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常见的液体---水 同步练习-2022-2023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含解析)
第4章 最常见的液体---水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B.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2.兰州城市形象标志(如右图)运用蓝、黄、绿三色分别代表了蓝天、黄河、绿地。黄河与兰州因缘际会,既是地理的交汇,也是文明的碰撞。下列对黄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可以用明矾鉴定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黄河水污染
C.黄河穿城而过,因而兰州人不需节约用水
D.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对黄河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3.下列知识整理都正确的是
A.有关原子的描述 B.实验现象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②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①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②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推论 D.实验操作
①过滤能去除水中的一些杂质,所以过滤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②水通电分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①部分实验的操作顺序: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②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先盖好玻璃片再倒放桌上
A.A B.B C.C D.D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A.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B.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C.氨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蜡烛在纯氧中燃烧更旺盛——单位体积内氧分子个数越多,反应越剧烈
5.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下列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食盐和白糖 B.食盐和泥土 C.大米和细沙 D.水和酒精
6.我国南方春季多地暴雨常引发洪灾,给我们的饮水造成一定困难。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将河水静置沉淀后饮用 B.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溶解的色素和异味
C.利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河水里的泥沙 D.加入明矾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7.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等质量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
D.电解水
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B.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发出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9.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来水是无色透明的,它是纯净物
B.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于人体健康
C.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同时要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D.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 71%,因此不存在水危机
10.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除去河水中的色素
B.自来水厂用沉淀、过滤、吸附和杀菌消毒等方法净化水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11.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和加热都能降低水的硬度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C.电解水实验时加入少量硫酸的目的是多产生氢气
D.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12.下列有关过滤说法错误的是
A.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
B.用于引流的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C.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D.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上边缘会导致滤液浑浊
13.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
B.在水中加入少许硫酸钠能增强导电性
C.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D.理论上若得到的氧气约amL,可同时得到约2amL氢气
14.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二、填空题
15.回答:
(1)实验室可通过电解水制得氮气和氧气,电解时需要接通______(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有氢气生成的电极接电源的______(选填“正”或“负”)极。待反应结束时,理论上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______。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填字母)。
A.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B.城市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C.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3)下列各种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填字母)。
A.苏打水 B.海水 C.果汁 D.雨水 E.水
16.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网络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电解水是实现转化①的途径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室用③转化获得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二氧化碳和氧气相互转化的方法很多。在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_____作用。
(4)利用氢气作清洁能源,是转化②的反应之一,写出该化学方程式:_____。
17.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c_____。
(2)该图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①_____②_____。
三、简答题
18.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下图是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示意图。
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没有涉及到的净水方法是 __________,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2)我们将自来水煮沸,得到的开水是 __________ (填“硬水”或“软水”)。
(3)下图是用来净化天然水的简易装置。
①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填序号)。
A.能杀菌消毒 B.能得到纯净水
C.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D.能使天然水变得无色澄清
(4)上图净水装置中小卵石和石英砂都能起到 __________ (填操作名称)作用。
(5)小刚发现一些化学实验常在容器中放一定量的水,但作用各不相同,试回答下列实验(如下图)指定容器中水的作用。
①A集气瓶中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B集气瓶中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有些科学家预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警示我们应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请举一例生活中你是如何节约用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实验题
19.如图是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
(1)写出标号b的仪器名称_______;
(2)写出该图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
(3)在过滤时,若经过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写出一条即可)可能是: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
20.水是重要的化学资源
(1)某县自来水的水源地是一个大型水库,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净化水的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所取水样进行过滤,除了滤纸和如图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_____ 。
②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_____ 结构。
③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常用液氯灭菌,它会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2HClO=2HCl+O2↑.该兴趣小组的小君同学利用久置后的自来水配制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请释产生沉淀的原因 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碱式碳酸镁是一种新型阻燃剂,其工业制备流程如图:
①常温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H4HCO3固体,固体不能溶解,则该溶液为NH4HCO3的 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操作I的名称是 _____ ;“一系列操作”中包括蒸发,实验室中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_____ ;
③副产品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直接进入上述流程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_____ 。
六、计算题
21.电解水的实验事实是负极与正极分别产生体积比为2:1的氢气和氧气.查阅资料获知:氢气的密度是0.0899g/L,氧气的密度 1.429g/L,请计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蒸馏水不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或矿物质),所以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说法错误;
B、过滤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但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不能降低水的硬度,说法错误;
C、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D、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中含有可溶性矿物质,不是纯净物,说法错误;
答案:C。
2.D
【详解】A自然界中的天然水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现浑浊状态,不能直接饮用。用明矾可以除去悬浮在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区分硬水与软水可用肥皂水。此项错误。
B化肥、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因为过量使用会造成水污染。故此项错误。
