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太和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学情调研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C A C B D A C C
11 12 13 14 15
C B A D D
16.(1) 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重视粮食仓储;
关注粮食流通;
完善荒政思想。(任答3点6分)
(2)特点:①粮食仓储制度化; ②确立三级管理制度; ③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④建仓主体多样化; ⑤农仓功能多样化; ⑥业务范围较大。(任答4点8分)
17.(1)原因︰ 优越的地理位置;
古代荆楚文化的积淀;
洋务运动推动下,武汉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重要发祥地;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 / 近代“文化湖北”“文化武汉”异军突起;
难得一遇的和平发展环境;
张之洞的睿智、胆识和个人魅力。(任答4点8分)
(2)解读∶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武汉是革命中心。最终导致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制订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它为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自此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会战,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6分)
18.(1)原因: 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
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
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
城市化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任答3点6分)
影响: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
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提升了城市化水平。(2点4分,3点5 分)
(2)启示: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
关注特殊群体;
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2分)主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
阐述:秦汉以来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段时期内的大起大落现象。古代封建王朝人口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有一定关系。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影响人口增长的是因素基于政局有关,也与政府政策、生产力发展、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主要原因是是农业新物种传入、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工商业发展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但也带来了人力成本下降、技术革新迟缓、土地开垦加剧、人地矛盾加剧等问题。
总之,人口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太和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表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
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
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 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2.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3.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4.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该发明主要用于( )
A.灌溉 B.纺织 C.冶炼 D.制坯
5.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何美,羌马—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A.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6.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7.下表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爆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自然物候异常 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
C.朝代更迭动荡 D.人口的增加与流动
8.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医疗技术 C.经济发展 D.社会观念
9.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近代早期,英国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信贷活动,放贷者主要是贵族、富裕牧师和城市商人,就连未婚妇女也积极参与信贷市场。如1600至1625年切斯特的未婚妇女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至少都放出了30英镑的贷款。民间信贷活动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权运动与妇女政治权力扩大 B.新航路开辟与贸易格局改变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货币短缺 D.殖民扩张与大国间矛盾冲突
11.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
A.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12.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13.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14.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世界银行
15.“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要板块之一,是一个聚焦数字经济,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2022年,大赛设置数字医疗、数字“双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数字共富七大专题赛,探索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推动互联网产业精准对接,为全球互联网共治共荣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大会力量。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张之洞督鄂前,武汉民族工业完全空白。他上任后的18年内,创办了军事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张文襄公治鄂记》中评论张之洞“治鄂为他人所不能及者”有四点,即“远识” “毅力”“缜密”“精勤”。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与学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他通过创办各式学堂,构建起现代教育体系。湖北也是近代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新政培养出一大批政治文化名人。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科技与学术的精英。从19世纪6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的五十多年内,武汉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天灾,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环境。自五口通商尤其是上海开埠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汉口等相继开埠,长江干线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于是,武汉因其长江之居中位置而成为内地通往上海的唯一中转点。汉口的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
——摘编自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就城市的影响力而言,上海、广州、武汉可谓风头最劲。上海挟江海交汇之势而成为中外贸易之门户;广州久为通商口岸,华洋混杂,中外交通,经贸影响自成一格。而武汉则以更活跃的政治表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舞台,承载起国家民族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大武汉”的磅礴气势,书写了近代史上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正如《武汉之歌》中所唱的:“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2020年,当新冠疫情发生时,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摘编自周德钧《“大武汉”之崛起一论武汉建市的历史缘由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崛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请你对“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进行解读。(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
——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4 分)
19.所谓“民数为国之本”,人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注重对户籍的统计和管理。(12分)
——人口数据引自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1-6番)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