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银川市普通高中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一模)(答案)

2023年宁夏银川市普通高中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一模)(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宁夏银川市普通高中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一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尚书 盘庚》中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的记载;武王伐纣檄文《牧誓》中指责纣王信任“多罪逋逃”之人,放任其“俾暴虐于百姓”;《尚书 周书》有“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记载。这可以说明(  )
A. 早期国家已有民本思想的实践 B. 商周统治者敬天保民思想
C.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D. 施行仁政规范了社会秩序
2. 汉代政府通过减赋税、省开支、开放官仓来赈济灾民;武帝统治期间,曾两次由政府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以度灾荒;东汉时,朝廷更是鼓励官员和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这些社会救济措施的出现(  )
A. 反映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 有赖于“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
C. 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D. 缘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3. 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了(  )
A. 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 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
C. 程朱理学成为正统 D. 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
4. 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家规、族规、乡约、行规等均需呈官批准、拓印盖章方才有效;基层组织的公产也需报官存案、立户领契、缴纳赋税方为合法。这说明了清代(  )
A. 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 B. 契约文书取代律法成为基层治理依据
C. 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 D. 乡约族规的制定推动法治社会的建构
5. 如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段 总人数 年均
1801-1850年 32万人 6400人
1851-1875年 128万人 5.12万人
A. 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B.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C. 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新主流 D. 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
6.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A. 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 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 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7. 1922年5月,彭湃到广东海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起初并未获得农民的信任,后来通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量培养农运人才,一年后,运动区域迅速扩大,农运会成员从数十人增加到二十余万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
A. 提升了农民阶级的文化素养 B. 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C.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快速发展 D. 依据革命实际调整斗争策略
8. 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D.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指出:雅典的立法权仅限于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人;鼓励煽动并滥用贝壳投票,放逐贤能之士;以抓阄或轮流方式决定公职人选,年年换人,造成城邦的混乱。这表明雅典(  )
A. 公民意识日益淡薄 B. 贤能之士遭遇排挤 C. 官员素质急剧下降 D. 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10. 1556-1665年是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的时代;英国诗人哈勒姆评论说:“菲利普二世治下的西班牙,在学术上远超出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这表明当时(  )
A. 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B. 西班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海外扩张开阔了学者研究视野 D. 西欧浪漫主义流派开始盛行
11. 18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埋怨梳毛机导致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无以持家,并且呼吁雇主们抛开偏见和私利,禁止使用机器;但即便是开明的雇主,虽承认机器对工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可他们仍认为机器的使用必不可少,否则意味着行业的衰落。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 劳资双方因利益不同开始对立
C. 议会改革形势迫在眉睫 D.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12. 如图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  )
A. 反映了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的变革 B. 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和谐共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中期(1000-1300年)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随着城市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市民阶层为争取自身权益展开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上削弱了与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则与封建王权保持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与此同时,西欧国家的王权在向封建领主不断发起进攻时,鼓励城市和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依靠市民阶层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合作,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为近代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明末江南市民阶层为反抗官府的横征暴敛,掀起了多次的抗争。市民阶层把东林党人作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知识分子也学会了依靠市民阶层的力量来对抗专制权力。崇祯四年(1631年)苏州府颁布了“为永革布行承值当官碑”,明确宣布废止各级政府官员和吏胥人等对江南工商业者巧取豪夺的特权,从而在客观上承认了江南市民维权斗争的合法性,这是江南市民社会趋向成熟的表现。
——摘编自许苏民《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新中国初期,国家对城市市民社会组织体系进行了重构,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以强大的市民社会组织体系为依托,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市民社会组织的重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江南市民社会形成的背景,并指出其与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不同。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构市民社会组织的意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山东省旅游景点分布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历史主题,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并就设计理念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历史主题,线路应列出具体景点,说明须史论结合。)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进行改编。在改编谈判中,共产党虽然答应了国民党提出的红军改名称、换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统一编制等要求,但始终坚持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权和指挥权。在八路军各级职务配备上,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只允许国民党向八路军派驻联络人员。在军事指挥上,八路军坚持独立自主实施军事行动,只同意国民党有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的协商权。改编不久,中共中央发现军队中军阀作风等不良习气有所滋长,中央军委立即在八路军中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此后,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牵制和打击日军。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屡遭失利,八路军却在敌后越战越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最终完成改编,出师抗日,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摘编自丁家琪《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谈判斗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背景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意义。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破了德军“大西洋壁垒”。盟军快速向东推进的同时从战俘营解放了大量苏联战俘,而苏军在其占领区也解放了大量英、美战俘。各国都迫切希望本国战俘能尽快被遣返回国,这促使美、英政府与苏联政府就相互遣返战俘问题进行谈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了尽快将各自营地上的盟国战俘遣返回原籍国的协定。苏联政府要求无论苏联战俘意愿如何,必须将其全部强制遣返回苏联。5月,三国在德国莱比锡进一步商讨遣返细节并缔结相关协定。协定执行初期,美英两国按照苏联政府的要求进行遣返,然而1945年9月后,美国以“一切战俘都有选择是否被遣返的权利与自由”为准则,不再认同并停止了强制遣返苏联战俘的做法。
