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模)化学试题(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模)化学试题(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奉贤公交巴士引入氢气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能不属于新能源
B.氢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氢能是一种热值高、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D.氢能已经完全替代了所有的化石能源
2.(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油 B.食醋 C.漂白粉 D.小苏打
3.(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要除去溶液中少量的,可行的方法是
A.滴入溶液 B.通入氯气
C.加入适量铜粉并过滤 D.加入适量铁粉并过滤
4.(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双氧水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下列对H2O2叙述正确的是
A.H2O2的摩尔质量为34 B.H2O2中只有极性共价键
C.也具有还原性 D.H2O2的电子式为
5.(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以下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次氯酸钠 D.高锰酸钾
6.(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下列晶体属于分子晶体的是
A.Si B.SiO2 C.SiCl4 D.SiC
7.(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可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 B.b可用于物质分离
C.c受热时不需要垫石棉网 D.d通冷凝水的方向是上进下出
8.(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原子半径:Na>Mg B.非金属性:O>S
C.还原性:Cl-H2CO3
9.(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紫花前胡醇()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14H14O4 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D.能够发生消去反应
10.(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一分子该烯烃与一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理论上最多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1.(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关于反应4CO2+SiH44CO+Si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是氧化产物 B.SiH4发生还原反应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D.还原性:SiH4>CO
12.(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价—类”二维图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下图是a~f表示的是含硫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可用硫化亚铁与稀硝酸反应制取
B.b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一步转化为d
C.c能使溴水褪色,证明c有漂白性
D.f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3.(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测定硫酸铜晶体(CuSO4·nH2O)中结晶水的含量,实验结果n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A.称量样品的坩埚潮湿 B.加热后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C.加热过程中样品有少量的溅失 D.坩埚含有受热不分解的杂质
14.(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N2(g)与H2(g)化合生成NH3(g)的过程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B.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l)+2bkJ
C.1molN(g)和3molH(g)生成1molNH3(g)时,放出bkJ热量
D.1molN2(g)和3molH2(g)的能量之和小于2molNH3(g)的能量
15.(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用压强传感器探究生铁分别在pH=2.0、4.0和6.0的酸性溶液中发生电化学腐蚀,得到反应体系气体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均为:
B.pH=2.0时,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
C.pH=4.0时,不发生析氢腐蚀,只发生吸氧腐蚀
D.pH=6.0时,正极一定会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16.(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实验室中利用侯氏制碱法制备Na2CO3和NH4Cl,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N、M分别为和
B.只有“食盐水”可以循环使用
C.为了加速过滤可用玻璃棒搅拌
D.向“母液”中通入NH3有利于析出NH4Cl并提高纯度
17.(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b中的现象能证明a中反应所得产物的是
选项 发生反应 实验现象
A 乙醇和浓反应生成乙烯 酸性溶液褪色
B 木炭粉和浓反应生成 溴水褪色
C 和浓盐酸反应生成 滴有酚酞的溶液褪色
D 苯和液溴反应生成 溶液中产生浅黄色沉淀
A.A B.B C.C D.D
18.(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常温下,已知浓度均为0.1mol·L-1的NH4CN溶液和NaCN溶液的分别为9.32、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1mol·L-1NH4CN溶液能使甲基橙试剂变黄色
B.0.1mol·L-1NaCN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0-11.1mol·L-1
C.上述两种盐均能促进溶液中水的电离
D.上述两种溶液中,的水解程度前者大于后者
19.(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常温下,调节某醋酸与醋酸钠混合溶液的pH,保持c(CH3COOH)+c(CH3COO-)=0.1mol·L-1,溶液中c(CH3COOH)、c(CH3COO-)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A.pH=5时,c(CH3COOH)>c(CH3COO-)>c(H+)>c(OH-)
B.pH=3.5时,c(Na+)+c(H+)-c(OH-)+c(CH3COOH)=0.1mol·L-1
C.取W点溶液1L,c(Na+)+2c(OH-)=c(CH3COO-)+2c(H+)
D.取W点溶液1L,通入0.05molHCl:c(H+)>c(CH3COOH)+c(OH-)
20.(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向一容积可变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发生反应:2A(g)+2B(g) 3C(s)+4D(g)在不同压强下,该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0 1.5 2.0
300 a b 16
516 c 64 d
800 160 f g
A.g>f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2.0MPa、800℃时,A的转化率最小
D.1.5MPa、300℃时,B的转化率为50%
二、填空题
21.(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含氯化合物有广泛的应用。
I.
