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实验中学2021-2022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假如你跨越时空,去采访581年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皇帝,那么你应该采访的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世民 D.武则天
2.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诗圣”诗作的特点是(  )
A.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C.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D.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
4.《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5.“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6.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7.下列遗址、遗迹、文物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司母戊鼎 B.白马寺
C.唐招提寺 D.《步辇图》
8.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宦官专权 B.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9.“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
A.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请据诗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
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2.南宋陆游在《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1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4.谚语能够反映一些历史现象,如“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两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1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1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
③关汉卿编写《窦娥冤》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澶渊之盟是哪两者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8.当今日本一些政府部门仍沿用“省”的名称,如“外务省”、“通产省”等,其实这源于我国隋唐时期创设的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职权是(  )在我国元朝时期,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其职权(  )
A.起草政令 发生改变 B.行政实施 未发生改变
C.负责审核 发生改变 D.掌管军事 未发生改变
19.辽宋夏金时期,除了宋朝是汉族建立,其余三个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金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满族
20.元军南下时,组织军队抗击元军的南宋抗战派将领是(  )
A.寇准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21.北宋皇帝宋神宗曾为北宋司马光的通史巨著赐名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部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22.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金灭北宋 B.澶渊之盟 C.西夏的建立 D.元朝建立
23.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设置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 D.台湾府
24.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唐太宗 D.宋太祖
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三也。”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
A.西周、隋唐、两宋 B.秦汉、东汉、隋唐
C.秦汉、隋唐、北宋 D.西周、秦汉、北宋
26.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C.宋代商业的发展 D.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27.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政治中心南移 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 D.南方经济发展
28.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29.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繁荣与开放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分裂走向统一
30.“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里讲述的是(  )
A.元朝的历史 B.宋朝的历史 C.唐朝的历史 D.明朝的历史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2小题,共计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新唐书》
材料四: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3)材料三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除武举外,这位皇帝还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创新?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32.(20分)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两个盛世?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举出两项宋太祖为了削夺地方权力的措施?
材料三 (他) 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是指的谁?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有效的管辖西南的西藏,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假如你跨越时空,去采访581年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皇帝,那么你应该采访的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世民 D.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隋文帝建立隋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由所学知识得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
2.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后世对武则天的肯定的原因。
【解答】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这些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张,国力不断增强,因此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就是后世对后世对她的统治的肯定。所以此题的答案选择B。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3.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诗圣”诗作的特点是(  )
A.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C.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D.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诗圣”是杜甫,其诗作的特点是选项C,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
4.《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通过隋唐时期主要史实的记忆,进行归纳概括才能突破此题。
【解答】A.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隋文帝开创了开皇之治的治世局面,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开凿的大运河直到现在仍发挥重要作用;唐朝经济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标志着当时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与题意相符。
B.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而不是隋唐,排除。
C.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与题意不符,排除。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与辽宋夏金元时期有关,而不是隋唐时期,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过程中多关注目录、单元主题和单元内容提示,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做到根据主题列史实、给出史实归纳主题,才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分析】本题以““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
【解答】“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对玄奘的表述。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
6.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是君主专制。
【解答】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属于政权二号人物,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通过增加丞相人数,使丞相的权力不断遭到消弱,皇权不断得到强化,也就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央集权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下列遗址、遗迹、文物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司母戊鼎 B.白马寺
C.唐招提寺 D.《步辇图》
【分析】本题以遗址、遗迹、文物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民族团结友好。应重点掌握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友好的知识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则和这一史实有关,因此《步辇图》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时期的民族。唐朝时期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开放的,主要史实有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8.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宦官专权 B.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9.“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
A.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杯酒释兵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与作用。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请据诗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分析】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知道诗中的“汴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所以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南宋。
【解答】由题文所给“西湖”、“直把杭州当汴州”等关键信息可知,题文中的“西湖”是在杭州,而诗中的杭州和汴州分别指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灭北宋之后,一味求和,不思收复失地,整日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过着苟且偷安的生活,由此可见,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南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
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的知识卡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12.南宋陆游在《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和金对峙的知识点。
【解答】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以南宋陆游在《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陆游的词《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宋和金对峙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解答】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称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谚语能够反映一些历史现象,如“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两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是政治中心,战乱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促使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南方得到开发。
【解答】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那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两宋时期,D是正确的选项;秦汉时期,还没有开始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重心南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分析】本题以元朝设宣政院为依托,考查对西藏的管辖。
【解答】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
③关汉卿编写《窦娥冤》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重大事件,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是在1206年,元朝建立是在1271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是在1206年,元朝建立是在1271年。故①铁木真统一蒙古不发生在元朝,排除①,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重大事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澶渊之盟是哪两者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着重把握订立澶渊之盟的两个政权的名称.