C因为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淡水的只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所以必须节约用水。此项错误。
D沉淀是通过静置使水中不溶性固体的较大的颗粒逐渐沉降而把水与在颗粒固体进行初步分离,但是可溶性的杂质和异味等难以沉淀。过滤操作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是常用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所以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的杂质。蒸馏是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蒸馏水为纯净物;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此项正确。
考点:水污染及水的人工净化、节约用水
点评:需要了解水污染、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节约用水,才能正确解题。
3.B
【详解】A、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的比值,错误;②原子不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如氢原子是由质子、电子构成的,错误;故A错误;
B、①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正确;②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石灰水变浑浊,正确;故B正确;
C、①过滤能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于水的钙镁物质,所以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错误;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故C错误;
D、①部分实验的操作顺序: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正确;②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先盖好玻璃片再正放桌上,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B、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加速其沉降,不能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符合题意;
C、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纯氧中燃烧更旺盛,是因为单位体积内氧分子个数越多,氧气的浓度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 食盐和白糖两种物质加水后都溶解,不能过滤分离,
B.食盐和泥土加水后,食盐溶解,泥沙不溶,可过滤分离;
C. 大米和细沙都是不溶性固体,不能过滤分离;
D. 水和酒精都是液体不能过滤分离。
故选B。
6.A
【详解】A、将河水静置沉淀后仍可能含有病菌等,不能直接饮用,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正确;
C、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等物质,正确;
D、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较大颗粒,促进其沉降,正确。
故选A。
7.C
【详解】A、一定质量的镁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质量的氧气和镁均为反应物,反应结束后氧气应归为0,镁有剩余,故选项错误;
B、分解等质量过氧化氢制氧气过程中,用二氧化锰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大,不用则小,但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产生的氧气增加,成正比,故选项正确;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16:(2×1)=8:1,故选项错误。故选C。
8.A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热,发出红光,且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C
【详解】A、自来水是无色透明的,但是自来水是由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纯净水中不含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不利,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是淡水资源有限,故应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符合题意;
D、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 71%,但是淡水资源有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河水中的色素和异味,A正确;
B、自来水厂用沉淀、过滤、吸附和杀菌消毒等方法净化水,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不正确;
D、根据肥皂遇到硬水易起浮渣,故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故错误;
C、电解水实验时加入少量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错误;
D、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故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的液体,玻璃棒会戳破滤纸,导致滤液仍浑浊,说法错误;
B、用于引流的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避免玻璃棒戳破滤纸,导致滤液浑浊,说法正确;
C、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说法正确;
D、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浊液会沿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的缝隙流下导致滤液浑浊,说法正确。
故选A。
13.C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试管b中气体较多,是氢气,a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故选项A正确;
B.在水中加入少许硫酸钠,可增加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增强导电性,故选项B正确;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C不正确;
D.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生成氧气与氢气体积比为1:2,理论上若得到的氧气amL,可同时得到2amL氢气,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14.C
【详解】A、明矾可以净化水,但是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可以区分,故选项A说法错误;
B、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沉降、过滤、吸附是物理变化,消毒是化学变化,故选项B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故选项C说法正确;
D、自然界中的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因此自然界中的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C
15.(1) 直流 负 2:1
(2)BC
(3)E
【解析】略
16. ↑↑ ↑ 光合
【分析】根据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详解】电解水是实现转化①的途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室用③转化获得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碳和氧气相互转化的方法很多。在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利用氢气作清洁能源,是转化②的反应之一,该化学方程式。
17. 铁架台 漏斗 烧杯 未用玻璃棒引流 漏斗的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详解】(1)仪器a是铁架台,仪器b是漏斗,仪器c是烧杯;故填:铁架台;漏斗;烧杯。
(2)防止滤纸被直接倾倒的液体冲破,要求液体应沿玻璃棒流下,图中倾倒液体时没按要求用玻璃棒引流;过滤后的液体应顺着烧杯壁流下,以加快过滤速度,要求漏斗末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题图中此点没有做到;
故填:未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18.(1)C
(2)软水
(3)D
(4)过滤
(5)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排尽瓶内的空气,同时在收集气体过程中观察所收集的气体量
(6)生活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合理即可)
【详解】(1)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该净水过程中没有蒸馏的方法;
(2)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有煮沸和蒸馏,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我们将自来水煮沸,得到的开水是软水;
(3)该净水装置能起到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其中小卵石和石英砂是起过滤的作用,
(4)活性炭是起吸附的作用,故选D;
(5)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原理是排尽瓶内的空气,同时在收集气体过程中观察所收集的气体量;
(6)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19. 漏斗 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或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有破损)
【详解】(1) 标号b的仪器名称漏斗;
(2) 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因此图中的一处错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或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 在过滤时,如果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滤纸有破损或仪器不干净)滤液直接流下去,起不到过滤的作用,因此滤液仍然浑浊。
20. 玻璃棒 疏松多孔 HCl+AgNO3=HNO3+AgCl↓ 饱和 过滤 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迸溅 氨气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详解】(1)①对所取水样进行过滤,除了滤纸和如图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外撒。
②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
③该兴趣小组的小君同学利用久置后的自来水配制硝 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是因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常用液氯灭菌,它会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2HClO=2HCl+O2↑,即时间长了后加入的氯气转化为盐酸,导致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和氯化银沉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HNO3+AgCl↓。
(2)①常温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H4HCO3固体,固体不能溶解,说明该溶液为 NH4HCO3的饱和溶液;
②操作 I 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所以为过滤;“一系列操作”中包括蒸发,实验室中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迸溅;
③副产品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而氨气在开始是反应物,所以可直接进入上述流程循环利用。
【点睛】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21.1:8
【详解】由质量守恒后定律可知,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就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根据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由m=ρv可知,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 =,所以,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