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单元检测题(答案)2022—2023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测试卷
一、单选题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25℃ 101kPa时,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O2和O3的混合物共64g,所含氧原子数目一定为4NA
C.1mol/LNa2CO3溶液中含2NA个Na+
D.2.3gNa与O2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Na2O、Fe2O3、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O2都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蔗糖、硝酸钾和氨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Na2CO3可治疗胃酸过多
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A.5 B.4 C.2 D.3
3.把一定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Fe2+和Fe3+浓度之比为1∶2。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1∶3 C.2∶3 D.3∶2
4.已知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6% B.22% C.32% D.64%
5.NA是阿伏加德罗数的值。下列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CH3Cl气体含共价键数目为2NA
B.28g纯铁粉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生成NO、NO2和N2O4混合物时转移电子数为NA
C.1mol蔗糖(C12H22O11)完全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中所含官能团数目为12NA
D.1L0.1mol/LNa2S和NaHS的混合溶液中含硫原子总数小于0.1NA
6.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且为电解质的是( )
A.Cu丝 B.蔗糖溶液 C.NaCl晶体 D.熔融的MgCl2
7.下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B.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C.SO2、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验雾霾是否为胶体
8.标准状况下,11g气体A分子数和5.6LH2分子数相同,则A的摩尔质量为( )
A.11 B.44 C.11g/mol D.44g/mol
9.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CH4和CO2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密度比为4∶11 B.分子数之比为4∶11
C.体积比为11∶4 D.物质的量之比为11∶4
10.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5 mol M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B.7.8 g Na2O2与足量水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64 g CaC2固体中所含的阴、阳离子总数为3NA
D.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与1 mol I2反应制备HI时,生成H-I键的数目为2NA
11.一定温度和压强下,2体积AB2气体和1体积B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态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AB3 B.AB2 C.A3B D.A2B3
12.1mol精确包含6.02214076×1023个基本单元,该常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下列关于N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2molK2SO4溶于水中,所含K+个数为2NA
B.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氢原子个数为2NA
C.33.6L氢气中含有3NA个氢原子
D.36gH2O中所含的质子数为20NA
13.下列物质不属于电解质,但其水溶液能导电的是
A.CO2 B.Cu(OH)2 C.NaHSO4 D.HClO
14.依据所给条件推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条件 结论
A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水中存在: 2H2OH3O++OH-, 因此,水是电解质
B 凡是能给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即H+) 的分子离子称为碱 既是酸又是碱
C 联氨(N2H4)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 联氨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的化学式为: N2H5(HSO4)2
D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 NaHSO4不是酸
A.A B.B C.C D.D
1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8 g Na2O2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约为4×6.02×1023
B.2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的Cl-数为4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二、填空题
16.Ⅰ.现有下列物质:①NaCl晶体 ②BaSO4 ③熔融K2SO4 ④Na2CO3溶液 ⑤液态氯化氢 ⑥醋酸溶液⑦石灰水 ⑧石墨 ⑨NH3·H2O ⑩酒精  CO2  NaOH溶液。请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处: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
Ⅱ.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3)Ca(OH)2:________;
(4)NaHCO3:________;
(5)KAl(SO4)2:______;
(6)NH3·H2O:______。
17.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I、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II、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
III、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他的操作中涉及到的制备胶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将所制得的Fe(OH)3胶体分成两份,并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中一份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另一份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a. 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8.将24.5gKClO3固体与8.7gMnO2固体混合加热片刻,得到标况下VL气体,冷却后固体质量为25.52g;再将剩余固体溶于水并加入足量亚硝酸钠和硝酸银溶液,再加足量的稀硝酸,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克固体。求:
(1)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V为___。
(2)最后所得固体质量m为___g。
19.(1)相同质量的SO2与SO3分子数之比为___,质子数之比为___。
(2)CO和CO2的混合气体36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___g;混合气体中CO2在标况下的体积是___L,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g/L,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___g/mol。
