现代工厂与流水线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立法,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改革,工业革命促使人类思考新的理想社会,于是诞生了马克思主义。
(2)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的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推行了明治维新。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日本在倒幕运动后,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强国之列,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影响了东亚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3)认识:根据材料一中所列史实,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是工业革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工业社会是机器生产启动的,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转型的结果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蕴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根据材料二中“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材料三中“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和材料四中“当欧洲列强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决定,他们也要参与建立全球的帝国主义秩序”等信息可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29.主题:中古后期欧洲城市的发展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到12、13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组织自己的军队。城市的发展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市民脱离了土地,以经商和手工业为主,不同的生活状况,养成了新的习惯,逐渐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市民心理有这样的特征:善于创新;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容忍;重视理性;崇拜财富;要求享受。变化了的心理状态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也随之兴起。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归纳主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分析的,主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自治活”可得出中古后期欧洲城市的发展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分析,可从中世纪城市自治的表现、市民心理变化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分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