(1)氯原子的核外有___________种能量不同的电子,氯化铵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2)周期表中有3种主族元素与氯元素相邻,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通常状况下,Cl2、Br2、I2依次是气体、液体、固体,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
Ⅱ.ClO2是一种高效消毒剂,用KClO3和浓HCl可制得它:
(3)请完成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__KClO3+____HCl(浓)=_____Cl2↑+_____ClO2↑+_____KCl+______。
若反应产生8.96LClO2(标准状况)时,则转移电子数为___________。
(4)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O)2中存在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工业制漂白粉的气体原料来自于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设备的___________(填电极名称)。
三、实验题
22.(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用如图装置制备SO2,并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省略夹持、加热仪器)
(1)制备的SO2中会混有少量的SO3,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为了排除SO3的干扰,试剂a可以为___________。
a.浓硫酸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溶液   d.饱和NaHSO3溶液
实验二:验证白色沉淀B的成分。
分析: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两者混合物。滴加氨水可释出其阴离子,便于后续检验。
相关反应为:①Ag2SO3+4NH3 H2O=2++4H2O;
②Ag2SO4+4NH3 H2O=2++4H2O。
流程如下:
(2)欲检验溶液C中加入的Ba(NO3)2是否已经过量,请简述实验方法__________。
(3)沉淀D中主要含BaSO3,理由是___________。向滤液E中加入H2O2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Ag2SO3。
实验三:探究的产生途径。
猜想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猜想2:实验二中,被氧化为进入D。
(4)取少量溶液A,滴加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猜想1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5)不同反应的速率也有所不同。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也会有生成,同时生成单质Ag。请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
(6)实验探究可知,在___________(选填“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为。
四、有机推断题
23.(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奥昔布宁是具有解痉和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

③G、L和奥昔布宁的沸点均高于200℃。
(1)A→B所需的反应试剂、反应条件分别为_______、_______。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3)J→K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用G和L合成奥昔布宁时,通过在70℃左右蒸出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来提高产率。
(5)E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请写出其中一种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分子中仅含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6)结合题中信息,以 为有机原料,设计合成 的路线_______。(无机试剂与溶剂任选,合成路线可表示为:AB……目标产物)。
五、原理综合题
24.(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CO2和SO2的大量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科学家在积极探索用化学方法吸收并综合利用CO2和SO2。
I.重整吸收CO2.主要反应如下:
①CO2(g)+CH4(g) 2H2(g)+2CO(g) -Q1(Q1大于0)
②CO2(g)+H2(g) H2O(g)+CO(g) -Q2(Q2大于0)
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投料比按n(CO2):n(CH4)=1:1发生上述反应,CO2、CH4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根据消耗情况可以判断:图中曲线___________(选填“A”或“B”)表示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为___________(列举一条)。
(2)图中X点的v(CH4,正)___________v(CH4,逆)。(选填“>”、“<”或“=”)若起始c(CO2)=2mol·L-1,反应至5min时,CH4的转化率到达Y点,且c(H2)为0.2mol·L-1,则0~5min内H2O(g)的平均反应速率v=___________mol·L-1·min-1。
II.ZnO悬浊液吸收SO2,再催化氧化得到硫酸盐。
向ZnO悬浊液中缓缓通入SO2,SO2吸收率及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已知:ZnSO3微溶于水,Zn(HSO3)2易溶于水。
(3)在0~10min,溶液pH几乎保持不变,该阶段主要产物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在30~40min,SO2吸收率迅速降低,该阶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调节吸收SO2所得溶液的pH为4.5~6.5,缓缓通入O2,则溶液pH将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所以氢能属于新能源,A不正确;
B.氢气可以由水制取,氢气燃烧后又生成水,则氢能属于可再生能源,B不正确;
C.氢气燃烧产生的能量高,而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燃烧产物为对环境无污染的水,所以氢能是一种热值高、无污染的绿色能源,C正确;
D.氢气的制取、贮存和运输的技术还有待提高,所以氢能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D不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汽油是碳原子个数在5—11的烃的混合物,故A错误;
