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部编本高中历史必修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罗马元老院作为国家的智囊机构,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元老院完全由贵族组成,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却可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由此可见,罗马元老院( )
A.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B.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
C.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 D.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
2.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在其《誓言》中写道:“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之事及其他恶劣行为……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
A.反映神创论的影响力 B.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C.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
3.阿育王(公元前303—公元前232)经过连年的征伐,消灭了实力强大的羯陵伽国,征服了除半岛极南端的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地区。此后,在佛教高僧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并向全国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封建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印度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
C.助推了孔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D.表明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
4.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 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
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
5.乌尔比安(约170—228)在《告示评注》第77卷中提到古罗马有这种实践及相应处理:出售判决结果的人,或收了购买判决之金钱的人,要为此由总督判处鞭打。该人的行为类似于现代法上的招摇撞骗,它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必然伴随腐败行为。这种做法( )
A.彰显了司法的公正 B.体现了法律条文僵化
C.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D.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6.希腊古典作家习惯于把希腊人与波斯人的冲突演绎为欧洲与亚洲的对立、“文明”与“野蛮”的 敌对。在希波战争中,希腊对波斯存在傲慢与偏见,认为波斯人是专制的、野蛮的,他们不仅是对希腊“自由”的威胁,更是对“文明”世界的威胁。希腊人的这种认知( )
A.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 B.充满了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C.体现出对奴隶制的否定 D.隐含着一定的西方优越论
7.观察下列三幅图片,我们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刻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代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可容纳8万观众的圆形大剧场是古希腊代表性建筑
D.以上图片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8.有学者研究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文献中村长和村庄书吏的名字,统计发现: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由此推之,当时( )
A.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 B.希腊文化取代了埃及文化
C.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9.“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10.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这表明古埃及( )
A.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欧亚非各国 B.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动力
C.对外贸易起步早且种类较为丰富 D.与亚非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1.罗马共和国裁判官主要职能是从事民事司法裁判活动。裁判官并不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因为只有法律可以这样做,但他可以给当事人提供某种程序性的救济措施。法学家马尔其安形象地称裁判官法是市民法“活的声音”。这表明罗马法( )
A.逐步走向了成熟并臻于完善 B.蕴含了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
C.有效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D.加强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
12.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B.主动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
C.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3.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
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14.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种类繁多、语言和文化各异的东方地区,他制定了一系列东方政策。他承袭了东方传统,也极为打扮成东方皇帝的样子。他是( )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查士丁尼
15.公元前139年,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公元前133年,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这体现了当时罗马( )
A.民主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B.贵族与平民矛盾不可调和
C.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D.人民的主权地位得到凸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篇关于人的法律关于人的法律的主要区分如下: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一切奴隶的地位没有任何差别;至于自由人则有许多差别,他们或是生来自由的,或是被释放而获得自由的。
第四篇生来自由人生来自由人是从出生时候起就是自由的,无论他是由两个生来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两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或是由一个生来自由人与一个被释自由人结婚而生的。
第五篇被释自由人被释自由人是从合法奴隶地位中释放出来的人。释放就是“给予自由”,因为奴隶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并处于其权力下的,释放乃是在这种权力之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虽然《十二铜表法》的某些规定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区分自由人和奴隶的标准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图上的世界文明
图1 早期的欧洲帝国(公元前336年—公元1453年)
图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领土疆域情况(1400—1912年)
——摘编自[英]艾玛·玛丽奥特著《世界文明5000年:一幅包罗万象的世界文明索引图》
(1)概括图10、图11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带来的水利灌溉。人工水利灌溉,自前王朝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法老时期、托勒密时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帕勒莫石碑》铭文中记录着早王朝时期,埃及政府专门设有官员观测、记载尼罗河水位的变化,用于指导灌溉系统的运作。“因为尼罗河水位的上涨,随时可能淹没谷地,所以国王采取加固河口的办法.使河水回槽”。灌溉系统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土质因此得以改善。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需要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官员管理水利灌溉工程,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黄明辉《古代埃及农业水利灌溉探析》
材料二 奏汉时期以开始规划修建一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而著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灌溉发展的高潮时期。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先后加固和修建郑国渠和灵渠一其中前者为灌溉工程。汉代统治者在不断维修前代水利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引用泾水、渭水、洛水的灌区。引用渭水及其支流的有成国渠、灵轵渠等,灌溉面积从几万亩到几十万亩不等。为应对匈奴的南下侵扰.汉武帝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建立地方机构,移民屯田和发展水利灌溉工程。据统计.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767万,耕地为50600万亩。
——摘编自顾浩、陈茂山《古代中国的灌溉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水利灌溉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水利灌溉发展的历史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人非常重视发展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其目的是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的武士,使他们成为有一定知识的上层统治分子、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和有较强理论水平的政治家、雄辩家。他们在身体练习中,逐渐形成既强壮又匀称的优美体型,他们认为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健美的人体才是最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完美的。所以,他们把人体的健美看作是美的最高标准,并在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肢体美和追求健美的风俗。许多神的艺术形象也都是具有发达和匀称肌肉的健美人体,如太阳神阿波罗、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等都是按,照当时最理想的健美人体来塑造的。
