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河北省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
A. 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 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 通惠河、江南河、邗沟
2. 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A. 越窑、邢窑 B. 越窑、定窑 C. 汝窑、邢窑 D. 汝窑、定窑
3. 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4. 与“贞观之治”“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5.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位诗人是(  )
A. 韩愈 B. 白居易 C. 李白 D. 杜甫
6. 七年级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应是 (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统一国家的建立
7. 下面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B. 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 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 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8.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C. 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D.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9.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救训(  )
A. 陈桥兵变 B. 唐朝以来武将专权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10. “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全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段文字描述宋朝的特点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科学技术发达 C. 海外贸易繁盛 D. 政治重文轻武
11. 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 松赞干布 B. 元昊 C. 耶律阿保机 D. 尺带珠丹
12. 下列关于宋、辽、西夏政权建立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宋一辽一西夏 B. 辽一宋一西夏 C. 西夏一辽一宋 D. 宋一西夏一辽
13. 按照和约,北宋要给辽、西夏岁币。下列对岁币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 B. 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
C. 给北宋换来了永久的和平 D. 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
14.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1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讽刺当权者苟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  )
A. 赵普 B. 赵匡胤 C. 赵匡义 D. 赵构
16.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郾城大捷 B. 澶渊之盟 C. 宋金和议达成 D. 南宋建立
17. 一位姓秦的杭州县令在瞻仰了岳飞墓后写了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主要表达了(  )
A.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 对岳飞的无限崇敬 C. 对秦桧的无比憎恨 D. 对南宋灭亡的叹息
18. 下列语句中,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苏湖熟,天下足”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19.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 景德镇 B. 钧窑 C. 定窑 D. 哥窑
20.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 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21. 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哪一方略(  )
A. “重农抑商” B. “军政合一” C. “治国安民” D. “统一全国”
22. 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金
②元朝建立
③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④忽必烈继承汗位
⑤西夏灭亡
⑥南宋灭亡。
A. ①③②⑤④⑥ B. ③⑤①④②⑥ C. ②①④③⑥⑤ D. ③①②④⑤⑥
23.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24. 有人说,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 山东 山西 河北 B. 山东 山西 河南 C. 山东 山西 陕西 D. 山东 山西 北京
25.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B. 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朝代
C. 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D. 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王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图话历史人物:
(1) 图一人物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盛世?
(2) 图二人物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使得北宋的政治呈现怎样特点?
(3) 图三人物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4) 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以上三位人物。
27. 材料阅读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行省是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唐初对哪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3)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怎样完善和发展材料一这一制度的?
(4) 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开始于哪一朝代?实行此制度的现实原因是什么?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两项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
28.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唐初,突厥拉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材料二:《中国大历史》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和议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材料三: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也日益加强,在西藏地区用兵、招降、设驿站,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1) 材料一的内容体现出唐初与突厥民族交往的方式是什么?唐朝先后设置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当时北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
(3)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国大历史》此书对这和议的评价。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有何意义?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的看法。
29. 材料探究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由北向南流动调查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苏湖热,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材料三:两宋肘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1) 材料一表格反映了我国人口从西汉到北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材料二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
(3) 材料三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4) 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5)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通过大运河由南往北运输货物,从余杭(今杭州)出发,坐船去洛阳依次需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2.【答案】A
【解析】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唐朝陶瓷业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皇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识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4.【答案】B
【解析】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唐朝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故选:B。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
要注意识记几个皇帝在位时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5.【答案】D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位诗人是杜甫。
故选:D。
本题以杜甫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解析】从题目看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唐政府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社会的开放。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明确唐朝时期实行的开放的民族政策以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场面。
掌握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天灾人祸,战火连绵是战乱的表现,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8.【答案】A
【解析】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9.【答案】B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唐朝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做地方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故选:B。
本题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为切入点,考查重文轻武政策。
本题以重文轻武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即可知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行政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但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故选:D。
本题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全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重文轻武政策的有关内容。