【解答】北宋时期,与北方的辽经过澶州之战,签订了议和盟约﹣﹣澶渊之盟。规定,辽撤兵,辽向宋称臣,北宋给辽岁币。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澶渊之盟为依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订立者的准确识记.
18.当今日本一些政府部门仍沿用“省”的名称,如“外务省”、“通产省”等,其实这源于我国隋唐时期创设的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职权是(  )在我国元朝时期,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其职权(  )
A.起草政令 发生改变 B.行政实施 未发生改变
C.负责审核 发生改变 D.掌管军事 未发生改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
【解答】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
故选:A。
【点评】重点识记隋唐及元代采取的措施中的职责.
19.辽宋夏金时期,除了宋朝是汉族建立,其余三个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金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满族
【分析】本题考查金政权的建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金政权的建立相关知识。
20.元军南下时,组织军队抗击元军的南宋抗战派将领是(  )
A.寇准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解答】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军南下时,组织军队抗元的南宋大臣是文天祥。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21.北宋皇帝宋神宗曾为北宋司马光的通史巨著赐名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部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注意区别掌握《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
【解答】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的相关史实。
22.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金灭北宋 B.澶渊之盟 C.西夏的建立 D.元朝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解答】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军掳走,因宋钦宗的年号是靖康,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与金灭北宋有直接联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靖康之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23.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设置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 D.台湾府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设置的机构,台湾在元朝时期叫琉球.
【解答】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4.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唐太宗 D.宋太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吉思汗.
【解答】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原文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成吉思汗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
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三也。”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
A.西周、隋唐、两宋 B.秦汉、东汉、隋唐
C.秦汉、隋唐、北宋 D.西周、秦汉、北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秦到唐的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由封建而跻统一”“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并结合选项分析。
【解答】“由封建而跻统一”是指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是指两汉时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所以排除ACD,选B。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秦到唐的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C.宋代商业的发展 D.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发展,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注意识读图片,可以看出宋代商业发展,出现货郎、纸币等,《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华景象的不朽作品,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27.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政治中心南移 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 D.南方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注意全面分析图片材料中数据。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选项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即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选:D。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8.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时期,我国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解答】宋代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而都护府是汉唐时期管辖西域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辖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时期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和外交事务的机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题目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教材中表述的非常清楚,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29.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繁荣与开放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分裂走向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解答】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宋元发展趋势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宋到元时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
30.“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里讲述的是(  )
A.元朝的历史 B.宋朝的历史 C.唐朝的历史 D.明朝的历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历史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民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兴庆府,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定南诏”指忽必烈采用战略包围战术,灭大理国之战。“遂下江南”指元朝1279年崖山灭南宋之战。故题干讲述的是元朝的历史。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历史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2小题,共计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新唐书》
材料四: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3)材料三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除武举外,这位皇帝还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创新?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开元盛世等知识点,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突出了综合性,难度并不大,归结到一起记住即可。
【解答】(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图示及文字“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科举制;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第一问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故诗句中“开元全盛日”是唐玄宗当政时期;第二问据所学可知,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为:曲辕犁、筒车。
(3)第一问据所学可知,“武举”最早出现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第二问据所学可知,除武举外,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科举制;隋朝。
(2)唐玄宗;曲辕犁、筒车。
(3)武则天;殿试制度。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点评】注意以科举制为切入点整合小专题,把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史实连贯在一起把握,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2.(20分)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两个盛世?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举出两项宋太祖为了削夺地方权力的措施?
材料三 (他) 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是指的谁?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有效的管辖西南的西藏,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是什么?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唐朝的盛世局面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等知识点。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到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唐朝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唐朝时期文化上的突破。
(2)据材料二“(宋太祖)削夺地方权力,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治理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据材料三“(他) 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创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故答案为:
(1)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突破性进展”:制度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上,唐诗繁荣。
(2)藩镇割据问题;措施:设置通判;设转运使。
(3)忽必烈;行省制度;宣政院。
【点评】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实验中学2021-2022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