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含解析)

2018-2019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 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B. 实现祖国统一
C. 筹办创建新中国的各项事宜 D. 恢复国民经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纪元。以下对“新的纪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标志着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 标志着祖国大陆已经完成统一
3. 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 挑战美国霸权的战争
C. 以抗美之名控制朝鲜 D. 以援朝之名扩充领土
4. 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是由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 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 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D. 实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5.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说:“宪法草案的初稿,在北京五百多人的讨论中,在各省市各方面积极分子的讨论中,也就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八千多人的广泛讨论中,可以看出是比较好的,是得到大家同意和拥护的。”这段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B.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6. 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从而保障政治上的独立。为此,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大力发展轻工业 B.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推行“大跃进”运动 D. 实施“一五”计划
7.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绘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项主要成就。这项成就应是(  )
A. 武汉长江大桥 B. 川藏公路通车 C. 南京长江大桥 D. 大庆油田建成
8.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9. 下列“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  )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②“二月逆流”
③粉碎“四人帮”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0.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1978年12月18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之一。次会议召开了。我们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
A.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 开始平反冤假错案
C. 决定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1. 兰考县遭受着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1962年12月至1964年他任职兰考期间,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王进喜
12.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 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 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 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13. 如图所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其突破口是(  )
A. 建立经济特区 B.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开放沿海城市 D.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4. 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决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等十个方面,给企业以应有的权力。这说明中国政府决定(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扩大企业自主权
C. 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D. 设立经济特区
15. 1993年4月1日,我国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我国逐步实行(  )
A. 公私合营 B. 商品统购统销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 1957年,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进行移民搬迁 C. 实行赎买政策 D. 进行民主改革
17.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  )
A. 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都有自己的法律
C. 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 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18. 如图报纸中“今天”指的是(  )
A. 1997年7月1日 B. 1997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19.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它的成功研制体现了我国在哪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
A. 社会生活
B. 贸易外交
C. 文化教育
D. 国防科技
20. 1955年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在这次会议上(  )
A.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21.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访华的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国际舆论将此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变(  )
A. 英国 B. 日本 C. 印度 D. 美国
22. 如图为微信图标。它的使用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这主要归功于(  )
A. 电话的广泛使用
B. 无线电试拍成功
C.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D. 航天技术的运用
23. 为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  )
A. 《宪法》 B. “863计划” C. 《刑法》 D. 《义务教育法》
24. 以下毛泽东的四幅题词中,为科学文化工作题词的是(  )
A. 。
B.
C.
D.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开私家车自驾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B. 严格的就业制度使人们无法自主择业
C. 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在网上淘宝、购物
D. “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势力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1) 阅读材料一,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番话的?“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请分析其中的“利益”与“损害”分别有哪些?
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贏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 材料二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基本情况。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美好的心灵、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巍峨丰碑,不愧为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
(3) 抗美援朝精神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结合材料三说说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含义。
27. 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1) 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1953年4月,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二是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什么问题?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3) 材料三中的“大包干”实行之后,农村逐步形成了什么生产方式?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业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28.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发生了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昌都解放后,中央政府再次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西藏的爱国上层人士力主和谈,提前亲政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接受了进行和平谈判的意见。
(1) 1951年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是谁?达成了什么协议?
材料二:法国藏学家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在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说:“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还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穷。”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西藏以前曾实行什么落后制度?这一制度是何时通过什么方式废除的?
材料三: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运营。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地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走向发展和幸福之园。
(3) 材料三中的“天路”也就是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通车对西藏有何影响?
29.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会见香港人士时说:“我国政府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外,不向香港派出干部、不干涉香港的内部事务。”
(1) 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2) 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两个地区回归祖国时的政权交接场景?结合这两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看法。
材料三: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来,我们秉持求冋存异精神,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什么?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哪些问题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可知,这里的“工作”是指创建新中国。为了筹建新中国,筹办创建新中国的各项事宜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为筹备建立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但并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已经完成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京解放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解析】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解析】从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可以看出,1950到1952年粮食、棉花产量逐年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所以表格内容说明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重大历史意义是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5.【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由毛泽东的言论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识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识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解析】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D。
本题以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从而保障政治上的独立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
故选:A。
本题以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成就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内容与作用。
9.【答案】A
【解析】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出现在1966年,②“二月逆流”发生在1967年,③粉碎“四人帮”是在1976年,故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③。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识记。
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10.【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78年12月18日”可知,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故选:D。
本题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1978年12月18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之一为切入点,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1.【答案】B
【解析】兰考县遭受着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1962年12月至1964年他任职兰考期间,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焦裕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12.【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逐步确立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3.【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措施是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决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等十个方面,给企业以应有的权力。这说明中国政府决定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5.【答案】D
【解析】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1993年4月1日,我国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故选:D。
本题以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题干澳门回家了,可知表述的是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取得的成就。
注意准确识记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19.【答案】D
【解析】“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它体现了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有关知识。需要掌握“两弹一星”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两弹一星”内容的识记。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对“两弹一星”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20.【答案】B
【解析】1955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亚非会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亚非会议的相关史实。
21.【答案】D
【解析】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故选:D。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识记相关内容。
掌握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
22.【答案】C
【解析】微信图标的使用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这主要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微信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支持单人、多人参与。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
故选:C。
本题以微信图标为依托,考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
23.【答案】D
【解析】为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在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时间.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时间.
24.【答案】A
【解析】为科学文化工作题词的是“百花齐放”。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是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它的提出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故选:A。
本题以毛泽东的四幅题词为依托,考查双百方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成就。
25.【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化,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广阔。故不能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是严格的就业制度使人们无法自主择业。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可知,毛泽东说这番话的背景是美国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中的“利益”是指既可保障朝鲜的安全,也可保卫中国的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还可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中的“损害”是指美国占领朝鲜,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的经济建设将不可能顺利进行。
(2)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英雄事迹包括赴汤蹈火无所畏惧、以身躯堵住枪口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视纪律重于生命,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美好的心灵、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巍峨丰碑,不愧为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可知,抗美援朝精神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故答案为:
(1)背景:美国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利益:既可保障朝鲜的安全,也可保卫中国的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还可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损害:美国占领朝鲜,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的经济建设将不可能顺利进行。
(2)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从材料二“1953年4月,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二是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中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具体有: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虫灾等。国家采取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从1953年-1956年,方式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根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大包干”实行之后,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小问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故答案为: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问题: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具体有: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虫灾等。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与时俱进。”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三次变革的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西藏以前曾实行农奴制这一落后制度。这一制度是西藏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成民主改革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3)材料三中的“天路”是指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通车沟通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巩固了国防。
故答案为:
(1)阿沛 阿旺晋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2)农奴制;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沟通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巩固了国防。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一直坚持的原则、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一直坚持的原则、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
29.【答案】【小题1】(1)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回归祖国时的政权交接场景。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我国现今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3)据材料三“70年来,我们秉持求冋存异精神,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台湾岛内“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故答案为:
(1)具体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我国现今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3)核心: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针对的问题:台湾岛内“台独”分子;国际反华势力。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