(3)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合物X受热分解:2X=A+2B+4C(A、B、C均为气体),测得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2.22,则相同条件下,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
(4)由CO2、H2、CO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气体的体积比为___。
四、实验题
20.某同学设计了测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探究实验,利用氯酸钾分解制。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适量的氯酸钾粉末和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均匀,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准确称量试管和药品的总质量为15.95g;
③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不再有气体产生为止;
④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85.0mL,换算成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278.8mL;
⑤准确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15.55g。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步骤④时,若仰视读数,则读取氧气的体积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实验过程中产生氧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mol;实验测得氧气的气体摩尔体积是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1.某校学生在学习完胶体的知识后,利用化学兴趣社团活动时间,在实验室中用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具体操作是:取一支烧杯,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分多次缓慢加入,继续加热至刚好变成红褐色,停止加热。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
(2)甲同学在做实验时,由于使用了自来水,结果试管中形成了悬浊液,他制得的是_______。
(3)乙同学想Fe(OH)3胶体中可能含有FeCl3溶液,为了提纯Fe(OH)3胶体,他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4)丙同学将制好的Fe(OH)3胶体装入U型玻璃管中,插入电极,连通直流电,进行电泳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阴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原因是Fe(OH)3胶体粒子带 _______(选填“正电荷”或“负电荷”)。
(5)丁同学取适量的Fe(OH)3胶体注入试管,然后用胶头滴管逐滴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
1.B
【详解】A.25℃,101kPa时,气体摩尔体积Vm大于22.4L/mol,则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小于×2×NAmol-1=2NA,故A错误;
B.氧气和臭氧的最简式都为O,则64gO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1×NAmol-1=4NA,故B正确;
C.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1mol/L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和含有的钠离子数目,故C错误;
D.钠与氧气完全反应,无论生成氧化钠、过氧化钠,还是生成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混合物,钠均失去电子生成钠离子,则2.3g钠与氧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NAmol-1=0.1NA,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①Na2O、Fe2O3能够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Al2O3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氧化物,故错误;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故正确;
③氨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错误;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故正确;
⑤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碳酸钠溶液碱性较强,不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错误;
⑥盐酸含有氯化氢和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都只含一种物质,均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3个,故选:D。
3.B
【详解】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发生Fe+2Fe3+=3Fe2+,溶液中的Fe2+和Fe3+浓度之比为1∶2,若生成的Fe2+个数为3,则未反应的Fe3+个数为6,根据方程式,反应的Fe3+个数为2,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即1:3,答案为B。
4.B
【详解】该混合物中含有Na、S、O三种元素,根据三种盐的组成可知Na、S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由n=可知Na、S两种元素的物质的量的比为2:1,则二者的质量比为,已知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混合物中Na、S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46%+32%=78%,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78%=22%,故B正确;
答案选B。
5.A
【详解】A.标准状况下,CH3Cl为气体,11.2L该气体为0.5mol,含共价键数目为2NA,A说法正确;
B.28g纯铁粉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生成NO、NO2和N2O4混合物时,Fe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转移电子数为1.5NA,B说法错误;
C.1mol蔗糖(C12H22O11)完全水解生成1mol葡萄糖和1mol果糖,则葡萄糖所含官能团数目为6NA,C说法错误;
D.1L0.1mol/LNa2S和NaHS的混合溶液中,根据硫原子守恒,含硫原子总数等于0.1NA,D说法错误;
答案为A。
6.D
【详解】A. Cu丝能够导电,但是金属单质,不属于电解质,A不符合题意;
B.蔗糖在溶液中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B不符合题意;
C.NaCl晶体是电解质,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C不符合题意;
D.熔融的MgCl2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该物质是盐,属于电解质,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7.C
【详解】A、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可使蛋白质变性,A正确;
B、含有苯环的烃是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B正确;
C、NO、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D、只有胶体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所以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验雾霾是否为胶体,D正确;
故选C。
8.D
