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下三幅图片描绘了某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其描绘的是
A.中国的坞堡 B.古雅典的城邦
C.西欧的庄园 D.中世纪的城市
2.印加首都库斯科城建于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城内供水设施完备,四通八达。宫殿、神庙和城堡皆以巨石建成,不施灰泥,严丝合缝,以至刀片也难插入。这
A.反映了印加帝国治理体系完备 B.体现了印加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说明了印加城市发展领先世界 D.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3.15世纪的一位埃及人写道,“穆萨国王(马里帝国14世纪上半叶的知名国君)到达埃及境内。前来朝拜安拉的古老寺庙并拜访世人敬仰的先知之嘉……人们说他所辖领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人步行3年的里程,而且还有14个属地(藩属国)。”据此可知,14世纪上平叶的马里帝国( )
A.势力范围较为广国 B.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以基督教为国教
4.如图为11世纪西欧的“学术塔”示意图。该图形象地描绘了教会学校的知识结构:底层是基本课程,第二层写着“逻辑”“修辞”和“文法”,第三层写着“音乐”“几何”和“天文”,塔顶上端坐着主教模样的人,左右两侧分别写着“神学”与“形而上学”。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思想文化体系多元开放 B.蕴含着知识复兴的基础
C.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D.人文主义思想渐趋活跃
5.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内部有公共牧场、草场、林地和池塘,供全体居民使用;庄园内部还拥有大量农具和牲畜,一般不从外界购买物品。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欧洲庄园( )
A.基础设施比较健全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生产的自给自足性 D.独立倾向日趋明显
6.古代的非洲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与世界主要文明基本隔绝,在外部交流缺乏的背景下,长期孤立发展,仍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关于古代西非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B.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西红柿,地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C.西非居民班图人驯养了牛
D.西非居民班图人掌握了冶铁技术
7.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包括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津巴布韦文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稻米文明,西亚、欧洲孕育了小麦文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则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这( )
A.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B.说明了各文明是孤立发展的
C.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表明农业的起源至今无定论
9.中世纪时,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被依靠城市市民支持的法国国王获取,并控制了西北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权力。这主要说明( )
A.王权的强大是法国获得领地的前提 B.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源于城市自治
C.王权与市民阶级根本利益趋向一致 D.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强化了封建王权
10.如果给你一个去玛雅旅行的机会,你可能会看到玛雅文化艺术中的
①独特的文字 ②复杂的历法纪年
③埋藏着国王的金字塔 ④有壁画装饰的神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有学者统计了英格兰若干郡的27个庄园13世纪至16、17世纪之间的租金变化,结果表明,在这三百多年间,租金基本是稳定的。这种现象( )
A.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稳定 B.加速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C.根源于资产阶级反抗斗争 D.导致农村贫富差距极端化
12.中古时期,欧亚地区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大帝国,这些帝国大都实行集权统治。下列帝国中,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习称哈里发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3.武士集团的首领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控制国家实权的现象出现在中古时期的
A.日本 B.印度 C.俄罗斯 D.朝鲜
14.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成为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体 B.彻底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
C.具备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特征 D.市民阶层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15.阿兹特克帝国蒙特苏马一世在位时曾征服了墨西哥谷的科约阿坎和当代墨西哥莫雷洛斯州一带的考纳华克和华科斯提佩克人。对其管理模式应该是( )
A.帝国派官员管理,征缴贡赋
B.原来部落首领管理,征缴贡赋
C.帝国与当地共管,征缴贡赋
D.帝国直接管辖,免除贡赋
16.“城市的中央,有用蛇雕刻装饰城墙的方形圣城。圣城里建造了矗立在四层金字塔形台座上、用于祭祀太阳神和雨神的两座神庙和其他若干小的神庙。”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亚历山大远征记》 B.《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
C.《印度与世界文明》 D.《阿兹特克人的残酷信仰》
17.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古时期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反对封建割据。材料表明了
A.中世纪西欧城市最初被封建领主掌控
B.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斗争方式多样化
C.早期城市自治运动离不开国王的支持
D.城市支持对王权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
18.以下关于中世纪大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学教师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
B.大学一词来源于古代希腊语言
C.大学的建立受到教会坚决反对
D.中世纪大学一般排斥神学教育
19.10世纪,亚洲某个国家积极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据此可知,这个国家是
A.高丽 B.交趾 C.阿拉伯帝国 D.日本
20.16世纪,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南部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伊凡四世的改革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B.标志着城市杜马的形成
C.促进俄国农奴制的产生 D.导致了君主专制的解体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以来,俄罗斯人对国家有着某种宗教式的崇拜态度,他们坚信国家是秩序的源泉和幸福的保障,没有国家便没有一切。别尔嘉耶夫却指出国家政权不是俄罗斯民族的创造物,而是“外来品”,在俄罗斯很多知识分子看来,政府用暴力践踏了人性和国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主张废除一切政府。俄罗斯民族坚信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并得以生存和发展,起源于13世纪的村社制度更是强化了这种认识。另一方面,随着18世纪强调人本主义、崇尚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俄罗斯尤其是上流社会后,个人主义、个性解放逐渐成为时尚。俄罗斯人认为,在广袤的国土和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帝国中,极端主义政治制度是最适宜的,它有利于整合国家,防止分裂,并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由民主的西方政治文化推动着俄罗斯人对君主专制的质疑、反抗,并热情歌颂民主和自由。