——摘编自孙方旺《斯巴达与雅典体育的异同及启示》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体育运动赛事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可以使人们在战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当时的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筝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开始迁到云南以及四川,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会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举行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摘编自陈茂春、刘中强《晚清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演变(1840—1949)探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体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国家主度习近平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储、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雅典体育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体育外交日趋活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却可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等信息可知,罗马元老院拥有对国家事务的发言权,能够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等方面对官员提出建议,说明元老院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元老院是由贵族组成,而不是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没有强调元老院保护平民利益,排除B项;罗马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掌握,这体现了罗马政治的贵族寡头政治特点,材料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题意可知,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内容是说诊治病人不应该顾忌病人的出身,而是单纯的治病救人,将治病救人与病人的出身、身份等分开,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C项正确;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体现的是理性精神,而非神创论的影响力,排除A项;《誓言》是为了病人服务,并不是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排除B项;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体现的是医生的理性精神,和古希腊民主政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阿育王在完成帝国统一之后,以佛教为依托,宣布国家停止战争,以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建设,维护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阿育王完成统一之后的举措,意味着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阿育王推崇佛教而非印度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国家的治理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可知,随着希腊的殖民活动,也将希腊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因而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是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是在15世纪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出售判决结果的人,或收了购买判决之金钱的人”可得出,这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必然伴随腐败,要受到惩罚,可见彰显了司法的公正,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司法公正,没有体现法律条文僵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种做法不是专门限制贵族特权的,排除C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大权在握,建立了罗马帝国,罗马共和时代宣告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古典作家把希腊人与波斯人的冲突演绎为西方的文明与东方的野蛮的对立。结合所学可知,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与波斯人创造的文明都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虽然波斯帝国对外扩张,但文明不存在优劣之分。因此,材料中希腊古典作家的认知反映了一定的西方优越论。D项正确;材料不是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B项;古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都属于奴隶制度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甲骨文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圆形大剧场反映的是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三者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项正确;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而非夏朝,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而非古代埃及,排除B项;圆形大剧场是古罗马代表性建筑,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可看出村长大多使用的是希腊名字,而村庄书吏大部分是埃及人名字,因此推断出来,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村长大部分是希腊人担任,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A项正确;B项中“取代了”用词不准确,排除B项;仅通过名字的相关材料无法体现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明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A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使希腊文明走向繁荣,排除B项;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东西方文化被毁坏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由材料“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精巧的花瓶、纸草、亚麻布、珠宝等大量生产和输出”可知古埃及对外贸易起步早;材料“……得到了欧洲金矿采出的金子,自叙利亚买进了牲畜、鱼类、酒、香,甚至船只和有轮子的车辆,自南方的努比亚输入了象牙、黄金和鸵毛。”体现了古埃及对外贸易种类多,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古埃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欧亚非各国进行比较,排除A项;15~16世纪,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与亚非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罗马共和国的司法裁判活动中,虽然裁判官不能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但可以给当事人某种程序性的救济措施,体现了对当事人的照顾,因此蕴含了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主旨是罗马法蕴含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并不能体现它逐步走向成熟并臻于完善,排除A项;根据“裁判官并不给予当事人某种权利”可知罗马法并不一定有效保护罗马平民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特点,并不足以说明它加强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帝国,这些帝国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不属于政教合一,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未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其他帝国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见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职业选定唯种姓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排除A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他承袭了东方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B项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生活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排除A项;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排除C项;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生活在6世纪左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①。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人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平民同贵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根据材料“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可知,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C项正确;“民主政治原则得以贯彻”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来体现,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标准:先天标准是血统,即父母是否是自由民;后天标准是法律,即是否得到法律认可。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特点:维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制度;内容广泛而详备;体现了自然法思想。