B.食醋是乙酸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漂白粉为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故C错误;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KSCN与氯化铁溶液发生反应,不与氯化亚铁反应,A错误;
B.氯气能将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B正确;
C.铜粉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C错误;
D.铁粉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H2O2的摩尔质量为34g/mol,A错误;
B.H2O2中存在O-O非极性共价键,B错误;
C.H2O2中O为-1价,故H2O2具有还原性,如H2O2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体现还原性,C正确;
D.双氧水为分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D错误;
故答案选C。
5.B
【详解】A.乙醇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无法导电,属于非电解质,A错误;
B.乙酸在水中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B正确;
C.次氯酸钠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Na+和ClO-,是强电解质,C错误;
D.高锰酸钾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K+和,是强电解质,D错误;
故答案选B。
6.C
【详解】A.Si为共价晶体,A错误;
B.SiO2为共价晶体,B错误;
C.SiCl4为分子晶体,C正确;
D.SiC为共价晶体,D错误;
故答案选C。
7.B
【详解】A.蒸馏烧瓶不能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A错误;
B.漏斗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是常用的物质分离仪器,B正确;
C.加热烧杯时需要在烧杯底部垫上石棉网,C错误;
D.该冷凝管中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以起到更好的冷凝效果,D错误;
故答案选B。
8.D
【详解】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Na>Mg,A能解释;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O>S,B能解释;
C.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单质的氧化性减弱,对应简单离子的还原性增强,故还原性:,C能解释;
D.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H2SO3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H2CO3比较酸性强弱时,不能利用元素周期律比较,D不能解释;
故选D。
9.B
【详解】A.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14个C原子、4个O原子,不饱和度为8,含H原子数为14×2+2-8×2=14,则分子式为C14H14O4,A正确;
B.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等,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B错误;
C.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酯基,能够发生水解反应,C正确;
D.该有机物红框内的2个碳原子间能够发生消去反应而形成碳碳双键,D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一分子该烯烃与一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如发生1,2-加成,理论上产物有3种,分别是:、、,如发生1,4-加成,理论上产物有2种,分别是:、,共5种,故选D。
11.D
【分析】在反应4CO2+SiH44CO+SiO2+2H2O中,CO2中的C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CO2为氧化剂,CO为还原产物;SiH4为还原剂,SiO2为氧化产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CO2为氧化剂,CO为还原产物,A不正确;
B.SiH4为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B不正确;
C.CO2为氧化剂,SiH4为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C不正确;
D.SiH4为还原剂,CO为还原产物,则还原性:SiH4>CO,D正确;
故选D。
12.D
【分析】a-f表示含硫物质,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及物质类别,可知a为H2S,b为S,c为SO2,d为SO3,e为H2SO4,f为亚硫酸盐。
【详解】A.FeS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S、NO和水,无法生成H2S,A错误;
B.S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只能生成SO2无法一步生成SO3,B错误;
C.SO2能使溴水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被溴水氧化从而使溴水褪色,C错误;
D.亚硫酸盐中S为+4价,可被强氧化剂氧化成硫酸盐表现还原性,也可与S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S单质体现氧化性,D正确;
故答案选D。
13.B
【详解】A.称量样品的坩埚潮湿会使称得样品的质量偏大,导致测得的结晶水质量偏大,实验结果n偏大,A错误;
B.加热后未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硫酸铜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测得的结晶水质量偏小,实验结果n偏低,B正确;
C.加热过程中样品有少量溅失,使称得的硫酸铜固体质量偏小,导致测得的结晶水质量偏大,实验结果n偏高,C错误;
D.坩埚含有受热不分解的杂质,对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不产生影响,实验结果也不受影响,D错误;
故选B。
14.C
【详解】A.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热效应,A错误;
B.根据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2(b-a)kJ/mol,B错误;
C.从图中可知,1molN(g)和3molH(g)生成1molNH3(g)时,放出bkJ热量,C正确;
D.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这是一个放热反应,1molN2(g)和3molH2(g)的能量之和大于2molNH3(g)的能量,D错误;
