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2022-2023年下学期高二生物3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安徽省凤阳县2022-2023年下学期3月检测试卷
高二生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
B. 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C.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
2.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C. 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属于概念模型
D. 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3. 蝗虫繁殖力惊人,食量很大,飞翔能力强。成蝗会集群迁飞,形成蝗灾。时至今日,蝗灾仍对某些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阻止蝗灾发生,蝗蝻时期防治最佳
B. 在飞蝗发生区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C. 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D. 蝗灾多发于谷物成熟时,食物充足是导致蝗虫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
4. 下图中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5. 科研人员对一块麦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麦田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 该麦田中的小麦长势整齐,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C.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该麦田,应研究其范围和边界、种间关系等方面
D. 随机扫取麦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6. 不同的群落类型在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B. 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C.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进化出耐旱的特性
D.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7. 某地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
B. 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C.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相应的食物链也会发生变化
D. 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B.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 生态系统在一定限度内有自动调节能力,能保持相对稳定
9. 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 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10. 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 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
C. 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11. 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③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④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⑤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⑤
1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群落有关,还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有利于抵抗各种外来干扰,也有利于灾后恢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
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C. 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
D. 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13. 近年来资阳人民也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D. 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4. 据英国《卫报》报道, 2018年7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气温达到了32 ℃。极地高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北冰洋海冰大面积融化,严重威胁北极熊和海豹的生存。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
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不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太大影响
C. 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
D. 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15. 牡蛎(即生蚝)是一种高蛋白海产品,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因而营养价值较高。同时牡蛎还能形成牡蛎礁,牡蛎礁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减少赤潮的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牡蛎所含的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B. 适当食用牡蛎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铁的吸收
C. 牡蛎礁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牡蛎礁能为小型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避难场所,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
1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运用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共建文明美好的家园。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工程应用了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B.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循环原理
C. 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生态交错区,如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区。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交错区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调查生态交错区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不是样方法的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动物 。
(2)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区植物的优势种出现乔木灌木草本的交错过渡现象,称为群落的 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不同种群常呈 分布。
(3)生态交错区往往出现在气候、地理条件发生变化的过渡区,推测生态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往往 (填“高于”或“低于”)相邻生态系统,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 。
18. Ⅰ. 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它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请根据生态系统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2)由于污染,一只生活在湿地中的杂食动物(18Kg)死亡。假如这只动物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动物,1/6来自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按能量流动最大效率计算,该只动物生长过程中最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Kg植物。
(3)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Ⅱ. 园林建筑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5)园林建筑中生物既有本地常见的品种,又可引入外来的奇珍异宝,但引种时在考虑生物自身的特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当地生物及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当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降低。
(6)景观建筑修建时,小桥桥基、假山往往打洞,这为东方田鼠提供了绝好的栖息环境,它们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7%。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7)目前园林主要由自然改造和人工修建,自然改造的园林往往人类的调节作用很少,就可以保持稳定,原因是______,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19.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林海使北方沙漠的风沙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树木还可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林冠表面叶片还可以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缓解雾霾对空气的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林场建成后可以抵御风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缓解雾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应选择根系较发达、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较____________(填“大”或“小”)的植被。
(2)美丽的林海也吸引了许多动物前来安家,若要调查某种兔的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塞罕坝林场由荒原重现林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填“抵抗力稳定性”或“恢复力稳定性”)。
(4)据你了解,治理雾霾除了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改变周边生态环境外,还有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20. 回答下列与生态工程有关的问题: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2)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秸秆直接燃烧污染环境,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连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_________________,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以往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常用焚烧方式,然而这种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久而久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19年,全国多地强制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再结合选项准确分析。
【解答】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最终得到的是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是精确值,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帮助人们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识记年龄组成的类型,识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识记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解答】