——摘编自李旋《二战后美国的苏联战俘遣返政策之转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变化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冼夫人(512-602年),岭南越族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隋书》记载其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众。夫人多筹略,抚循部众,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当时,岭南地区农业经济大部还处在“火耕水褥,无有蓄积之资”的生产水平。冼夫人引入中原农耕技术,积极提倡“尽力农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有了显著提升。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文帝降勅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她以九十高龄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抚慰民众。冼夫人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年节在庭中展示,并告诫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卒,谥曰“诚敬夫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冼夫人能够对岭南地区开发做出贡献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冼夫人的历史功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都说明了民的重要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说明我国民本思想的源远流长,早期国家已有民本思想的实践。A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敬天”的阐述,排除B项;
材料中仅涉及商周时期,没有涉及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发展,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施行仁政规范了社会秩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夏商和西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夏商和西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材料概述了两汉的社会救济措施,以政府赈济灾民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救助,体现了政府主导,多措并举的特征,C项正确;
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目的是通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与两汉的社会救济不符,排除B项;
赈济灾民的措施是多样的,就算是“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也是为了紧急救助,与交通运输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可知,唐朝的科举制不够合理,不仅录取人数少,而且录取对象倾向于贵族子弟;根据材料“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可知宋代的科举制下不仅录取人数较之唐朝大大增加,而且越来越公平,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
A项表述不符史实,士族的没落开始于隋朝,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选官制度较之唐朝更公平,吸纳大量平民子弟,排除C项;
D项表述错误,只能说到宋朝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但是没有瓦解,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家规、族规、乡约、行规等均需呈官批准、拓印盖章方才有效;基层组织的公产也需报官存案、立户领契、缴纳赋税方为合法”可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是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其家规、族规、乡约、行规以及公产交易等需要官府的监督和批准,A项正确;
契约文书可以作为律法的补充,但不可能取代律法成为基层治理依据,排除B项;
材料说明了清代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未体现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排除C项;
乡约族规包含封建伦理道德等内容,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远超19世纪上半期,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B项正确;
材料呈现的是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并不涉及国内人口流动,无法得出沿海城市化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结论,排除A项;
当时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力跨国流动并没有成为就业新主流,而且材料也没有呈现劳动力就业结构,排除C项;
1851年—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猛增,主要是由于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在华商人的利益,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后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从此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上海租界报纸前期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北华捷报》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侧面反映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推动了革命的开展,C项正确;
报纸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转变并未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且《北华捷报》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排除B项;
列强并非对于社会剧变强烈排斥,而是随着五四运动影响力的扩大,威胁了其在华利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题干“起初并未获得农民的信任,后来通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量培养农运人才,一年后,运动区域迅速扩大”等体现斗争策略调整的效果,故D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故排除B;
国民革命运动在1924年后开始,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起初并未获得农民的信任,后来通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量培养农运人才,一年后,运动区域迅速扩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推行,1986年,“中国农民企业家”现象是改革不断深入的体现,故B正确;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A;
C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故排除C;
题干体现的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题干“1986年”“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材料“雅典的立法权仅限于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人;鼓励煽动并滥用贝壳投票,放逐贤能之士;以抓阄或轮流方式决定公职人选,年年换人,造成城邦的混乱”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抽签选举、轮流执政,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进而造成城邦混乱,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政治素养不能保证运动民主制的运行,并没有强调公民意识淡薄,排除A项;
贤能之士也可以通过抽签选举参政,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公民而非官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走上大规模殖民扩张的道路,人们视野开阔,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C项正确;
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当时西班牙是封建国家,将掠夺所得财富用于维持官僚机构和对外战争,同时贵族、商人将大量钱财用于购买进口商品,其资本主义并未迅速发展,排除B项;
18世纪晚期西欧浪漫主义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即便是开明的雇主,虽承认机器对工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可他们仍认为机器的使用必不可少,否则意味着行业的衰落”,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逐渐取代手工,尽管工人对机器使用造成的失业现象不满,开明的雇主也承认机器对工人造成极大的危害,但机器的使用必不可少,因为机器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生产组织形式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厂制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机器使用势在必行,没有体现“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机器的使用必不可少,没有体现“劳资双方因利益不同开始对立”,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经济发展问题,未涉及议会改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传统农业时代到现代工业时代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传统农业时期,传统农业占主导,现代工业时代,工业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不同,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进入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排除B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无关,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文明多样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特点:商品经济繁荣;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城市逐步迈向近代化;市民与封建王权利益密切,保持合作;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影响:促进了西欧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为近代大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加强了封建王权,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小题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朋党乱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末进步思潮活跃。
不同:市民阶层与专制王权关系不同;社会思想解放程度及结果不同;对社会转型的影响程度不同。
