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5 C A D C C 6--10 B B A B D 11--15 C D D D B 16 D
材料分析题
17.(1)社会群体:未成年人(或儿童)、奴隶、妇女、外邦人。
(2)实质问题: 雅典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制,少数人的民主)
18(1)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封建枷锁。
途径: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武装斗争。(6分)
(2)为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6分)
19.(1)原因: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航海技术进步;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任答4点满分)
(2)推动明朝货币白银化;促进农副产品步商品化,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推动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任答3点满分)
20、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经济因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以及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技术因素:航海造船、地图绘制、火药武器等技术的进步。人物因素: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的勇敢探索。文化因素:传播基督教的热情与使命感,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政治因素: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中央集权,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激烈。
结论: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促进了世界逐渐走向联合。
(说明:材料认为,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是有经济或技术原因推动的,也有人认为伟大人物的作用。但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是有多种历史原因共同作用的。可以就1450--175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事件论述)郧阳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各区域文明小国寡民的状态 B.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C.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D.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2.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3.2023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雅典大学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说: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据此可知( )
A.中希文明在两千多年前交流频繁 B.中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C.中希文明发展历程始终未中断过 D.中希文明历史悠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4.“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经过几百年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据材料可知
A.古罗马人的修路技术世界领先 B.罗马道路系统决定其统治能力
C.古罗马修路主要基于军事目的 D.罗马法的实施保障了道路修筑
5.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6.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7.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8.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9.作为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之中的高度文明,它在没有金属工具和蓄力车辆的情况下建造了宏伟壮丽的金字塔式建筑和规模庞大的城市,而它所培育的玉米、土豆、甘薯等农作物为缓解全球饥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知,该文明是( )
A.班图文明 B.玛雅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印加文明
10.下面为欧洲某航海家探险过程大事记(部分)。据此可知,这位航海家是( )
第一年:8月10日,他率领船队从塞维利亚港出发;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 第二年:3月31日,船队驶入圣胡利安港准备过冬;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利安港,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 10月21日,船队找到了通往“南海”的峡道;11月28日,船队在“南海”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1.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使西班牙主宰了亚洲经济贸易 B.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C.使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2.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3.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14.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15.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
A.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16.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体现了( )
A.创作意图是为了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B.古典美术的绘画风格
C.上帝绝对的精神权威 D.人文主义核心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古希腊,根据传统,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写出这四种社会群体(4分)。
(2)雅典居民比例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8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6分)
1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14分)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20.社会变革的推动(12分)
材料:皮特● N.斯特恩斯在《缩小的世界:1450--1750》一文中说:出于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历史学家必然要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究。对因果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现象,更为普遍的是技术或经济决定论观点。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是技术的变革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变革运动。另一些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则断定经济方式即经济结构和所有制一至少提供了创新的基本框架。而在另一个极端,则有一些历史学家习惯于把某些“伟大的人物”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对《缩小的世界:1450 --1750》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究。 (说明:可以就1450~1750年的世界史中的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多角度探究;也可以对因果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