A.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B错误;
C.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属于数学模型,C错误;
D.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为防治蝗灾,应严防蝗虫数量达到K/2,故蝗蝻时期防治最佳,A正确;
BC、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故干旱条件下采取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措施,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BC正确;
D、食物充足是导致蝗虫种群增长的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图2中、图3中的t1点为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图2中和图3中的t2点为K值。
【解答】
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解答】A.调查麦田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该农田中的小麦是同种生物,垂直结构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B错误;
C.研究该麦田的范围和边界、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正确;
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不是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应在大概深度为5厘米的土壤取样,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类型,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类型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解答】
A、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A正确;
B、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B正确;
C、经长期自然选择后,荒漠生物群落的耐旱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进而形成耐旱的特性,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D错误。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个体数,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A正确;
B.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故AB错误;
C.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增多,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C正确;
D.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生态系统在一定限度内有自动调节能力,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9.【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A错误;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B正确;
C.狼属于顶级消费者,如果从营养级来说兔子处于第二营养级中的能量要大于第四营养级狼体内的能量,而此选项中,从个体来说,狼体内的能量要大于兔体内的能量,C错误;
D. 狐狸捕食兔子,则兔子体内能量只有一部分流向狐狸,因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据分析可知,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类型、信息传递的功能等,属于识记理解水平。
【解答】
①有些植物的花朵颜色鲜艳,吸引蜜蜂采蜜,属于物理信息,①错误;
②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② 错误;
③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③错误;
④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④正确;
⑤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振动、声音、光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⑤正确。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解答】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正确;
B.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有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都比较弱,比如北极苔原,B错误;
C.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C正确;
D.其他因素相同时,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正确。故选B。
13.【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解答】A.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A错误;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正确;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
B.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很大影响,B错误;
C.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C错误;
D.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种类和作用、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解答】
A.牡蛎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A错误;
B.由于牡蛎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故适当食用牡蛎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错误;
C.牡蛎礁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错误;
D.牡蛎礁能为小型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避难场所,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16.【答案】D
【解析】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要求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及构成有序的结构,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考虑树种的多样性是对自生原理的应用,D错误。
故选D。
17.【答案】(1)生态位;协同进化;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
(2)水平;镶嵌性
(3)高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以及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1)生态交错区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调查生态交错区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不是样方法的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
(2)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区植物的优势种出现乔木灌木草本的交错过渡现象,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不同种群常呈镶嵌性分布。
(3)生态交错区往往出现在气候、地理条件发生变化的过渡区,推测生态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往往高于相邻生态系统,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18.【答案】Ⅰ.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 630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间接
Ⅱ. (5)生物多样性
(6)3000×(1.0157)30
(7)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析】Ⅰ.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2)根据题意,可知能量流动最大效率为20%,该只动物生长过程中最少需要Kg植物。
(3)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Ⅱ.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掌握群落结构的种类,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难度不大。
【解答】(5)园林建筑中生物既有本地常见的品种,又可引入外来的奇珍异宝,但引种时在考虑生物自身的特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当地生物及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6)景观建筑修建时,小桥桥基、假山往往打洞,这为东方田鼠提供了绝好的栖息环境,它们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7%。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3000×(1.0157)30只。
(7)目前园林主要由自然改造和人工修建,自然改造的园林往往人类的调节作用很少,就可以保持稳定,原因是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Ⅱ. (5)生物多样性
(6)3000×(1.0157)30
(7)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19.【答案】(1)间接 ;大
(2)标志重捕法;破坏昆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昆虫的种群密度
(3)恢复力稳定性
(4)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露天工地的粉尘覆盖、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开发新能源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塞罕坝林场建成后可以抵御风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缓解雾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应选择根系较发达、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较大的植被,以利于吸收水分。
(2)调查某种兔的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破坏昆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昆虫的种群密度。
(3)在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塞罕坝林场由荒原重现林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4)治理雾霾除了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改变周边生态环境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工业污染排放、露天工地的粉尘覆盖、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改变周边生态环境。
20.【答案】(1)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循环经济
(2)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人类的干扰
(3)垃圾分类处理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保护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2)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秸秆直接燃烧污染环境,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连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以往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常用焚烧方式,然而这种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久而久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19年,全国多地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