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浓度(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的浓度
一、单选题
1.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玻璃棒 B.蒸发皿 C.烧杯 D.托盘天平
2.在实验室中,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NaOH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B.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
C.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增大NaOH的溶解度
D.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
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5g的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5.本题有甲、乙两图,图甲为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图乙为兴趣小组进行的实验,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
关于图乙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物质是氯化铵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烧杯①小于烧杯②
C.若使烧杯③中的固体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烧杯①②③中,只有烧杯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6.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t1℃时,a、b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a、b两物质的溶液从t2℃降温至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在t2℃时,60g a物质与100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0g
7.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Y 的溶解度比X 的溶解度大
B.t1℃时,X、Y 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 20%
C.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 Y
D.t2℃时,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
8.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9.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a的溶液由降温到,一定有晶体析出
C.时,50g的a溶于50g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D.c的饱和溶液由降温到,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B.分别向足量的稀盐酸中加等质量的铁和镁
C.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D.向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
二、填空题
11.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来水厂供给。在自来水厂里,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氯气,其目的是_____。
(2)生活中常用_____检验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欲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
B 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C 若将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入90g水
D 氯化钠固体溶解时,需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
B 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净水器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异味
D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1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g丙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g。
(2)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填序号)。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4)向100g t2℃的水中加入55g甲的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13.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2)当b中混有少量a时,提纯b的方法是_____。
(3)t4℃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4)t4℃时,在三个装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各20g,能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再降温到t2℃时,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
三、实验题
14.如图是某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KNO3溶液的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_____、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指出图中的错误:_____,若其他操作均正确,该操作会导致最终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偏大”或“偏小”)
(3)量取水时,应选择_____(填“10mL”、“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仪器是_____.
(4)实验中发现硝酸钾已结块,为了较快地溶解,合理的方法有_____(填数字序号)
①将硝酸钾研碎 ②用热水溶解 ③加入更多的水 ④用玻璃棒搅拌
15.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1)如图甲所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②处的试剂是_____(填字母序号),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浓硫酸 B 水 C 引流 D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3)实验室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_____(选填“①”或“②”)端通入。
四、计算题
16.将12.5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100g,请计算。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电子天平、药匙(称量所需的氯化钠)、量筒、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烧杯(溶解氯化钠)、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不需要使用蒸发皿。
故选B。
2.B
【详解】A、由于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潮解,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放在小烧杯中快速称量,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故错误;
B、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以免发生事故,故正确;
C、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增大NaOH的溶解速率,溶解度不变,故错误;
D、俯视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会导致实际量取的水偏少,其他操作正确,则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大于10%,故错误;
3.C
【详解】A.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恰好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故选C。
4.B
【详解】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不符合题意;
B、未指明溶液的状态,不符合溶解度的定义,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状态,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A、由图甲可知,t2℃时,NH4Cl的溶解度小于60g,而烧杯②中在t2℃时,100g水中溶解了60gR,所以R是KNO3,故A选项错误;
B、由图甲可知,t1℃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40g。t1℃时, 200g水中加入60g KNO3得到烧杯①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而烧杯③中的溶液是t1℃时KNO3的饱和溶液,所以烧杯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烧杯③,故B选项正确;
C、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使烧杯③中的固体溶解可以采用加水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C选项错误;
D、由图甲可知,t2℃时,KNO3的溶解度为60g,所以烧杯②中的溶液也是饱和溶液。烧杯①、②、③中,烧杯②、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溶解度的比较必须有温度的限制,错误;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温度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a、b两物质的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溶液的状态不确定(可能不饱和、也可能恰好饱和、还有可能是饱和且有晶体析出),故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a物质。那么在t2℃时,60g a物质与100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50g,错误。故选B。
7.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1℃,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t1℃时,X的溶解度与Y的溶解度相等,而t1℃- t2℃,Y的溶解度比X的溶解度大,故不符合题意;
B、t1℃时,X、Y 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 ×100%=16.7%,故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由溶解度曲线可知,X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X,故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Y 的溶解度大于X,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故符合题意。
8.B
【详解】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A正确;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B不正确;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故C正确;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故D正确。故选B。
9.D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将a的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最多溶解50ga,50g水 最多溶解25ga,溶液的质量分数=×100%=33.3%,故C错误;
D、c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剂质量也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掌握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金属置换规律进行。
【详解】A、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一接触就会生成沉淀,所以沉淀应该从零开始,图像不能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氢气来自消耗的酸中的氢元素,消耗等质量酸时产生氢气质量相同;且等质量的铁、镁与足量酸反应时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不能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图像能对应;故符合题意;
D、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开始是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置换出来的银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减小,硝酸铜的质量不变,故开始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增大,当硝酸铜与锌反应完毕,硝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图像不能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所代表反应的反应原理和相关物质的定量反应关系。
11. 消毒杀菌 肥皂水 ACD ABC
【详解】(1)在自来水厂里,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氯气,其目的是消毒杀菌;
(2)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检验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A.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误;
B.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10%)=90g,水的体积为:90g÷1g/mL=90mL,所以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故B正确;
C.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100g×10%=(100g+x)×5%,解得:x=100g,故C错误;
D.氯化钠固体溶解时,需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食盐的溶解,故D错误;
(4)A.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正确;
B.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
C.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净水器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异味,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故D错误。
故答案为
(1)消毒杀菌;
(2)肥皂水;
(3)ACD;
(4)ABC。
12. 61 adcb 乙>甲>丙 甲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详解】(1)t1℃时,丙的溶解度为22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将25g丙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只能溶解11g,得到溶液的质量=11g+50g=61g;
(2)根据溶解度曲线甲、乙的溶解度都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采用降温结晶,其操作步骤是: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故答案为adcb;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4)向100g t2℃的水中加入55g甲的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甲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点睛】在分析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判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13. c>b>a 蒸发结晶 c>b>a a、b a=b=c
【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2)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b中混有少量a时,提纯b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t4℃时,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等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中,c中的溶剂最多,a中的溶剂最少,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量,所以降温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4)t4℃时,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g,c物质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在三个装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各20g,能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a、b,形成饱和溶液的是c,再降温到t2℃时,a、b两种物质无晶体析出,20gc全部溶解,所以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上,溶剂的质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14. 称量 砝码放反了 偏小 50mL 胶头滴管 ①②④
【分析】实验时应进行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并贴标签。
【详解】(1)实验时应进行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并贴标签。
(2)该同学采用“左码右物”称量硝酸钾,故图中的错误是砝码放反了,会造成硝酸钾质量偏小,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需要水的质量为,合42.5mL,量筒选用量程相近的,选50mL,量取过程中,还需要胶头滴管。
(4)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硝酸钾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硝酸钾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硝酸钾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故选①②④。
15. B D C ②
【详解】(1)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的水里,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为:先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同时用量筒量取一定质量的水,之后混合在烧杯中溶解,溶解完成后将配置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按照如图操作,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C;
(3)实验室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收集氧气,相当于排水集气法,应从短导管口进入气体,长导管口排水。因此应从②通入气体收集
故答案为B;D;C;②
16.(1)10g;(2)7.3%
【详解】(1)碳酸钙的质量=12.5g×80%=10g;
(2)设: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x=7.3g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点睛】由于是碳酸钙完全反应,所以应该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化氢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