影响: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罗马的统治;所蕴含的自然法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详解】(1)标准:根据材料一“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一切奴隶的地位没有任何差别;至于自由人则有许多差别,他们或是生来自由的,或是被释放而获得自由的。”得出先天标准是血统,即父母是否是自由民;根据材料一“释放就是‘给予自由’,因为奴隶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并处于其权力下的,释放乃是在这种权力之下解放出来。”得出后天标准是法律,即是否得到法律认可。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得出维护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二“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从目的看是维护奴隶制度;根据材料二“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得出内容广泛而详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自然法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二“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和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罗马的统治;所蕴含的自然法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等方面分析作答。
17.(1)图1:通过对外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随着亚历山大不断东征,希腊文明向东方扩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具有迁徙和扩张的优势,如哥特人、匈奴人。
图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各大陆间的联系加强;三角贸易给西欧殖民国家带来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
(2)示例1:
设计主题:世界文明发展的全球化。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具有全球影响的饮食、语言等。
理由: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快餐文化已在全球扩展,可在地图上的各大洲位置标注“肯德基”“麦当劳”。又如英语的使用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可在地图上的各大洲位置标注“英语”。(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设计主题: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化。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或思想方面的差异。
理由: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如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复兴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并吸收了西方文化,可在地图上新加坡的位置处做标注;埃及文化是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含有欧洲、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呵在地图上埃及的位置处做标注。(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图1: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疆域”“拜占庭帝国疆域”“亚历山大帝的统治”“罗马”等信息可知,通过对外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和亚历山大帝的统治”可知,随着亚历山大不断东征,希腊文明向东方扩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根据材料“西哥特人入侵罗马并占领西班牙;东哥特人入侵意大利并定居下来”“匈奴人入侵意大利”可知,游牧民族具有迁徙和扩张的优势,如哥特人、匈奴人。图2:根据材料“糖和其他殖民地产物”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各大陆间的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奴隶贸易”“棉花和武器”可知,三角贸易给西欧殖民国家带来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大英帝国,1921年,拥有全世界1/4领土和1/5人口”可知,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
(2)根据题意要求,绘制一幅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地图并说明理由。如以“世界文明发展的全球化”为设计主题,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具有全球影响的饮食、语言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全球饮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等方面说明理由。如以“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化”为主题,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或思想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说明理由。
18.(1)特点:灌溉形式多样;起源较早;持续时间长;政府重视;成效显著。
意义:增强了土地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政府管理职能;推动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
(2)原因:国家实现了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要求;水利技术的不断进步;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动员能力)。
(3)启示:政府应在水利灌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水利灌溉推动古代文明的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带来的水利灌溉。”可知灌溉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人工水利灌溉,自前王朝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法老时期、托勒密时期的发展。”可知起源较早,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可知政府重视,成效显著。
意义:根据材料“灌溉系统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土质因此得以改善。”可知古代埃及水利灌溉增强了土地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根据材料“统一、高效的人工灌溉系统需要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官员管理水利灌溉工程,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可知提高了政府管理职能,推动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先后加固和修建郑国渠和灵渠一其中前者为灌溉工程。汉代统治者在不断维修前代水利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引用泾水、渭水、洛水的灌区。”可知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动员能力)。根据材料“为应对匈奴的南下侵扰.汉武帝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建立地方机构,移民屯田和发展水利灌溉工程。”可知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要求,水利技术的不断进步。
(3)启示:根据材料古代埃及水利灌溉“取得了极大成效,并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秦帝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水利”,可知政府应在水利灌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水利灌溉推动古代文明的发展。
19.(1)意义:重视体、美、德、智方面的体育教育,有益于为城邦培育合格的参政公民;重视人提升人的素养,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2)特点: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迅速发展;专门武术机构建立;竞技运动发展;适应了抗战需要;学校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体育传播。
(3)原因: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新局面;国家重视;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详解】(1)意义:根据“古代雅典人非常重视发展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得出重视体、美、德、智方面的体育教育,有益于为城邦培育合格的参政公民;根据“非常重视发展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得出重视人提升人的素养,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根据“成为有一定知识的上层统治分子、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和有较强理论水平的政治家、雄辩家”得出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2)特点:根据“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得出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根据“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得出武术迅速发展;根据“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得出专门武术机构建立;根据“体育运动赛事”得出竞技运动发展;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出适应了抗战需要;根据“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得出学校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体育传播。
(3)原因:根据“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体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得出“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新局面;根据“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得出国家重视;根据“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分析得出综合国力增强;根据“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储、友善包容”得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