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五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五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开始渐渐有一个像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这是钱穆先生对哪一朝代政治变革的评价(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2.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  )
A. 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B. 北宋政府文武并用
C.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3.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D.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4.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5.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A.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 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C. 王安石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 D.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 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7. 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 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8. 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9.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谁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寇准 D. 秦桧
10. 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魏晋南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南宋
11.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如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2. 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13. 据《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
A. 县制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
14.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封建君主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有(  )
①秦朝郡县制
②元朝行省制
③明朝内阁制
④清朝军机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5. 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此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畏兀儿族 B. 回族 C. 藏族 D. 突厥族
16. 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分裂走向统一 C. 文明初露曙光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7. 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 执行削藩政策 B. 监察百官 C. 管理海外贸易 D. 主持变法
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徒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据此,李文同学要制作“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小报,下列能入选的一组是(  )
A. 都江堰,指南针,毕昇、《天工开物》
B. 大运河、《红楼梦》、徐光启、郑成功
C. 《伤寒杂病论》、祖冲之,李白、郑和
D. 《清明上河图》、徐光启、司马光,戚继光
19. 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20. 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唐朝繁荣的文学 B.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 材料二中图一“交子”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图二的作者是谁。
材料三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对《南宋社会生活史》
(3) 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宋的认识。
2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北方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为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唐和吐蕃的和亲有何影响?
(3) 材料三中的“一代天骄”指的是谁?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 材料四中的诗句是南宋时期一著名的抗元将领所写,请说出他是谁?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请你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评析。(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藩镇)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可知,这是钱穆先生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评价。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 人,平均每年约 360 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 868 人,平均每年约 5 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意思是宋朝建立后,吸收五代时期武将专横跋扈,藩镇割据的教训,国家将兵权、财权、司法权等统统收归中央。因此这段话说明的是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正确解读材料是解题关键。
本题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有行政权,由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有监察权。
故选:D。
本题考查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了解通判的职责。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通判的主要职责。
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据“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解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和平的局面。1141年宋金和议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B项正确;澶渊之盟和宋金之间的和议并没有促进黄河流域的开发,排除A项;澶渊之盟实际上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并没有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民族交融。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故选:B。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知道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解析】“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中“冤死”指岳飞被奸相秦桧陷害,表达了后人对岳飞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岳飞的史实。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的史实的识记能力。
10.【答案】D
【解析】从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知道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①处的两个时间1271年至1368年可知这个王朝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朱元璋军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元朝。故选B。
12.【答案】D
【解析】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蒙古族)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建立元朝,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故选:D。
本题以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为依托,考查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解析】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行省制。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知道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封建君主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是①②,A符合题意;③明朝内阁制和④清朝军机处都是中央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地方的,故排除含有③④的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决,郡县制与行省制度是加强地方统治的史实。
15.【答案】B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题以宋元发展趋势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宋到元时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
17.【答案】C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市舶司。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都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此基础上,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市舶司的职能,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属于科技科技成就;指南针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属于宋代科技成就;《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科技著作,A项正确;郑成功的贡献是收复台湾,与科技文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郑和的活动是七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排除C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他的事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解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故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解析】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而指南针、火药在宋朝得到了显著发展,因此我们可判断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朝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重点识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1.【答案】【小题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
【小题2】四川;张择端。
【小题3】表现: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沿街设立店铺。
【小题4】认识: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识记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识记《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小题1】开明;天可汗。
【小题2】文成公主;藏族;促进唐蕃友好往来。
【小题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小题4】文天祥。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与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文天祥抗元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天可汗、唐朝时期唐蕃和亲以及意义、成吉思汗的功绩、文天祥抗元等知识。
23.【答案】根据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可得出论题:“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论题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例如: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对外交往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观点:“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对外交往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识记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识记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