故答案选C。
15.C
【详解】A.锥形瓶内Fe粉和C粉构成了原电池,Fe粉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成式为,故A正确;
B.pH=2.0的溶液,酸性较强,因此锥形瓶中的Fe粉发生析氢腐蚀,产生氢气,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故B正确;
C.若pH=4.0时只发生吸氧腐蚀,则锥形瓶内的压强会有所下降,而图中pH=4.0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说明除了吸氧腐蚀,Fe粉还发生了析氢腐蚀,消耗氧气的同时还产生了氢气,因此锥形瓶内压强几乎不变,故C错误;
D.由图可知,pH=6.0时,锥形瓶内溶解氧减少,且锥形瓶内气压减小,说明发生了消耗氧气的吸氧腐蚀,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选C。
16.D
【分析】侯氏制碱法制备碳酸钠和氯化铵,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再通入CO2,此时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加热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母液中加入NaCl和NH3,发生反应NaCl(s)+NH4Cl(aq)=NaCl(aq)+NH4Cl(s),过滤得到氯化铵。
【详解】A.气体N为NH3,气体M为CO2,A错误;
B.从流程图可知,最后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CO2、母液生成的食盐水都可以循环利用,B错误;
C.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容易把滤纸弄破,起不到加速过滤的作用,C错误;
D.向母液中通入NH3,增大溶液中的浓度,有利于NH4Cl析出并提高纯度,D正确;
故答案选D。
17.B
【详解】A.由于乙醇易挥发,也能使酸性溶液褪色,因此并不能证明反应生成乙烯,A项错误;
B.木炭粉和浓反应,只有生成的可使溴水褪色,B项正确;
C.浓易挥发,因此滴有酚酞的溶液褪色可能是中和了,因此不能证明反应生成,C项错误;
D.液溴易挥发,其进入溶液中也会生成浅黄色沉淀,因此不能证明有生成,D项错误;
答案选B。
18.B
【详解】A.0.1mol/LNH4CN的pH为9.32,能使甲基橙变黄色,A正确;
B.0.1mol/LNaCN的pH为11.1,该溶液中c(H+)=10-11.1mol/L,c(OH-)=10-2.9mol/L,水电离出的c(OH-)=10-2.9mol/L,B错误;
C.NH4CN、NaCN因为、CN-的水解,均能促进溶液中水的电离,C正确;
D.NH4CN中水解生成氢离子能促进CN-的水解,钠离子对CN-水解没有影响,因此NH4CN中CN-的水解程度大于NaCN中CN-的水解程度,D正确;
故答案选B。
19.B
【分析】该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当增大时,减小,增大,电离平衡右移,水解平衡左移,则增大,减小,因此实线表示的变化,虚线表示的变化。
【详解】A.常温下,时,,由曲线图得,故,A错误;
B.根据电荷守恒得:,即,B正确;
C.根据电荷守恒:,C错误;
D.W点时,,取该溶液1L,则,通入0.05molHCl,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理论上恰好使全部转化成,是弱酸,电离程度微弱,因此溶液中,D错误;
故选B。
20.D
【分析】从反应2A(g)+2B(g)3C(s)+4D(g)中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相等,则压强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从表中平衡常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升高温度,平衡常数不断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A.g、f是相同温度、不同压强下的平衡常数,因为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g=f,A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不正确;
C.因为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800℃、相同压强时,A的转化率最大,而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相等,所以800℃时,三种压强下的A的转化率都相同,C不正确;
D.1.5MPa、300℃时,平衡常数b=16,设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x,则达平衡时,A、B、D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x、1-x、2x,,x=0.5mol,则B的转化率为=50%,D正确;
故选D。
21.(1) 5
(2) HF>HCl>HBr>H2S Cl2、Br2、I2均是非极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范德华力依次增强,熔沸点依次升高
(3)
(4) 离子键和共价键 阳极
【详解】(1)基态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共有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氯化铵的电子式为:;
(2)与氯元素相邻的主族元素分别是F、S、Br,它们的电负性大小顺序是:F>Cl>Br>S,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大,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因此热稳定性强弱顺序为:HF>HCl>HBr>H2S。Cl2、Br2、I2均是非极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范德华力依次增强,熔沸点依次升高,因此常温下Cl2、Br2、I2依次是气体、液体、固体;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为,根据方程式,每生成转移电子,因此反应产生 (标准状况)时,转移电子数为;
(4)由和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中原子与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因此中存在的化学键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工业制漂白粉的气体是,来自于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设备的阳极。
22.(1) 浓硫酸或硫酸铜受热分解产生SO3 ad
(2)往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NO3)2,若无沉淀产生,表明Ba(NO3)2已过量,否则未过量
(3) BaSO3易溶于盐酸,而BaSO4不溶于盐酸,加入盐酸后,只有少量沉淀剩余,则表明大部分沉淀为BaS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4)Ag2SO4溶解度大于BaSO4,没有BaSO4时,必定没有Ag2SO4
