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浙江省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标志性陶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下列关于该文化遗存及其分布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龙山文化黄河下游 B.龙山文化长江上游
C.良渚文化黄河中游 D.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2.下图为某一时期民族迁徙的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战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此时当权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4.据史书记载,某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该少数民族兴起于(  )
A.陕北、宁夏一带 B.阿尔泰山地区
C.辽河上游 D.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5.1918年李大钊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这里的“西洋文明之长”主要指的是(  )
A.机器生产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6.新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争破坏,百业待兴。因而解决经济和财政窘境,稳定全国经济秩序,是横亘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当务之急。正如陈云所说:“统一和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为此党和政府(  )
A.实施“一五”计划 B.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开展土地改革 D.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7.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士,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大流士一世意在强调(  )
A.帝国疆域的辽阔 B.君权神授的观念
C.官僚体系的完善 D.专制君主的地位
8.《意大利文学史》指出:“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最有可能产生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近代科学兴起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9.1938年9月30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英德宣言》中提到的“协定”是指(  )
A.《联合国家宣言》 B.《慕尼黑协定》
C.《凡尔赛条约》 D.《九国公约》
1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欧、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与以上言论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B.尚贤者,政之本也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2.“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秦始皇统一货币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3.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 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疆的举措,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②在台湾设府 ③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15.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对于该说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五口通商让清政府感到不安 B.政府开放了内河航行的权益
C.清政府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 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16.1900年,盛宣怀致电刘坤一、张之洞称:“顷阅各国领事照复互相保护,业已定议……(各内地教会)其教堂房屋产业,开单交付该地方官看管,倘有毁坏,即则成该地方官赔偿,以免事后推诿。惟恐各省属查报或有不备……均速查开照复该道立案具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文中“各省”主要指南方各省 ②电文可用于佐证清末地方势力的扩张 ③电文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④电文反映了列强进一步获得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在观察某运动发展情况时曾说:“在战争结束后来到上海的新时代中,苦力崛起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据此可知(  )
A.国民革命运动加速中国革命进程
B.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运动主力
D.运动在上海发起并向全国发展
18.以下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孤军”是指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
B.该事件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该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此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9.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20.下表为古代主要文明的统计情况表。从所在区域角度看可知,古代文明(  )
文明名称 中国 古印度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希腊
所在区域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爱琴海地区
A.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B.交融性特征很显著
C.大河文明特征突出 D.呈多元一体的趋势
21.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力量。这里所表达的政治主张是(  )
A.实行君主立宪 B.推行三权分立
C.倡导直接民主 D.提倡天赋人权
2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了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工人运动(  )
A.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逐渐走向了国际联合
C.深入到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D.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的士兵。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24.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艺术形式。对下面漫画所反映的时事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直接导致了德国走向分裂
C.发生于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 D.属于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25.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19日晚巴黎峰会上,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其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抓获后因伤重身亡。以上材料表明了(  )
A.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弱
B.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C.平等协商,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D.美国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8分,共35分)
26.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后一次的中西文明相遇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扩张,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并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
——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时期,中外高僧经由陆路、海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文明“接触与交流”的角度,简述明朝中后期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如果要论证洋务运动推动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你会提取教材中的哪些信息 (9分)
27.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 18—19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某学者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18—19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该学者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10分)
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Ⅰ
1.A 材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指的是黑陶,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在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故选A项。
2.B 据材料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3.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其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D项。
4.C 依据材料可知,该少数民族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政治制度,辽朝是由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项;A项是西夏兴起的地区,排除;B项是回鹘兴起的地区,排除;D项是金朝兴起的地区,排除。
5.C 材料中“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强调的是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则强调抛弃义和团的“灭洋”,即笼统排外思想,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故选C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机器生产,排除A项;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项;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
6.D 据材料“统一和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是统一财经管理;调整,是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人民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故选D项;“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7.D 材料中大流士一世对于忠诚他的人进行赏赐,对于不忠于他的人进行惩罚,他的命令都要遵行不误,这是大流士一世专权的表现,故大流士一世意在强调君主专制,故选D项。
8.A 材料中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依据“《意大利文学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故选A项;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国,否定教会权威,提倡思想自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强调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中心在法国,提倡理性,为资产阶级描绘理想蓝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8年”“《英德宣言》”“欧洲的和平”等可知,该“协定”是《慕尼黑协定》,英国实行绥靖政策,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故选B项;1942年,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缔结的国际条约,《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与中国签订的,都没有德国参与,排除A、C、D三项。
10.A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此的论述,因而是错误的。
二、选择题Ⅱ
11.D 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说明治国理政要因形势而变,不能墨守成规,体现的是法家的革新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主张,故选D项;A项是道家主张,排除;B项是墨家主张,排除;C项是儒家主张,排除。
12.B 根据“中一国之币为二等”可知是统一了国内的货币,据“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可知是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所以记载的应该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故选B项;文献记载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C、D三项。
13.A 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故①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故②错误;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造成了北宋冗费的局面,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4.B 结合所学可知,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因此,按时间先后排序是②④①③,故选B项;综上分析可知,A、C、D三项排序错误,排除。
15.C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官员接受《南京条约》中的各种苛刻待遇,却接受不了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由此可知,清朝官员没有国家平等的外交意识,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故选C项;
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南京条约》和附约里没有开放内河航行的条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师夷长技”的信息,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时间“19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据材料“顷阅各国领事照复互相保护,业已定议”可知,当时南方各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电文中“各省”主要指南方各省,电文可用于佐证清末地方势力的扩张,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材料未强调领事裁判权,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17.B 材料中的“苦力崛起”指的是工人阶级的壮大,而“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意味着工人阶级支持了学生运动,这是对五四运动的描述,在这次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选B项;题干内容与国民革命无关,排除A项;青年知识分子是先锋队而非主力,排除C项;五四运动在北京发起,排除D项。
1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A项正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C项;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D项。
19.C 根据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的柱状图可以看出:1994年比1987年北京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显著增多,这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市场活力增强的表现,故选C项;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服务业”关联不大,且时间不符合,B项错误;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0.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主要文明大多分布于大河流域,反映古代文明的大河文明特征突出,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扩张性、交融性,排除
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
21.B 根据材料“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力量”说明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立宪制和直接民主,排除A、C两项;天赋人权不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D项。
2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政治权利极其有限,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工人阶级进行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故选C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期工人运动还没有走向国际联合,排除B项;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伟大尝试,排除D项。
23.B 赴法华工的表现的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项;法国是协约国的一方,且1918年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B项;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4.C 根据材料漫画中的墙、西柏林、东柏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民主德国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故选C项;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排除B项;“柏林墙”的修筑是冷战的表现,排除D项。
25.B 材料提到,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但在巴黎峰会上,欧美国家却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故选B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三、非选择题
26.(1)出发地:长安;登州、扬州、广州。(2分)
事件:玄奘取经;鉴真东渡,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带回佛经和诗文集。
(6分,每个人物和事件各给1分)
(2)发展:传教士与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坤舆万国全图》刊印。(3分,三个方面,若写具体成果,也给分)
信息: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校、新式海军(任写两点,4分);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分)
27.(1)影响:成了工业化重要的动力来源;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催生新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革命;改变社会生活。(4分,写出四点即可)
变化:出现了垄断组织。(2分)
评价:便于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同时阻碍了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2分)
(2)主要表现: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4分)
不合理之处:坚持“欧洲中心论”,其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
理由:在欧洲工业化过程中,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成为欧洲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奴役和控制基础上的。(4分)

浙江省2023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