材料二 恰达耶夫说,俄罗斯历史的每个重要事实都来自外部,每个新观念几乎总是因袭来的。俄罗斯政治文化缺乏深厚的本土根基和内在的创造力。居于东西方之间,并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性,使俄罗斯政治文化始终处于内在的冲突与矛盾中。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精神在各方面都追求彻底和绝对,对于极端的偏爱导致他们在履行自己的设想和思想时激昂狂热。俄罗斯人认为其民族“既非东方,也非西方”,是“东——西方”“完整的巨大世界”,是囊括各民族特点的“完人”,是“神圣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可能只是最后的文化”,“终将在世界的精神交响乐中占有超级大国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风书、吴昊《传统政治文化与俄罗斯政治发展道路选择》
(1)据材料一,指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俄罗斯政治文化形成的因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说:“中世纪是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开始。”然而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连结的历史运动而汇聚、互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各种迹象充分表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
(1)马克思所说中世纪西欧的“粗野”状态在政治和宗教领域有何表现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的认识。
三、论述题
23.历史著作中的“世界“
历史学家 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 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 (德意志,1114 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 (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上述欧洲历史著作中对“世界”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中世纪西欧社会中盛行封君封臣制,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领主在庄园中使用农奴劳动,故答案为C项;中国的坞堡和古雅典的城邦没有“封臣宣誓效忠”的现象,排除A、B项;中世纪的城市不存在农奴,排除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印加首都库斯科城建于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城内供水设施完备,四通八达。宫殿、神庙和城堡皆以巨石建成,不施灰泥,严丝合缝,以至刀片也难插入”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印加首都库斯科城高超的建筑艺术,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高超的建筑艺术,没有体现印加帝国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高超的建筑艺术,没有体现印加文明宗教色彩,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高超的建筑艺术,无法得出印加城市发展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依据材料“人们说他所辖领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人步行3年的里程,而且还有14个属地(藩属国)”,可以看出当时的马里帝国势力范围非常之广,A项正确;材料体现所辖领土以及藩属国,可以看出已经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睦邻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国教为何,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术塔”每一层的内容都不一样,且认知层层递进,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蕴含着知识复兴的基础,B项正确;材料与思想文化体系多元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思想渐趋活跃,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内部有公共牧场、草场、林地和池塘,供全体居民使用;庄园内部还拥有大量农具和牲畜,一般不从外界购买物品”可知,中世纪欧洲庄园内部经济能够满足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这体现了生产的自给自足性,C项正确;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基础设施的健全,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活动的开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体现了庄园内部的农业生产生活,没有反映欧洲庄园的独立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掌握了冶铁技术,西红柿,地瓜都是原产美洲,故A、C、D三项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根据所学,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非的,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而①玛雅文明,②阿兹特克文明,③印加文明都是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B项正确,排除ACD项。
8.A
【详解】材料呈现了不同文明区域早期农作物品种的差异,这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性,A项正确;古代不同文明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例如北非文明和西亚文明之间的交往历史就较为悠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差异,而不同区域的文明在农业诞生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不大,排除C项;农业的起源不等于农作物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法国的大部分领地被依靠城市市民支持的法国国王获取,并控制了西北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地区,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权力。”可知,法国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说明市民阶级发展壮大强化了封建王权,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封建王权和市民阶级根本利益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玛雅文化艺术中存在着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和有壁画装饰的神庙,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玛雅人修筑金字塔用于祭祀而非埋藏国王,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学者统计了英格兰若干郡的27个庄园13世纪至16、17世纪之间的租金变化,结果表明,在这三百多年间,租金基本是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习惯地租是欧洲封建主义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地租不仅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更是佃户领主人身依附关系的表征,意味着佃户的效忠与服从,所以地租与市场完全是脱节的,甚至是背离的,习惯地租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领主的贪婪同时也阻隔了市场调节,因此习惯地租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着的明显“落差”,它为16世纪地租急遽上涨埋下伏笔,习惯地租是封建制产物,具有超经济因素,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不可避免的,B项正确;习惯地租与农村经济结构稳定无关,排除A项;习惯地租是封建制产物,并非根源于资产阶级反抗斗争,排除C项;习惯地租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领主的贪婪,并非导致农村贫富差距极端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哈里发,A项正确;俄罗斯帝国最高统治者称“沙皇”,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巴塞勒斯,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苏丹,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10 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项正确;BCD项没有幕府,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4.D