【详解】分子数相等时,则物质的量相等,11g/M=5.6L/22.4mol/L,M=11g×22.4L/5.6L=44g/mol,答案为D。
【点睛】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9.B
【详解】设质量都为1g,则n(CH4)=mol,n(CO2)=mol;
A.由ρ=可知,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为4:11,故A正确;
B.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mol:mol=11:4,故B错误;
C.由V=nVm可知,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1:4,故C正确;
D.物质的量之比为mol:mol=11:4,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0.A
【详解】A. 无论Mg转化成MgO还是转化成Mg3N2,Mg的化合价都是由0价→+2价,即0.5molM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时,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故A正确;
B.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2molNa2O2与H2O反应转移2mol电子,即7.8g过氧化钠与H2O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1mol,故B错误;
C. CaC2的电子式为,64gCaC2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总物质的量为=2mol,故C错误;
D. H2和I2反应为可逆反应,根据题意,无法计算出生成H-I键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
答案:A。
11.A
【详解】等温等压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AB2+ B2=2C,根据原子守恒可知,C的化学式为AB3,A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12.D
【详解】A.2molK2SO4中含4mol K+,溶于水中,所含K+个数为4NA,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确定其物质的量,故B错误;
C.气体状况不确定,无法根据体积确定确定物质的量,故C错误;
D.1个水分子中含10个质子,则36gH2O物质的量为2mol,含质子物质的量为20mol,质子数目为20NA,故D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A.CO2是非电解质,但其水溶液中碳酸能发生电离,所以能导电,A符合题意;
B.Cu(OH)2为弱碱,属于电解质,B不合题意;
C.NaHSO4为酸式盐,属于电解质,C不合题意;
D.HClO为弱酸,属于电解质,D不合题意;
故选A。
14.C
【详解】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故水为电解质,A正确;
B.可以电离出H+:H+ +SO,又可以和H+反应: +H+=H2O+SO2↑,故既是酸,又是碱,B正确;
C.联氨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联氨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 ,第二步电离方程式为: ,因此联氨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为:, C错误;
D.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NaHSO4再溶液中的阳离子为Na+、H+,故不是酸,D正确;
答案选C。
15.D
【详解】A.Na2O2中含有2个Na+离子、1个,共3个离子,78 g Na2O2的物质的量是1 mol,则其中含有3个离子,所含阴、阳离子总数约为3×6.02×1023,A错误;
B.只有溶液浓度,缺少溶液体积,不能计算微粒数目,B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水呈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C错误;
D.O2和O3都是由O原子构成的,O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16,O的摩尔质量是16 g/mol,所以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O)=,则含有的O原子数目是2NA,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6. ③④⑥⑦⑧ ①②③⑤ Ca(OH)2=Ca2++2OH NaHCO3=Na++HCO KAl(SO4)2=K++Al3++2 NH3·H2O NH+OH-
【详解】Ⅰ.①NaCl晶体属于强电解质,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不能导电;
②BaSO4属于强电解质,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不能导电;
③熔融K2SO4属于强电解质,熔融状态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能导电;
④Na2CO3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碳酸钠在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能导电;
⑤液态氯化氢属于强电解质,液态氯化氢中只存在分子,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不能导电;
⑥醋酸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醋酸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能导电;
⑦石灰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氢氧化钙在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能导电;
⑧石墨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石墨能够导电;
⑨NH3·H2O是弱电解质,NH3·H2O中只存在分子,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不能导电;
⑩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CO2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NaOH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氢氧化钠在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能导电;
(1)由分析可知,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③④⑥⑦⑧ ,故答案为:③④⑥⑦⑧ ;
(2)由分析可知,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⑤,故答案为:①②③⑤;
Ⅱ.(3)Ca(OH)2是强碱,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Ca(OH)2=Ca2++2OH ,故答案为:Ca(OH)2=Ca2++2OH ;
(4)NaHCO3是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故答案为:NaHCO3=Na++HCO;
(5)KAl(SO4)2是溶于水的复盐,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KAl(SO4)2=K++Al3++2,故答案为:KAl(SO4)2=K++Al3++2;
(6)NH3·H2O是弱碱,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H3·H2O NH+OH-,故答案为:NH3·H2O NH+OH-。
17. III Fe3++3H2OFe(OH)3(胶体)+3H+ 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 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Fe(OH)3+3H+=Fe3++3H2O
