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这主要说明( )
A. 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品 B. 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C. 中国是文明起源中心之一 D. 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
2. 王家范在《大学中国史》中说:“春秋战国的时代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这二“大变局”的根源是( )
A. 列国纷争 B. 经济发展 C. 变法运动 D. 百家争鸣
3.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如图)。秦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
A. 遏制匈奴侵扰 B. 贯通丝绸之路 C. 完成国家统一 D. 促进民族交融
4.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据此,唐太宗吸取的隋亡教训是( )
A. 轻徭薄赋 B. 戒奢从简 C. 虚怀纳谏 D. 劝课农桑
5. 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田赋制度规定了一定的税额,往往推行到数百年,皇帝不能变,宰相不能更,管理征收田赋的有司只知依律执行,谁也不能变动它。”此例可以用来说明他下列观点中的( )
A.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上谕,其实是由宰相做主的
B. 经济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占最重要的地位
C. 中国传统向来主由“学术指导政治”,绝非由政治来指导学术的
D. 小国宜人治,大国宜法治,中国政治偏向法治,有它内在的原因
6. 陈旭麓说:“如果说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停滞不前的封建国家体制以往还可以维持两千多年,到了近代,要想保持原状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鸦片战争以后挨打受辱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个严酷的事实。”近代中国不能“保持原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朝政治腐败 B. 人口急剧增长 C. 农民起义爆发 D. 外部环境变化
7. 下列如图图片是五四运动过程中的场景。它们突出反映出五四运动的( )
A. 背景 B. 影响 C. 特点 D. 局限
8. 下面地图的名称应该是( )
A. 罗马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东罗马帝国 D. 希腊化的世界
9. 解放后我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日本通史》认为:“锁国政策的实施,堵塞了日本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见到我国学者发表了诸如《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这样辩证分析的文章。对日本“锁国”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分析方法不同 B. 解释视角不同 C. 所持史观不同 D. 占有史料不同
10. 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 并行发展 B. 前者决定后者 C. 交替发生 D. 后者引领前者
11. 一位美国黑人领袖在1918年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这个“开端”应该是指( )
A. 社会主义运动 B. 民族解放运动 C. 和平主义运动 D. 殖民主义扩张
12. 1925年,斯大林讲道:“资本家建立统一战线和举行联合进攻这种威胁会造成一个大圆箍,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地把我们全国束在苏维埃政权的周围,来反对帝国主义强盗。”材料所谓“大圆箍”的基础和核心是( )
A. 华沙条约组织 B. 苏联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
C. 新经济政策成效 D.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3.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体现辩证智慧的态度是( )
A. 和而不同 B. 兼收并蓄 C. 各美其美 D. 合理扬弃
14. 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记述充分说明( )
A. 交通发展影响社会生活 B. 天津交通得到较快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城市布局反映社会变化
15. 1949年12月23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教育必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两为”教育方针确立的根本遵循是( )
A. 革命任务 B. 经济建设需要 C. 国家性质 D. 教育发展阶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一一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教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 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同样的牲畜驮运人和物,同样的帆和桨驱动船只,同样的纺织材料缝制衣服,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材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柴油机和原子动力代替风力和人力驱动船只;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纺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取代了蜡烛,并已成为只需按一下开关便可做许多事的动力之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考古实证中国是文明起源中心之一,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排除A项;
材料没有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能说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
材料无关中国的地理环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它是社会“大变局”的根源,B项正确;
政治根源于经济,列国纷争有深刻的经济动因,排除A项;
变法运动加快了“大变局”,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
百家争鸣是“大变局”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是根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北部边防,遏制匈奴侵扰,修筑道路,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北方边疆,故A项正确;
B.汉朝时期开通两条丝绸之路,故B项错误;
C.此时已经完成国家统一,故C项错误;
D.促进民族交融并非秦始皇修筑道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秦朝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世民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所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是戒奢从简,B项正确;
唐太宗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但与材料强调戒奢从简不符,排除AD项;
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虚怀纳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管理征收田赋的有司只知依律执行,谁也不能变动它”“皇帝不能变,宰相不能更”说明中国政治偏向法治,D项正确;
皇帝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上谕不可能由宰相做主,排除A项;
经济问题是其他问题的根源,在中国历史上占最重要的地位,排除B项;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社会变革也可以指导学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了近代,要想保持原状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鸦片战争以后挨打受辱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个严酷的事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不断侵略中国,打断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日益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
清朝政治腐败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
人口增长与材料不能形成困果联系,排除B项;
西方侵略推动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题干“到了近代,要想保持原状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鸦片战争以后挨打受辱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个严酷的事实”及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学生游行示威”“商人罢市游行”“工人大罢工”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参与阶层广泛。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C项正确;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
历史局限及历史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局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需要考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概况。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塞琉古王国、托勒密埃及和马其顿王国同时存在,可知材料图片为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希腊化世界,D项正确;
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应包含罗马,排除A项;
材料为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希腊化世界,并非亚历山大帝国,排除B项;
东罗马帝国中不包含塞琉古王国、托勒密埃及和马其顿王国,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材料“锁国政策的实施,堵塞了日本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是从锁国字面本身作出的判断。实际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逐渐密切。1603年到1868年的江户时代除抵制天主教之外,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可见,对“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所持史观不同,C项正确;
分析方法、解析视角和占有史料等的不同不是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说明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影响世界,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在时序上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世界政治革命引发经济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根据材料“1918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和“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B项正确;
社会主义运动突出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材料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
和平主义运动反映反对战争和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一战促使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西方殖民大国实力的削弱,殖民主义体系开始瓦解,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华沙条约组织在1955年成立,排除;
材料“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地把我们全国束在苏维埃政权的周围,来反对帝国主义强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故B正确;
此时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代,而且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
此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还未形成,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地把我们全国束在苏维埃政权的周围,来反对帝国主义强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3.【答案】A
【解析】“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主张通过协调“不同”,从而达到协调统一。材料“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得出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做到和而不同,A项正确;
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东西都吸收保存起来,各美其美指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合理扬弃指对原有事物既要抛弃其消极因素又要保留、发扬其积极因素,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文化多样性的多样性。
本题考查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B
【解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是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道而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
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为”教育方针是“教育必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其确立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C正确;
ABD均和“根本”的限定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小题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小题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庆历新政,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第三问结合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庆历新政,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经过解放战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任选其中两次作答即可)
【小题2】①进行土地改革,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②实行“一化三改”,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③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④进入新时代,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问要结合近代民主革命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由材料“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的生活方式相同”“然而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材和木头”可以拟定标题为:技术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论述环节,通过对比可知,工业革命前,人类生活方式变化不大;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人类生活方式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结论环节,要强调两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故答案为:
观点:技术进步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论述:工业革命前,人类生活方式变化比较缓慢。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发生显著变化。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万能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使用蒸汽作动力的轮船和火车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上利用人力、畜力和风力作动力的局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作为一种更新的能源被开发出来,电灯等各种使用电的发明纷纷涌现,使更多的工业部门和新的技术发明不断涌现,如汽车、飞机、合成化工技术等,人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和便捷化。
结论: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品味和质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