【详解】题干所示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可以“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这些都说明当时市民阶层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故D项正确;西欧的城市并不是独立经济体,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中世纪并没有资本主义的一切特征,排除C。
15.B
【详解】在阿兹特克国家中,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D
【详解】根据“城市中央……方形圣城”、“圣城里……四层金字塔形台座”等信息可知,在城市中修建金字塔形的台座的是美洲的阿兹特克人,D项正确;亚历山大是欧洲人,古埃及文明属于非洲,印度属于亚洲,都与美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材料中市民阶层站在国王一边,反对封建领主,推动了王权的强化,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城市自治中市民阶层对王权强化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故A正确;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B错误;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C错误;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D错误。
19.A
【详解】根据“10世纪”、“亚洲某个国家积极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效仿中国唐朝的亚洲国家是高丽,故选A;当时交趾和日本没有效仿唐朝建立三省六部,排除BD;阿拉伯帝国没有效仿唐朝,排除C。
20.A
【详解】根据材料“国君直辖”“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的改革有利于打击大贵族,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具有重要意义,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沙俄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伊凡四世的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没有涉及到俄国进入农奴制社会的叙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内涵: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并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专制主义与自由主义并存。
(2)特征:无根性;矛盾性(冲突性);极端性(非理性);自傲性。成因:地理因素(欧亚大陆交汇处);拜占庭文化(东正教)的影响;蒙古人的统治;西方政治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传统村社制度影响。
【解析】(1)
内涵:根据“他们坚信国家是秩序的源泉和幸福的保障,没有国家便没有一切。”“在俄罗斯很多知识分子看来,政府用暴力践踏了人性和国民的基本权利,因而主张废除一切政府。俄罗斯民族坚信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得出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并存;根据“随着18世纪强调人本主义、崇尚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俄罗斯尤其是上流社会后,个人主义、个性解放逐渐成为时尚。”得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根据“在广袤的国土和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帝国中,极端主义政治制度是最适宜的,它有利于整合国家,防止分裂,并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由民主的西方政治文化推动着俄罗斯人对君主专制的质疑、反抗,并热情歌颂民主和自由。”得出专制主义与自由主义并存。
(2)
特征:根据“俄罗斯政治文化缺乏深厚的本土根基和内在的创造力”得出无根性;根据“使俄罗斯政治文化始终处于内在的冲突与矛盾中。”得出矛盾性(冲突性);根据“俄罗斯精神在各方面都追求彻底和绝对,对于极端的偏爱导致他们在履行自己的设想和思想时激昂狂热。”得出极端性(非理性);根据“神圣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可能只是最后的文化”得出自傲性。成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地理因素(欧亚大陆交汇处);拜占庭文化(东正教)的影响;蒙古人的统治;西方政治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传统村社制度影响。
22.(1)①中古时期西欧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王国陷于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状态。②基督教会成为最大的封建主集团,基督教会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和教会势力削弱,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②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复兴,市民阶层力量的增强,城市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又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创造条件。③文化:教会所控制的思想文化由绝对权威开始走向衰弱。如大学的兴起孕育着近代学术文化的振兴,逐步冲击基督教神学控制,为人权、理性观念的发展提供条件。
【详解】(1)①政治:依据中古时期西欧政治来看,中古时期西欧形成的封君封臣制度,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②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来看,当时的西欧基督教是最大的封建主集团,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2)①政治:依据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来看,该制度虽然造成了王权的衰落,但其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随着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和教会势力削弱,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②经济:依据当时西欧的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复兴,增强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城市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又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创造条件。③文化:依据西欧思想领域的变化可知,随着大学的兴起孕育着近代学术文化的振兴,逐步冲击基督教神学控制,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逐渐减弱,为人权、理性观念的发展提供条件。
23.示例: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
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
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
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详解】示例:根据“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忆,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可得出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根据“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可得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根据”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可得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最后总结得出,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