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发展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畜牧水平的提升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 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 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3.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4. 图1和图2分别为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示意图。这反映出( )
A. 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 B.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C. 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5.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手工业显现主导地位 B. 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
C. 区域生产专业化明显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6. 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 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 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 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7. 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8. 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
A. 快递传播信息 B. 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 巩固帝国统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9. 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于是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 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B. 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 城市交通线路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 D. 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0.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
A. 医疗救助机构始创于宋朝 B. 政府在医疗救助中起主导作用
C. 政府重视对民众医疗救助 D. 苏轼的做法得到政府高度认可
11.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 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 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 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12.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孙思邈也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两则材料( )
A. 更强调西医的重要性 B. 都涉及到医学的技术
C. 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 D. 说明中西医加强合作
13.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 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 B. 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
C.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 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
14. 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 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 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 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15. “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
A.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 推动了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 D.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6. 如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
B.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 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时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时期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时期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
——摘编自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决定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在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大清邮政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货样、汇兑、国际包裹等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
——摘编自岳谦厚、田明《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调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并推动着社会的整体变革。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任一次科技革命,就材料涉及的三个层次展开说明。(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要求根据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改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工具,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故C正确。
ABD.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特色农业发达”明显可以看出这些地区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B符合题干的意思;
ACD选项是对材料信息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试查农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试查农业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
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故排除。
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故B项排除。
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
本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B
【解析】依据图1可知,秦汉时期,交通主要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依据图2可知,隋唐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南北。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即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故B项正确。
图示信息无法看出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而且秦汉到隋唐时期均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故C项错误;
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均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水陆交通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1、图2,注意图示中交通的中心变化,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水陆交通的变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主导”说法片面,排除;
B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需要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
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
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皆低于正房”。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法制,宗法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7.【答案】D
【解析】元朝和明成祖时期的首都是北京,需要运河漕运往京城运粮食,而明太祖时期的首都为南京,因此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正确;
ABC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和汉代均修建道路,这有利于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管理,巩固统治,C项正确;
道路的修建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但不是世界大国修建大道的目的,排除A项;
加强帝国间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大国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时间观念也在变化,因此现代社会交通便捷的背景下,现代时间观念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D项正确;
A项中的“打乱”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时间观念而非交通线路的扩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设置相应的机构对民众进行医疗救助,C项正确;
“始创”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得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
“高度认可”表述夸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救济,需要结合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政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救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A.依据材料中“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可知,现代科研人员从古代医学典籍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故A项正确;
B.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而非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故B项错误;
C.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项目并不意味着被世界认可,故C项错误;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都强调医生的职业素养,认为医生要具备高尚道德,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医的比较,不能得出“西医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医生的高尚道德,与医学的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合作,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医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比较材料中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观点。
本题考查中西方医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 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产超出了需求,促使消费购物的兴起和繁荣,C项正确。
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自由放任的信息,排除A项;
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
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议会颁布《碱业法》”“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可知,英国通过多部法令治理环境,说明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B项正确;
材料只是议会通过的法令,并未提到市民诉求,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环境治理缓和社会矛盾,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环境治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伦敦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材料“这场瘟疫......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体现了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
冲击了但没有摧毁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过于夸大了这次瘟疫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宣传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医疗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只是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西方:特征:以宏伟教堂为中心;原因:世俗王(皇)权与教权并存,王(皇)权受制于教权。
东方:特征:皇宫建筑(官府机构)地位最为突出;等级性显著。
原因:中央集权,君权神授(皇权与神权融合)皇权至上。
【小题2】特点:现代化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受西方影响大;城乡发展脱节。(任三点)
背景: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
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言之有理,任三点)
【小题3】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城市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等。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村落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第一问结合东西方民居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来解答;第三问结合城市化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村落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实践性;与古代朴素哲学密切关联。名称:《唐本草》《本草纲目》。
【小题2】变化: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成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及变化的成因。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小题1】特点:(任意三点)
起源早,逐渐完善邮驿体制;
通过制定法律保障邮驿的运行;
由政府主导,主要满足官方通讯需求;
明清时期民间私营邮驿出现,与官方并存。
原因:(任意两点)
中央政府传达政令与管理地方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题2】发展变化:(任意两点)
由列强私办到清政府主动办理;
由隶属海关到机构独立;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任意三点)
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
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邮政制度。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邮政制度的特征解答;第二问结合清朝后期邮政制度发展的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邮政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结合所学科选取第二次科技革命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信息“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调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并推动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层次即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使用,新的动力来源推动了工业发展,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出现更多的工业部门,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第二层次即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电力、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改变了工业结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三层次即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车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第二次科技革命也改变了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界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故答案为:
选取:第二次科技革命。
说明:第一层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使用,新的动力来源推动了工业发展,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出现更多的工业部门,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第二层次: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电力、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改变了工业结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三层次: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车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第二次科技革命也改变了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界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