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 课时训练--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时训练——选择性必修三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基础巩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日益衰落
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 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 )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4.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 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6. 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7. 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9.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10. 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论断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
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
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
11. 外来农作物进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2. 公元前后,有两大强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这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两大强国是
A.秦朝和波斯帝国 B.秦朝和古埃及
C.汉朝和罗马帝国 D.汉朝和古希腊
13. 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A.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4. 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5.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问题】
(1)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详解】
张骞通西域并未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是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所列史实和推论匹配,不符合题意,排除。
2.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①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之间的经济往来,②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①②③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3. 【答案】C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4.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5. 【答案】C
【详解】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6.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7. 【答案】A
【详解】
“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8.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9.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
10. 【答案】C
【详解】
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朝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论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没有世界其它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
11.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农作物通过传统丝绸之路传入,而第三次传人的农作物则是经新航路进入我国的,后者与前两次来华贸易的对象明显不同,A项正确;称外来事物为“胡”、“蕃”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并未改变,B项错误。对外来事物的“胡”、“蕃”之谓不能说明综合国力的下降,外来事物的进入中国并非受益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CD两项错误。
12.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当时西方正值罗马时期,C正确;秦朝尚未开通丝绸之路,排除A、B;丝绸之路开通之时,西方是古罗马而非古希腊,排除D。
13.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汉朝对西方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汉朝与欧洲有直接往来,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西域的地位和儒家文化的吸引力,故BC项排除。
14. 【答案】A
【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日本、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故A正确;妈祖信仰不是中原文化的体现,故B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拓展到这些地区,而材料中妈祖信仰的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故D错误。
15. 【答案】D
【分析】
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故B项排除。
16. 【答案】(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2)汉武帝,匈奴。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路线出发,从加强与所到地区或国家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
(2)依据材料二“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可知,“武帝”指汉武帝;据材料“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可知,“北虏”指匈奴。
17. 【答案】(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知,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可知,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航程已远达南亚;根据材料“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可知,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回答。
(2)根据材料“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可知,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