11.【答案】B
【解析】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仿效宋元制度,订立官制,鼓励垦荒,发展农耕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夏政权的建立,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西夏的建立及其统治措施。
12.【答案】B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故选:B。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宋、辽、西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者。
13.【答案】C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与辽的和战,知道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
本题考查宋与辽的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准确识记。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辽、宋、夏、金、元并立时期的主要史实。
15.【答案】D
【解析】题目给出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反映的是陆游对当时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南宋是赵构于1127年建立的。故南宋的建立者是赵构。
故选:D。
本题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南宋的建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相关史实。读懂诗句中的历史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宋金和议达成。
故选:C。
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知道宋金和议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本题考查宋金和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解析】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南宋军民英勇抗击金军,但最终被秦桧等人迫害而死。岳飞死后,人们将岳飞埋葬于西子湖畔,人们并在坟前塑造了秦桧等人的铜像。材料反映的正是人们对秦桧谋杀岳飞的愤恨之情。
故选:C。
本题以“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南宋岳飞抗金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18.【答案】B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就可以满足整个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这是宋朝出现的谚语,说明苏湖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粮仓,南方成为了整个国家粮食的支撑,表明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我国的经济重心。故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苏湖熟,天下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应把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熟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19.【答案】A
【解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故选:A。
本题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忽必烈重用汉族官吏,采取汉族的政治制度,实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
故选:C。
本题以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为切入点,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元世祖的治国措施.
22.【答案】B
【解析】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他和他的子孙们除对金、西夏和南宋等作战外,还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③⑤①④②⑥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蒙古政权及忽必烈建立元朝的相关史实.
23.【答案】C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元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解析】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山东、山西和河北。
故选:A。
本题以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5.【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元朝的建立没有农民起义;选项C隋朝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选项D隋朝不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王朝。经分析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以比较学习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注意识记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处.
26.【答案】【小题1】(1)图一人物唐太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图二人物是宋太祖,他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分割宰相的权力,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派文臣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这些措施使得北宋的政治呈现重文轻武的特点。
(3)图三人物成吉思汗最大的贡献是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4)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故答案为:
(1)贞观之治。
(2)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分割宰相的权力,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派文臣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财政;重文轻武。
(3)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4)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答案】【小题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唐初对隋朝三省六部制这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的程序有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者“奉行。(意思正确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开始于元朝。实行此制度的现实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项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是①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巩固了統一多民族的持建国家。
故答案为:
(1)隋朝三省六部制。
(2)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者“奉行。(意思正确即可)
(3)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4)元朝;元朝疆域辽阔。
(5)①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巩固了統一多民族的持建国家。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8.【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内容体现出唐初与突厥民族交往的方式是战争。唐朝时先后设置的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的机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澶渊之盟。当时北宋的最高统治者是宋真宗。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国大历史》此书对这和议的评价是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4)根据材料“在西藏地区用兵、招降、设驿站,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元朝对西藏的管理的意义是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5)综合上述材料,对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的看法是得出“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结论,遵循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虽有战有和,但是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与战都是民族交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战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澶渊之盟。宋真宗。
(3)评价是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4)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5)虽有战有和,但是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与战都是民族交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权间的关系、元朝巩固边疆的措施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权间的关系、元朝巩固边疆的措施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9.【答案】【小题1】(1)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间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为80.2%,而南方仅占19.8%,而到了北宋时期,我国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上升至62.9%,北方则下降为37.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西汉到两宋期间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
(2)据所学知,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特别是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3)材料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最终出现在南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4)材料说明了经济重心移到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5)建议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维护安定和谐,优化环境、保护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故答案为:
(1)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
(2)苏州、湖州。
(3)南宋。
(4)经济重心移到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5)维护安定和谐,优化环境、保护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以我国人口由北向南流动调查表、“苏湖热,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南方经济发展、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南方经济发展、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2018-2019河北省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