【分析】I、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II、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得到氢氧化铁胶体,长时间加热后,胶体聚沉,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III、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符合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要求,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详解】(1)有分析可知,操作正确的同学是III,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2)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3) ①将其中一份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
②向另一份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
a.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b. 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OH)3+3H+=Fe3++3H2O。
18. 5.376L 37.4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向冷却后固体加入足量亚硝酸钠和硝酸银溶液,未反应的氯酸钾与亚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氯化钾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则再加足量的稀硝酸,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银的混合物。
【详解】(1)由方程式可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则标准状况下生成氧气的体积为×22.4L/mol=5.376L,故答案为:5.376L;
(2)由分析可知,最后所得固体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银的混合物,24.5g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2mol,由氯原子个数守恒可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银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最后所得固体质量为0.2mol×143.5L/mol+8.7g=37.4g,故答案为:37.4。
19. 5:4 1:1 14 11.2 1.6(或1.61) 36 85.54 13:8
【分析】(1)根据N=nNA、n=m/M计算;
(2)燃烧发生反应:2CO+O22CO2,2体积CO反应得到2体积CO2,故燃烧前CO和CO2的总体积等于燃烧后CO2的体积,令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二者质量、体积列方程计算各自物质的量,
根据m=nM计算CO的质量;
根据V=nVm计算原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
根据ρ=m/V计算混合气体的密度;
根据M=m/n计算;
(3)根据相对氢气的密度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由方程式可知X与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根据质量守恒可知X的质量等于反应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再根据M=m/n计算X的摩尔质量;
(4)根据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即为28,而CO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为28,则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必须为28。
【详解】(1)相同质量的SO2气体和SO3气体,其分子数之比为NAm/64:NAm/80=5:4;质子数之比为5×32:4×40=1:1;
(2)燃烧发生反应:2CO+O22CO2,2体积CO反应得到2体积CO2,故燃烧前CO和CO2的总体积等于燃烧后CO2的体积,令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二者质量、体积,则:28x+44y=36,x+y=22.4/22.4,解得x=0.5 y=0.5;
CO的质量=0.5mol×28g·mol-1=14g;
标况下,原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0.5mol×22.4L·mol-1=11.2L;
标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36g/22.4L=1.607g·L-1;
根据M=m/n,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36g/(0.5mol+0.5mol)=36g/mol
(3)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2.22,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g·mol-1×12.22=24.44g·mol-1,
由方程式可知X与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根据质量守恒可知X的质量等于反应后混合气体的质量,故X的摩尔质量═24.44g·mol-1×7/2= 85.54g·mol-1,
所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5.54;
(4)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N2的密度相同,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即为28,
由于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CO2和H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即可,CO的体积不受限制,
利用十字交叉法得二氧化碳和氢气的体积之比:
则CO2和H2的体积之比为26:16=13:8。
20.(1)偏小
(2) 0.0125 22.30 L/mol
【分析】进行步骤的④实验操作时,若仰视读数,导致液体体积偏小;试管和药品在实验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根据气体摩尔体Vm=计算。
(1)
进行步骤的④实验操作时,若仰视读数,导致液体体积偏小,则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2)
生成的氧气的质量m=15.95g-15.55g=0.4g,氧气物质的量n==0.0125mol,氧气的体积v=278.8mL=0.2788L.则气体摩尔体积Vm==22.30L/mol,故答案为:0.0125;22.30 L/mol。
21.(1)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用激光笔照射实验所得红褐色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Fe(OH)3沉淀
(3)渗析
(4)正电荷
(5)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解析】(1)
根据题给信息将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nm~100nm,可发送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实验所得红褐色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得到的混合液为胶体;
(2)
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会导致胶体聚沉,所以得到是Fe(OH)3沉淀;
(3)
由于分散质直径不同,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故为了提纯Fe(OH)3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渗析;
(4)
Fe(OH)3胶体的胶粒是带有电荷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阴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根据异性相吸的原则,故Fe(OH)3胶体的胶粒带有正电荷;
(5)
稀硫酸中含有离子会导致胶体聚沉,形成氢氧化铁沉淀,随后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溶液和水,故答案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反应为2Fe(OH)3+3H2SO4=Fe2(SO4)3+6H2O

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单元检测题(答案)2022—2023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