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历 史
2023.3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 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观察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的西汉初期地图,对其中蕴含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的制图理论与操作日臻成熟
B.国—县—里三级制为汉初地方行政规制
C.“山川形便”不再是行政区划主导原则
D.“犬牙相人”有利于增强中央控制力度
2.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A.波斯帝国B.罗马帝国C.印加帝国D.蒙古汗国
3.从“苏松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显示出明清时期
①粮食生产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功能的提升优化
③中国经济重心呈现内迁化现象
④战乱频仍造成地区经济的波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 ”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 ”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
5.2020 年11月在北京朝阳东坝地区的一次项目建设前的例行勘探中,意外发现古墓。发掘中突现的乾隆谕祭驮龙碑残碑中,有落款为乾隆四十一年“科尔沁和硕毅亲王固伦额附色布腾巴尔珠尔碑文”,与清代王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记载吻合,推断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一次“意外”,收获良多,其中包括.
①可从满蒙联姻入手,研究清朝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②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协调发展
③明确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是学习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④得知实物史料是论证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西佩·斯图尔曼在《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中分析希罗多德、司马迁与塔西佗的历史视域。在以下的四幅图中,接近塔西佗历史视域的是
7.2023 年2月7日,网友写到“224年前的今天,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强、写诗最多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有人回应“美国 的也在这年去世。他们竟是同时期的人,这真不可思议。”推测提到的这个美国人可能是
A.大卫·休谟B.爱德华·琴纳C.乔治·华盛顿D.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8.玻利瓦尔(1783年一1830 年)被称为一生解放五国、做四国总统的“南美解放者”。他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A.连绵不断纵贯南北的山脉为游击战提供条件
B.法国大革命风潮下的民族主义思想方兴未艾
C.宗主国葡萄牙的经济状况长期呈现出负增长
D.门罗主义设置了美洲与欧洲宗主国联系障碍
9.《时局图》问世于1898年。到1904年的数年间,漫画及其画题进行过多次修改,有的版本图中左上方有一首题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在下面四个选项中,最贴近做这幅漫画题诗的是
A.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B.尧天到此日方中,万国强由法变通。
惊喜天颜微一笑, 百年前亦与华同。
C.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D.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
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10.告示牌是用来引起人们关注,以警示人们某种特定信息,从而达到告知目的的牌子。这是1914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竖立的一个告示牌。对此告示牌的解释准确的是
A.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B.皇家禁地彰显着皇权至尊威严
C.袁世凯于太和殿举办登极庆典
D.为保护当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11.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写道:“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通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俄罗斯之精神,将表现于东西二文明之间,为二者之媒介而活动”。对上述李大钊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有
①俄罗斯是文化交流桥梁
②法国革命颇具传播效应
③革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
④两国革命根本属性相同
A.①B.③C.①②D.③④
12.根据右侧资料信息判断,此时处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期
C.抗战之相持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中
13.1931 年9月18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全球震惊。引发英国此举的原因是
A.一战后殖民帝国崩溃
B.凡尔赛体系运行失败
C.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
D.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
14.以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学界加大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依据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下列研究主题排序正确的是
①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②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③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
④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15.人们在观察世界银行提供的近三十年国际资本流动、贸易状况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时,得出的结论较为合理的有
①普遍建立的市场机制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②金融危机与疫情冲击了全球化发展进程
③国际资本的流动状况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④推动开放普惠包容共赢,以合作应对挑战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大题,共55分。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6. (18分)中国粮食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渤海国(698年—926年)“卢城之稻”的种植则无疑是东北亚稻作农业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辽金两朝“龙兴”于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进行各具特色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卢城之稻”也在此时西传到达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内地”;东北南部的稻种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两条稻种传播路线在此交汇。咸丰四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称此地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五常地区在辽金时期成为稻作农业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6分)
美国不仅拥有地城辽阔、土地富饶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大陆殖民开发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农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土地问题有着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到1979 年美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大米为99.5%,小麦为96%,稞麦为81%,玉米为62% ,在美国占比高达90%的小型家庭农场中,农业产出已由“自给半自给”转变成“商品性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基于农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电子商务业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王阳2011年所著的《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中写道:“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被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说出这一巨大转变的战略意义。(12 分)
17. (8分)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如果受外界促进因素的影响的程度,是决定某一地区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随便看一眼地图即可明白,非洲所处的位置还算不错。非洲距欧亚大陆很近,近到足以从如农业和冶金术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非洲距欧亚大陆很遥远,远到无法接受数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一直相互交流、使彼此得益的长长的文明。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2005年版:然而,历史上人们却错误地认为非洲与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余地区相隔绝。这种感觉中的与世隔绝,使这块大陆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历史学家们强调这块大陆的与世隔绝的同时,他们还强调非洲在这一时期中从外部世界借鉴了许多东西;不过,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有意义的接触和交往发生时,交流才得以存在。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全球通史》出版至今已进行了七次修订。对照两个版本的观点,选用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修改内容加以说明。(8 分)
18. (19分)教育
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
——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8 分)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6分)
①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④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5 分)
19. (10分)风云变幻
在上图标注的时段中任选其二,结合所学,以“世界·中国”为主题,阐述时代的变迁。(10 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C A B C B C A B B C D D
第二部分
16.(18分)
(1)先秦时期,稻作种植技术传播到东北;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之稻”在辽金时期西传,与辽东地区北传稻种于五常交汇;河流、平原、黑土地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及册封大祚荣,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制度及治理经验,农耕民族迁入东北地区等,促进了这一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6分)
(2)通过种族屠杀等掠夺性的方式获取广阔的中西部土地,以《宅地法》等法律手段确立的土地所有制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美国农业由私人资本主导,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及核心单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髙能源消耗的大功率农机占比高;互联网和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农业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6分)
推动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形成高度专业化、超大规模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时代风貌,锻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6分)
17.(8分)
阅卷标准:观点明确,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8.(19分)
(1)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3分)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5分)
(2)教育即科学;教育类型多样性;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3分)
“评价”:关注民族危机、西学传播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3分)
(3)排序:②①④③(1分)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①“新民主主义”②“苏维埃文化教育”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分)
19.(10分)
阅卷要求: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10分)
2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