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马鞍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考古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埃及距今约2600年前的墓葬中,有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陪葬品,共计上万件 古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 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大量出土 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C 伊朗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时期武士群雕像 波斯帝国凭借武力征服西亚
D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一只罗马玻璃碗 罗马商人大量来华进行贸易
2.有学者认为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两河流域的文明不像古埃及神权政治,也不像古中国宗法盛行。西亚的地理环境推动商业发展,由此产生了君主制政体下的法制型政治方式。这说明(  )
A.血缘等级制度是农业文明的共性 B.地理环境决定了西亚的政治体制
C.商业发展对西亚文明的影响突出 D.大河文明与商业文明有较大差异
3.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考古学家们认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C.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4.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
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5.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6.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
A.契约精神在西欧传播 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西欧庄园经济的形成 D.西欧基督教占据特殊地位
7.公元6世纪末,拜占庭史料首次以“桃花石”(Taugast)指称中国。此后,该称呼广泛出现于阿拉伯、突厥等语言文献中。关于“桃花石”这一名称的源流,学术界部分观点如下表1:
表1
观点 学者 理由
“拓跋”说 (法)伯希和 “桃花石”乃拓跋(thak-bat)的译音,用以指代北魏政权
“唐家”说 (法)夏德 根据现存突厥暾欲谷碑碑文,桃花石为“唐家”(Togus)之转音,意即唐朝
“汉人”说 (元代)李志常 其著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其师丘处机在阿力麻里(今伊犁)见当地人,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
根据表1,解读正确的是(  )
A.伯希和等人为国外学者,学术立场相对客观 B.暾欲谷碑为实物史料,“唐家”说最为可靠
C.拜占庭史料年代早于唐朝,可证伪“唐家”说 D.李志常所记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相对最高
8.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C.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限制了贵族权力的滥用
9.14世纪时,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说明,当时(  )
A.基督教会权威逐渐加强 B.传统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C.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神学守旧思想占据主流
10.下图描绘了15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钱币兑换商人的形象。据此可以确认的是(  )
A.佛罗伦萨是意大利金融中心 B.新航路造成了“价格革命”
C.贵金属货币在此时大量流通 D.新兴资产阶级开办了银行
11.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的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 B.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
C.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 D.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
12.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请结合所学判断,这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番茄 D.水稻、甘蔗
13.16世纪初的思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这反映出伊拉斯谟(  )
A.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对教会进行人文主义批判 D.突破了文艺复兴思想的界限
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相信世风日下的现状与政体无关,认为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差异并不是政治共同体运转良好与否的原因,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取决于执政者能否以被统治者的利益和福祉为先。这反映出当时人文主义者(  )
A.肯定开明君主制有其社会基础 B.以理性思维审视政治体制
C.认为政治近代化转型动力不足 D.尚未与封建专制制度决裂
15.新教创造了一个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 B.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C.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
16.“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  )
A.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B.意在重建宗教信仰的新体系
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 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17.
表2 17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
国家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医学
英国 17 20 17 18 8 36
法国 26 14 15 16 10 9
德国 7 5 12 8 5 5
西班牙 0 0 2 0 0 1
荷兰 0 5 2 2 0 1
据表2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  )
A.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B.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推动了理性精神的迅速发展 D.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18.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9.卢梭认为:“适合于立法的,是这样一种人民:他们虽然已经由某种起源、利益或约定联系在一起,但他们还不曾受过法律的真正束缚;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迷信思想;他们既不怕遭到外敌的突然入侵,也不参与邻国的纠纷,而且可以单独抵抗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和一个联合起来,击退另一个……他们既不富也不穷,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卢梭旨在强调(  )
A.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B.对人类不平等的彻底批判
C.私有制的发展催生贫富分化 D.通过立法否定财产私有制
20.图1是某国国内局势演变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图中各时间点史实对应准确的是(  )
图1
A.①处,该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B.②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C.③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 D.④处,《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
21.有史家这样描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这是一场灭顶之灾,……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上百万的赔款还需偿还,侵略军占据着1/4的领土,首都因为内战而血流成河,其他欧洲国家对此不闻不问”。这一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事件有(  )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普法战争
③巴黎公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
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 B.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 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23.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度(  )
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 ②改变了手工工场时期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③说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农业文明 ④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日益受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关于“历史事实”,学术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25.“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述观点(  )
A.对解释农业促发人类迈向文明提供科学指导 B.诞生于对两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的探讨
C.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 D.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某中学的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肆意抢劫商旅,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
(1)说明材料一、材料二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4分)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3分)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材料二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根据材料一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梁启超“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长安城布局示意图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
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新街道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园林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代长安城与雅典卫城城市布局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城市发生的重大变化。(5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城市发展的共性因素。(3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历史上的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有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5分)
马鞍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B B D B C C D C B B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D A C D A C C B A C A
26. (13分)
(1)史料价值:
材料一出自中国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叙述比较客观,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2分)
材料二属于影视纪录片,有一定研究价值;但是其具有艺术加工成分,应与其他多种类型史料相互印证。(2分)
逻辑关系:互相补充。(1分)甲从动因角度分析(必要性);乙从条件角度分析(可能性)。(2分)
(2)视角: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或思想因素。(2分)
材料二:其他航海家的航线。(2分)
材料三:大西洋航线或者印度洋航线。(2分)
27.(12分)
阅卷标准:
不论学生从哪个方面进行探讨,只要言之合理并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分。
观点:2分,如果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
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构严谨得7—10分;史实与结论不能充分结合、论证不完整得3—6分;只有结论没有史实作为论据得0—2分。
答案提示: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
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古中国: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
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文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
古希腊:公元前2千世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6世纪,城邦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玛雅文明: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
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广泛传播。
“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
28.(14分)
(1)唐代长安城:中轴对称;君主专制;坊市分离。(1点2分,2点3分)
雅典卫城:错落有致,顺应自然;神庙居中,神灵崇拜;重视文化;开放性。(1点2分,2点3分)
(2)城市规模扩大;建筑技术高超;基础设施完善;居住条件改善;服务意识增强。(2点4分,3点5分)
(3)政治体制、工业化水平、思想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3分,任答2点即可)
29.(11分)
(1)背景:(4个转折中选取2次,每次的历史背景给3分。1点2分,2点3分,共6分)
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科学进步;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教权发展;封建制度;思想禁锢。
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
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主题明确;时空定位,时序清晰,逻辑完整;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
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等。(5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安徽省马鞍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