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三)(含解析)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1.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卿大夫在等级序列中高于士,两者合称“大夫士”,但到战国时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士大夫”。此后,“大夫士”逐渐演变为“士大夫”。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重大变化是( )
A.禅让制的废除 B.统一趋势的加强
C.分封制的瓦解 D.教育水平的提高
2.唐朝时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创新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特许一个机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广州十三行” D.军机处
4.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国民党一大召开并在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中共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6.“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对以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A.提倡“文学革命” B.把汉字和孔学作为批判的重点对象
C.唤醒国人关心政治 D.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错误的
7.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土地改革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9.尼克松在1971年的对外政策报告中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极外交的新时代,同年夏天,他在堪萨城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是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为此,美国( )
A.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改善与中国关系
C.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极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0.《汉谟拉比法典》作为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确立了很多原则并为西亚古代文明所沿用。下列哪一原则出自该法典( )
A.民主政治 B.自然法至上 C.同态复仇 D.君轻民贵
11.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火车的问世
C.内燃机的发明 D.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12.“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欧洲联盟的成立 D.“北约”的成立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计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103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致权和发展经济,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移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家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第二册
(1)材料一图A所示为中国古代某王朝出现的耕地工具,名为 (1分)该王朝建立时间为 年,(1分)图B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 (1分)的繁荣景象;图C所示经济组织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摘编自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某航海家发现美洲大陆
(1)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谁?(1分)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2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历史的悲剧在于,那些本来有可能制止后代进行毁灭性的竞赛,并进而阻止他们进入战争的国际互动力量还没有强大到阻挡1914年灾难的发生。当1914年6月的“枪声”响起时,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
——摘编自(英)C.A.贝利《1780-1914现代世界的诞生》
①1914年6月的“枪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灾难”对欧洲的影响。(2分)
材料三:
日本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抗击法西斯的国家于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签字国赞同协同作战,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四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 ——摘编自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②材料三图片中的史实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2分)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重要意义。(2分)
(3)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哪一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2分)
15.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如下图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3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幅漫画反映的侵华事件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它标志着……,0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2)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外交成就?(2分)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2分)
材料三:2021年4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涉华消极内容答记者问。发言人说,台湾、钓鱼岛都是中国领土。涉港、涉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日联合声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美、日表明严正立场。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现代外交变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
2023年陕西中考历史全真模拟测试卷(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但到战国时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士大夫”。此后,“大夫士”逐渐演变为“士大夫”,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周王朝实力减弱,诸侯实力增强,表明分封制瓦解,C项正确;禅让制废除是在夏朝,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趋势,只是表明分封制的演变,逐渐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唐朝时期发明耕地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③④符合题意;人力翻车是东汉时期发明的,①不符合题意;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②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 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C项正确;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存在于宋元时期,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行政机构,是元明时期设置的,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由此可以得出: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人民的共同愿望;1924 年 1 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由此可以得出:④国民党一大召开并在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因此国共合作的内部条件是: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人民的共同愿望,④国民党一大召开并在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D项正确;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国共合作的成果,不是条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与题干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1928年至1934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了红色政权,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由此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红色政权的建立,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抗日战争爆发于1931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于1949年取得胜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错误的。D项正确;提倡“文学革命”,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把汉字和孔学作为批判的重点对象、唤醒国人关心政治,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根据图示可知,B点到C点农业发展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知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过于冒进,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和时间是1979年可知,在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导致中国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发生在1972年,排除A项;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没有显著增强,排除B项;美国媒体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的偏见,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材料“尼克松在1971年的对外政策报告中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极外交的新时代,同年夏天,他在堪萨城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是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可知,1971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中指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其中中国是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之一。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71年在联合国第26届联大中国重返联合国,但美国持反对态度,排除A项;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政策”,而是强调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借神权保护王权,体现了同态复仇的特征,C项正确;民主政治是雅典的政治文明,排除A项;自然法至上是罗马自然法的特征,排除B项;君轻民贵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图片,可以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汽车的出现,使得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C项正确;蒸汽机不以石油为燃料,排除A项;火车的问世与蒸汽机的发明有关,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计算机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对抗状态”指的是冷战。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排除A项;欧洲联盟的成立于1993年,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是在冷战开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3.(1)曲辕犁(1分);618(1分);东京(开封)(1分);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分);
(2)人口的迁徙;山西人口的大量外迁;明朝攻府实施优惠政策(2分)
表现: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1分)
(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洞整统治政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井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国家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出任意两点, 即可, )
14.(1)“航海家”:哥伦布。(1分)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推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历史事件:萨拉热窝事件。(2分)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欧洲的殖民力量。(2分)
②影响: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分)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2分)
(3)国际组织:联合国。(2分)方法: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积极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2分)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10月,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因此,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从“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从“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推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①从“当1914年6月的‘枪声’响起时,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的“枪声”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从“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的影响是: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欧洲的殖民力量。
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从“各签字国赞同协同作战,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诞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为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世界各国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积极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应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5.(1)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成就: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2分)
构想:“一国两制”(2分)
(3)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4)认识:①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在维护国家利益;②国家综合国力是影响国家外交事业的主要因素;③旧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制;④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1中的《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根据图2中的“甲午”“致远号”,结合所学可知,图2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图3中的“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可知,图3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三中的“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香港的回归,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顾得益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外交处处碰壁,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断取得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据此可知,国家综合国力是影响国家外交事业的主要因素。从材料四可知,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都旨在维护国家利益。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