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加剧
2.(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3.(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宋史。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
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 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4.(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马克思评价的是(  )
A.巴黎公社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反洋教斗争
5.(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
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6.(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自1902年至1911年,中国自行设置的厂、矿数是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的2倍多,其中1905年至1908年为最高峰。这主要是由于(  )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政策 D.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7.(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  )
A.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 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 D.中共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
8.(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  )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9.(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据希罗多德记载:“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次一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10.(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陈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
A.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C.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11.(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什么是幸福?”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
A.宗教理想幻灭 B.推崇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至上 D.追求现世生活
12.(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  )
A.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 B.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19世纪50年代,他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倍受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青睐。他认为“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所以,人应当随生存环境来调节、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是一个生存竞争的过程,……通过竞多,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不同的民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基本的社会分类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强制;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欧洲社会将不断从军事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摘编自任丰田《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思想述评》
材料二: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为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王栻《严复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宾塞与严复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思想产生的不同背景。
14.(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实主义产生于冷战早期,但被诸如肯尼思华尔兹这样的新现实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关系,认为美国和苏联在两极格局中的政治和军事支配地位以及所谓的力量均势是保持体系稳定的有效力量。多元论产生于70年代的经济多极世界,它强调跨国进程尤其是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上升,美苏双边关系及与其相关的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下降,以及主要系统力量的相互依赖性。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请根据材料,提炼关于战后国际关系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合理充分,逻辑清晰)
15.(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公元9年,王莽颁行诏书: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公元10年,定五均六莞政策。在长安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賒貸、征收山添之税及其他杂税。所谓“六莞”,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賒貸。公元12年,王莽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废。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郡县赋敛,递相贿赂,……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
——班固《汉书·王莽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据指出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16.(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1833-1913)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两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17.(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C结合材料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农牧业,对于西域来说水资源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利灌溉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A、B选项确实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并不是对西域最重要的,因此排除这两项。
D选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A、B、C选项都是原因,但是我们要选出一个最关键的。对于西域来说,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将最关键的内容选定为水,从而确定选项。
2.【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D从材料来看,唐朝在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是有一定差异的,不仅包括儒家,还有道家,所以体现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
A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仅仅从这件事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B选项错误,材料还是强调的是政府的努力;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是关键信息。
3.【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从材料来看,宋代在官职上采用分权,这不仅在于加强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人事权力的平稳过度,
B选项错误,材料的描述与重文轻武无关;
C选项错误,这与官员素质无关;
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事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相关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4.【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从材料的叙述来看,这一运动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面貌,只完成了改朝换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选项错误,C选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
D选项与此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5.【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BD从材料中“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可以排除文化革命,由此排出B、D选项。
A再从“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可以得出这是一场政治改革,
C选项没有具体指出哪一个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本题已经明确了思想上的内容,因此材料中的叙述已经明确给出;第二点就是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材料也明确地指出,由此就能够锁定正确选项。
6.【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C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05年至1908。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末实行了新政,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
A选项并不是主要原因;
B选项错误,此时列强并没有放松侵略;
D选项与此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由材料给出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上可以锁定为清末的新政。而其他选项的描述都与这个时间有偏差,故排除。
7.【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D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旧没有认清楚当时的任务,对于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十分危急的蚀刻;
B选项错误,材料与此相悖;
C选项错误,共产国际依旧支持城市革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是关键信息。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B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
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
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是关键信息。
9.【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B从材料的描述来看,体现出的是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的一个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变是发生在克里斯提尼改革,
A选项时间过早,他的改革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C选项时间过晚,他的改革在克里斯提尼之后;
D选项不是政治家,没有能力实现这一改变。
故答案为B。
【点评】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0.【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B从材料来看,虽然英国政府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当时的形势已经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受到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
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强加因果,黑死病在此处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普遍化”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陈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是关键信息。
11.【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D从材料来看,“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体现出人们不再只追求宗教上的心灵的满足,更强调现实的体验,
A选项错误,不能由此说明宗教理想破灭;
B选项与此无关;
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现实的重视,不能说明理性主义至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是关键信息。
12.【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从国营农场的数量变化以及增长率可以看出苏联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粮食的补给,
B选项错误,与当时苏联的实际不符;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重点突出到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D选项错误,苏联当时已经取消了小农个体经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是关键信息。
13.【答案】(1)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发展遵循竞争法则,优胜劣汰;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归宿。
(2)斯宾塞: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工人运动开展,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严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进步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倡导救亡图存。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1)斯宾塞和严复两个人都对进化论进行了社会科学上的应用。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发展观,并强调了发展中的竞争问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次就是两者都强调自由是发展中的关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塞的思想提出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而严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历史背景都有差距。我们可以从此入手,来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
故答案为:
(1)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发展遵循竞争法则,优胜劣汰;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归宿。
(2)斯宾塞: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工人运动开展,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严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进步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倡导救亡图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等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两人生存的年代,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即可。