【小题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认同;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为以后城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特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明末江南市民社会形成的背景分析;第三问结合新中国初期重构市民社会组织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历史主题,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并就设计理念加以说明。根据图片信息可得出示例一:先秦分封制下齐、鲁诸侯国的变迁。线路:齐国故城、鲁国故城、孔孟文化、薛国故城、莒国故城、齐长城遗址、即墨故城、晏婴墓、临淄墓冢群。说明: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临淄齐故城所揭露出的先进城市排水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儒家学派逐步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影响绵延千年至今,游览齐鲁故地文化遗存是领略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最佳之选。示例二:儒家文化寻根之旅。线路:孔府孔庙孔林、孟府孟庙孟林、荀子墓、尼山圣境。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曲阜三孔、邹城三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景区内藏有大量的石碑石刻、古籍字画、家族档案等珍贵文物,是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史料。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其建筑恢弘大气。畅游其中,让游客深切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示例三:千年运河文化之旅。线路:枣庄、临清、济宁、聊城、泰安、德州、苏禄王墓。说明: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主要载体。大运河山东段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熔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风。大运河两岸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是历史的最好见证。示例四:水浒文化游。线路:武松祠、狮子楼、武松打虎处、景阳冈、梁山泊遗址。说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主要发生地在山东省梁山、郓城和阳谷三县,这里有浓郁的水浒文化氛围。水浒文化是以北宋末年宋江广结天下英雄好汉聚义的梁山为中心而形成,虽历经八百年的风雨沧桑,英雄好汉的踪迹仍可寻觅。示例五:列强入侵山东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线路: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衙门、甲午海战纪念馆、青岛胶州湾、胶济铁路、义和团发源地冠县、青岛等地殖民时代建筑、军事遗迹。说明:近代山东是遭受列强侵略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山东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1895年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见证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898年德国强租了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在反洋教斗争中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日军占领原来为德国所强占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取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达。日本侵占青岛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引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还我青岛”,“还我河山”的民族最强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示例六:红色文化之旅。线路: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指挥所、临沂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说明: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驱就开始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抗战时期,山东更是华北地区持久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那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齐鲁大地做出了巨大牺牲,镌刻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一:先秦分封制下齐、鲁诸侯国的变迁。
线路:齐国故城、鲁国故城、孔孟文化、薛国故城、莒国故城、齐长城遗址、即墨故城、晏婴墓、临淄墓冢群。
说明: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临淄齐故城所揭露出的先进城市排水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儒家学派逐步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影响绵延千年至今,游览齐鲁故地文化遗存是领略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最佳之选。
示例二:儒家文化寻根之旅。
线路:孔府孔庙孔林、孟府孟庙孟林、荀子墓、尼山圣境。
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曲阜三孔、邹城三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景区内藏有大量的石碑石刻、古籍字画、家族档案等珍贵文物,是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史料。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其建筑恢弘大气。畅游其中,让游客深切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示例三:千年运河文化之旅。
线路:枣庄、临清、济宁、聊城、泰安、德州、苏禄王墓。
说明: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主要载体。大运河山东段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熔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风。大运河两岸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示例四:水浒文化游。
线路:武松祠、狮子楼、武松打虎处、景阳冈、梁山泊遗址。
说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主要发生地在山东省梁山、郓城和阳谷三县,这里有浓郁的水浒文化氛围。水浒文化是以北宋末年宋江广结天下英雄好汉聚义的梁山为中心而形成,虽历经八百年的风雨沧桑,英雄好汉的踪迹仍可寻觅。
示例五:列强入侵山东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线路: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衙门、甲午海战纪念馆、青岛胶州湾、胶济铁路、义和团发源地冠县、青岛等地殖民时代建筑、军事遗迹。
说明:近代山东是遭受列强侵略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山东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1895年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见证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898年德国强租了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在反洋教斗争中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日军占领原来为德国所强占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取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达。日本侵占青岛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引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还我青岛”,“还我河山”的民族最强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示例六:红色文化之旅。
线路: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指挥所、临沂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
说明: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驱就开始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抗战时期,山东更是华北地区持久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那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齐鲁大地做出了巨大牺牲,镌刻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了山东的历史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山东的历史文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背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为抗日保存了实力;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局得以扭转;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共就合作抗日展开接触和谈判。
特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强调中共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权和指挥权;突出配合作战,服务于合作抗日大局;注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小题2】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宽广,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改善了红军的处境,发展了人民武装力量;八路军取得合法地位,开辟了敌后战场,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辉煌战果;使国共合作得以全面实现,凝聚了抗日的力量,挽救了民族危亡:为新时期人民军队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背景及其特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变化:从支持强制遣返到终止强制遣返。
原因:二战结束,法西斯战败,美苏盟友关系基础动摇:苏联国际威望与实力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战后美苏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冲突加剧:美国借终止强制遣返战俘宣扬人道主义,丑化苏联社会主义。
【小题2】影响:使战俘遣返问题成为美国对苏实施政治攻击和战略遏制的工具;加强了美国反共反苏宣传力度;激化了美苏矛盾,加速了美苏对峙的进程;是美国对苏遏制主义外交战略的早期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战俘遣返政策变化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原因:隋朝统一全国,恢复社会经济和秩序的需要: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中原汉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审时度势的大局意识;奉行民本执政理念;冼夫人个人能力与威望。
【小题2】历史功绩:推动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岭南地区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平叛有功,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冼夫人能够对岭南地区开发做出贡献的原因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