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答案)
2023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恰当,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 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3.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A.秦统一中国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4.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右边的示意图对这一过程的完成作了形象的描述.图中①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观察如图两幅地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
A.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B.解决了地方与中央外重内轻的问题
C.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 D.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
6.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经过长途的艰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图可知
A.戊戌变法的教育改革卓有成效
B.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教育发展
C.新文化运动在这些学堂中兴起
D.清末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
8.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处应该填写
1924﹣1927年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1927﹣1937年 ▲
1934﹣1945年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
1945﹣1949年 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9.电影《非诚勿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台湾女孩说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记录:“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这里的“民国三十八年”指的是
A.1912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10.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1997年香港的胜利回归 D.中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1.香港媒体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指的是
A.尊重历史与现实 B.“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C.香港的顺利回归 D.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12.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阅后当即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后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广东放手
A.改革经济体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设立经济特区 D.分田包干到户
13.中国有一位老人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位老人是
A.邓稼先 B.杨利伟 C.袁隆平 D.屠呦呦
14.诞生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两大文明成果的地区是
A. B. C. D.
15.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据资料记载: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4%,1870年进一步达到70%,以后还在不断上升。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英国城市人口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6.对如图所示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B.拿破仑对外战争
C.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D.西方国家民主化进程
17.《拿破仑法典》规定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特权,摆脱教会控制,以及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准则。恩格斯曾称它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该法典的制定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共和国
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 D.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8.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当时在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地主把“真正的解放”藏起来了。这主要是因为该法令规定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B.推行地税改革
C.农奴高价赎买份地 D.鼓励西部耕种
19.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您原谅!您的儿子乔治。”乔治发送这封电报的时间最早可能在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20.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提到:“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当时苏联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
21.一般来说,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为直接作为研究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以下各项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相关的第一手史料是
①《波茨坦公告》原件 ②《凡尔赛条约》原件
③李德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④“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仪式的照片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当今世界有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 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联合国的成立
23.伯纳德 戴迪在诗中写道:“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A.纳米比亚赢得独立 B.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C.1960年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D.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24.深圳某中学新学期升级了校内硬件设施,当老师或学生踏进教室门,空调、LED屏幕、投影仪会自动开启……这一切的便利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便捷 ②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199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这意在强调( )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明盟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5分)
26.(10分)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它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材料一 中国是创造“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但是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
--汤恩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中国建立的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不但时间上比欧洲早了一两千年,而且在形式上也比欧洲更整饬有序……乃至秦朝,中国又率先在人类史上建立了最大的郡县制君主专制国家,建立了当时国家对人民最严格、最精密的控制。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三 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民族交融进入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早期的文明类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可以证明“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该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言的“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什么?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采纳了诸子百家中的哪家思想?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政权?结合所学,列举一例促使“由胡族到汉化”转折的措施。你如何看待统治者“由胡族到汉化”的这一做法?(3分)
(4)综上所述,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1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共合作进程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936年12月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进行协商,宋美龄到达西安,与张、杨等就西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进行谈判并达成了协议,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飙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宣言》把26个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语言、宗教信仰和肤色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级和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正式形成的标志(2分)。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和结果。(2分)
(2)材料一、二反映出中国抗日合作方式出现了怎样新的发展(2分)?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胜的的原因。(1分)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抗战的两个著名战役。(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意义(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从抗日战争胜利中得到什么认识。(1分)
28.(13分)19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人们积极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就必然会承认,这种转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材料二: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说“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三:1862年2月美国总统林肯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够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指的是什么事件?列宁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总的来说是正确的?20世纪20年代,列宁又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俄国经济,其结果如何?(4分)
(2)材料二中日本官员所说的“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日本是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斗争的名称和性质”。林肯“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林肯的真正意图(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D 2.C 3.D 4.C 5.A
6.D 7.D 8.B 9.D 10.A
11.B 12.C 13.C 14.D 15.D
16.D 17.D 18.C 19.C 20.C
21.C 22.B 23.A 24.D 25.B
26(1)农业文明(1分);闭关锁国(1分);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1分)
(2)分封制(1分);法家思想(1分);措施: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任答一点, 1分))。
(3)北魏(1分),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1分);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分)。
(4)多元一体(出现时间早,形式有序,包容性)(1分)
27.(1)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分,不带时间扣一分);为了逼蒋抗日(1分);和平解决(1分)。
(2)由国共合作抗日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2分)。中国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1分);国民党:台儿庄战役(1分)。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1分)
(3)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分)
(4)加强合作是人类战胜困难的重要途径;人类在面临困难和灾难时,不同国家、民族、政党是可以共同合作应对的。(1分)
28.(1)1861年农奴制改革(1分);因为该事件废除了农奴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分)。
(2)明治维新(1分)。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举例+说明2分)
”(3)南北战争(1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分),扭转战局;维护国家统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展资本主义(1分)
(4)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