14.【答案】示例一:
二战后,美苏主导形成两极格局,也构成维持世界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冷战为主要手段,形成两极格局。在欧洲,双方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全面对峙的阵营和体系(可展开)。在亚洲地区表现为局部热战。
苏联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参与建构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与东欧国家联系密切。美国积极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导致某些国家分裂。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核武器的威力也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总之,二战后美苏既全面对抗又避免战争爆发,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局面。
示例二: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两极格局,美苏对抗减少加强相互依存性。
随着西欧、日本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冲击两极格局。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并调整在亚洲的战略,对外以缓和为主。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和平的力量。
总之,战后美苏之间互动、斗争,形成动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随着多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加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的论题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在两极格局和多极化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进行阐述。具体来说要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史实来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
二战后,美苏主导形成两极格局,也构成维持世界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冷战为主要手段,形成两极格局。在欧洲,双方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全面对峙的阵营和体系(可展开)。在亚洲地区表现为局部热战。
苏联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参与建构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与东欧国家联系密切。美国积极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导致某些国家分裂。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核武器的威力也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总之,二战后美苏既全面对抗又避免战争爆发,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局面。
示例二: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两极格局,美苏对抗减少加强相互依存性。
随着西欧、日本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冲击两极格局。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并调整在亚洲的战略,对外以缓和为主。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和平的力量。
总之,战后美苏之间互动、斗争,形成动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随着多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加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点评】冷战的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分裂,并引发了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15.【答案】(1)王莽纂汉,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2)醉心“礼乐”,未能着力推行改制;改革不切实际,亦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1)从“王葬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可以看出当时王莽篡汉,政权初建,社会危机十分严重。从这一改革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从“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可以看出,王莽的改革主要在于“礼乐”而不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样不切实际的改革当然是要失败的。此外,“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体现出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结合背景来看,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故答案为:
(1)王莽纂汉,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2)醉心“礼乐”,未能着力推行改制;改革不切实际,亦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
【点评】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
1、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对后世均田制的创设有积极影响. 王田制是后世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于485年推行,实行到8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2、王莽的币制改革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他连续不断地改进货币系列,最后形成完备、齐全的货币递级。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使用。
16.【答案】(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法国构筑了难以克服的棱堡型军事工事;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德国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以及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主要世界背景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而对于德国来说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由此他结合德军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从“‘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可以得出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从“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得出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
故答案为:(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法国构筑了难以克服的棱堡型军事工事;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德国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一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是关键信息。
17.【答案】(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因素: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给出的他生活的时间与年代(1562——1633)可知,当时处于明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而利玛窦等人来华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由此也引发出思想领域的经世致用思潮。
(2)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因素。我们主要围绕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谈。结合材料中具体的叙述来概括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562——1633),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是关键信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C结合材料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农牧业,对于西域来说水资源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利灌溉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A、B选项确实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并不是对西域最重要的,因此排除这两项。
D选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A、B、C选项都是原因,但是我们要选出一个最关键的。对于西域来说,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将最关键的内容选定为水,从而确定选项。
2.(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D从材料来看,唐朝在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是有一定差异的,不仅包括儒家,还有道家,所以体现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
A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仅仅从这件事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B选项错误,材料还是强调的是政府的努力;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是关键信息。
3.(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宋史。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
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 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从材料来看,宋代在官职上采用分权,这不仅在于加强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人事权力的平稳过度,
B选项错误,材料的描述与重文轻武无关;
C选项错误,这与官员素质无关;
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事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根据相关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4.(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马克思评价的是(  )
A.巴黎公社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反洋教斗争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从材料的叙述来看,这一运动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面貌,只完成了改朝换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选项错误,C选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
D选项与此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5.(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
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BD从材料中“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可以排除文化革命,由此排出B、D选项。
A再从“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可以得出这是一场政治改革,
C选项没有具体指出哪一个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本题已经明确了思想上的内容,因此材料中的叙述已经明确给出;第二点就是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材料也明确地指出,由此就能够锁定正确选项。
6.(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自1902年至1911年,中国自行设置的厂、矿数是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的2倍多,其中1905年至1908年为最高峰。这主要是由于(  )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政策 D.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C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05年至1908。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末实行了新政,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
A选项并不是主要原因;
B选项错误,此时列强并没有放松侵略;
D选项与此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由材料给出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上可以锁定为清末的新政。而其他选项的描述都与这个时间有偏差,故排除。
7.(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  )
A.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 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 D.中共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D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旧没有认清楚当时的任务,对于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十分危急的蚀刻;
B选项错误,材料与此相悖;
C选项错误,共产国际依旧支持城市革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是关键信息。
8.(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  )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B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
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
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的内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是关键信息。
9.(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据希罗多德记载:“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次一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B从材料的描述来看,体现出的是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的一个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变是发生在克里斯提尼改革,
A选项时间过早,他的改革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C选项时间过晚,他的改革在克里斯提尼之后;
D选项不是政治家,没有能力实现这一改变。
故答案为B。
【点评】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0.(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陈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
A.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C.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B从材料来看,虽然英国政府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当时的形势已经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受到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
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强加因果,黑死病在此处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普遍化”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陈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是关键信息。