(5)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和H+,同时生成少量Ag2SO4,既能发生沉淀反应,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沉淀反应的速率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6)碱性
【分析】将浓硫酸加入盛有Cu片的两颈烧瓶内,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试剂a的洗气瓶,除去其中混有的SO3,再将SO2通入AgNO3溶液中,得到溶液与沉淀的混合物,然后通过后续实验分析沉淀的成分。
【详解】(1)制备的SO2中会混有少量的SO3,烧瓶内没有SO2催化氧化的催化剂,则不是SO2氧化生成,原因可能为:浓硫酸或硫酸铜受热分解产生SO3。为了排除SO3的干扰,试剂a可以为浓硫酸或饱和NaHSO3溶液,故选ad。答案为:浓硫酸或硫酸铜受热分解产生SO3;ad;
(2)欲检验溶液C中加入的Ba(NO3)2是否已经过量,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则实验方法:往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NO3)2,若无沉淀产生,表明Ba(NO3)2已过量,否则未过量。答案为:往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NO3)2,若无沉淀产生,表明Ba(NO3)2已过量,否则未过量;
(3)从加入盐酸后剩余沉淀的量分析,沉淀D中主要含BaSO3,理由是:BaSO3易溶于盐酸,而BaSO4不溶于盐酸,加入盐酸后,只有少量沉淀剩余,则表明大部分沉淀为BaSO3。滤液E中含有亚硫酸,加入H2O2溶液后,被氧化为硫酸,与Ba2+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则产生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为:BaSO3易溶于盐酸,而BaSO4不溶于盐酸,加入盐酸后,只有少量沉淀剩余,则表明大部分沉淀为BaSO3;有白色沉淀生成;
(4)取少量溶液A,滴加过量盐酸,产生AgCl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BaSO4白色沉淀,则表明溶液中不含有,可判断猜想1不合理。理由是:Ag2SO4溶解度大于BaSO4,没有BaSO4时,必定没有Ag2SO4。答案为:Ag2SO4溶解度大于BaSO4,没有BaSO4时,必定没有Ag2SO4;
(5)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也会有生成,同时生成单质Ag,则起初未生成Ag2SO4,从而表明生成Ag2SO4的反应速率慢,则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原因: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和H+,同时生成少量Ag2SO4,既能发生沉淀反应,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沉淀反应的速率比氧化还原反应快。答案为: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2SO3和H+,同时生成少量Ag2SO4,既能发生沉淀反应,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沉淀反应的速率比氧化还原反应快;
(6)实验探究可知,酸性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才生成,而碱性溶液中,中混有,从而表明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为。答案为:碱性。
【点睛】Ag2SO4能溶于氨水,不溶于盐酸。
23.(1) H2 催化剂、加热 取代反应
(2)
(3)
(4)乙酸甲酯
(5) 、 、 等
(6)
【分析】A为苯酚,苯酚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为 ,B与浓HCl反应生成C为 ,C与Mg、乙醚发生信息①的反应生成D为 ,根据G的结构简式和信息①的反应,反推F为 ,根据E的分子式和F的结构简式,可知E到F发生的是酯化反应,E为 。根据K的结构简式和J的分子式,可知J到K发生的是醇的酯化反应,J为 ,K反应生成L,L和G发生信息②的反应生成奥昔布宁为 。
【详解】(1)苯酚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反应试剂为H2,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加热。根据分析可知B到C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2)根据分析可知,F的结构简式为 。
(3)J为 ,其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K,化学方程式为 。
(4)G和L反应生成 和CH3COOCH3,已知G、L和奥昔布宁的沸点均高于200℃,因此通过在70℃左右蒸出CH3COOCH3,促使该反应正向移动,提高奥昔布宁的产率。
(5)①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分子中仅含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则满足条件的结构有 、 、 等。
(6) 与浓盐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 与Mg、乙醚反应生成 , 发生醇的催化氧化生成 , 与 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合成路线为 。
24.(1) A 增加二氧化碳的投料等
(2) < 0.04
(3) ZnSO3
(4)减小
【详解】(1)反应①中CO2、CH4的转化率相同,但是二氧化碳也参与反应②的转化,故二氧化碳转化率高于甲烷,结合图像可知,图中曲线A表示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为增加二氧化碳的投料、减小压强、降低温度等;
(2)图中X点的转化率高于平衡时的转化率,故反应逆向进行,v(CH4,正)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投料比按n(CO2):n(CH4)=1:1发生上述反应;若起始c(CO2)=2mol·L-1,反应至5min时,CH4的转化率到达Y点,则反应二氧化碳0.2mol·L-1,反应①生成氢气0.4mol·L-1,由于此时c(H2)为0.2mol·L-1,则反应②消耗氢气0.2mol·L-1、生成水0.2mol·L-1,故0~5min内H2O(g)的平均反应速率;
(3)在0~10min,氧化锌悬浊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微溶的亚硫酸锌,溶液pH几乎保持不变,故该阶段主要产物为ZnSO3;在30~40min,生成的Zn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生成易溶于水的Zn(HSO3)2,此时pH迅速下降,生成的亚硫酸根离子抑制二氧化硫的吸收,导致SO2吸收率迅速降低,该阶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缓缓通入O2,则溶液中被氧气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溶液酸性增强,pH减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