11.(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什么是幸福?”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
A.宗教理想幻灭 B.推崇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至上 D.追求现世生活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D从材料来看,“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体现出人们不再只追求宗教上的心灵的满足,更强调现实的体验,
A选项错误,不能由此说明宗教理想破灭;
B选项与此无关;
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现实的重视,不能说明理性主义至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是关键信息。
12.(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  )
A.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 B.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
【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从国营农场的数量变化以及增长率可以看出苏联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粮食的补给,
B选项错误,与当时苏联的实际不符;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重点突出到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D选项错误,苏联当时已经取消了小农个体经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是关键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19世纪50年代,他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倍受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青睐。他认为“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所以,人应当随生存环境来调节、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是一个生存竞争的过程,……通过竞多,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不同的民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基本的社会分类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强制;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欧洲社会将不断从军事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摘编自任丰田《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思想述评》
材料二: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为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王栻《严复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宾塞与严复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思想产生的不同背景。
【答案】(1)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发展遵循竞争法则,优胜劣汰;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归宿。
(2)斯宾塞: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工人运动开展,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严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进步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倡导救亡图存。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1)斯宾塞和严复两个人都对进化论进行了社会科学上的应用。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发展观,并强调了发展中的竞争问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次就是两者都强调自由是发展中的关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塞的思想提出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而严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历史背景都有差距。我们可以从此入手,来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
故答案为:
(1)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发展遵循竞争法则,优胜劣汰;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归宿。
(2)斯宾塞: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工人运动开展,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严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进步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倡导救亡图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等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两人生存的年代,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即可。
14.(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实主义产生于冷战早期,但被诸如肯尼思华尔兹这样的新现实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关系,认为美国和苏联在两极格局中的政治和军事支配地位以及所谓的力量均势是保持体系稳定的有效力量。多元论产生于70年代的经济多极世界,它强调跨国进程尤其是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上升,美苏双边关系及与其相关的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下降,以及主要系统力量的相互依赖性。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请根据材料,提炼关于战后国际关系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合理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二战后,美苏主导形成两极格局,也构成维持世界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冷战为主要手段,形成两极格局。在欧洲,双方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全面对峙的阵营和体系(可展开)。在亚洲地区表现为局部热战。
苏联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参与建构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与东欧国家联系密切。美国积极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导致某些国家分裂。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核武器的威力也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总之,二战后美苏既全面对抗又避免战争爆发,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局面。
示例二: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两极格局,美苏对抗减少加强相互依存性。
随着西欧、日本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冲击两极格局。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并调整在亚洲的战略,对外以缓和为主。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和平的力量。
总之,战后美苏之间互动、斗争,形成动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随着多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加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的论题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在两极格局和多极化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进行阐述。具体来说要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史实来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
二战后,美苏主导形成两极格局,也构成维持世界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冷战为主要手段,形成两极格局。在欧洲,双方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全面对峙的阵营和体系(可展开)。在亚洲地区表现为局部热战。
苏联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参与建构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与东欧国家联系密切。美国积极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导致某些国家分裂。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核武器的威力也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总之,二战后美苏既全面对抗又避免战争爆发,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局面。
示例二: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两极格局,美苏对抗减少加强相互依存性。
随着西欧、日本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冲击两极格局。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并调整在亚洲的战略,对外以缓和为主。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和平的力量。
总之,战后美苏之间互动、斗争,形成动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随着多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加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点评】冷战的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分裂,并引发了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15.(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公元9年,王莽颁行诏书: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公元10年,定五均六莞政策。在长安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賒貸、征收山添之税及其他杂税。所谓“六莞”,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賒貸。公元12年,王莽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废。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郡县赋敛,递相贿赂,……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
——班固《汉书·王莽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据指出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1)王莽纂汉,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2)醉心“礼乐”,未能着力推行改制;改革不切实际,亦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1)从“王葬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可以看出当时王莽篡汉,政权初建,社会危机十分严重。从这一改革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从“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可以看出,王莽的改革主要在于“礼乐”而不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样不切实际的改革当然是要失败的。此外,“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体现出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结合背景来看,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故答案为:
(1)王莽纂汉,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2)醉心“礼乐”,未能着力推行改制;改革不切实际,亦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
【点评】王莽改制的积极意义:
1、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对后世均田制的创设有积极影响. 王田制是后世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于485年推行,实行到8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2、王莽的币制改革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他连续不断地改进货币系列,最后形成完备、齐全的货币递级。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使用。
16.(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1833-1913)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两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答案】(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法国构筑了难以克服的棱堡型军事工事;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德国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以及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主要世界背景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而对于德国来说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由此他结合德军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从“‘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可以得出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从“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得出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
故答案为:(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法国构筑了难以克服的棱堡型军事工事;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德国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一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是关键信息。
17.(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
【答案】(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因素: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给出的他生活的时间与年代(1562——1633)可知,当时处于明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而利玛窦等人来华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由此也引发出思想领域的经世致用思潮。
(2)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因素。我们主要围绕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谈。结合材料中具体的叙述来概括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562——1633),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是关键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是关键信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