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治国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朝——三公九卿制——敬天保民 B. 元朝——宣慰司——附会汉法
C. 宋朝——督抚制——崇文抑武 D. 汉朝——道州县——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忽必烈总管漠南汉地之后,采取了附会汉法的措施,以适应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传统,决心要变异旧章,革除蒙古旧制,剔除与时代发展相脱离的落后制度。他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在中统、至元年间,忽必烈对军事和政治的改革幅度最大,牵扯最广,镇戍制也是在他统治期间,向各地设置宣慰司、安抚司、行省、行枢密院等,打破蒙古汉王时期、没有地方镇戍军事机构的空缺。故元朝实行宣慰司体现出“附会汉法” 的治国思想,B项正确;汉朝中央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并非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排除A项;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明清两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宋朝时期并未实行,排除C项;唐朝实行道州县的三级管理体制,汉朝实行的是州郡-县的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且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与独尊儒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图是1952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左手扬鞭,右手扶犁,正在驱牛犁地,他身后是一少年提着篮子正在播种。画面的上方一年轻妇女弯腰挥锄劳作,一老婆婆挑担送饭到田头。对该画像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农耕文明的繁盛
③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④一定程度上再现汉代社会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画面中心为一农夫,左手扬鞭,右手扶犁,正在驱牛犁地,他身后是一少年提着篮子正在播种。画面的上方一年轻妇女弯腰挥锄劳作,一老婆婆挑担送饭到田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①正确,画面中,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挥锄头,反映了农业分工,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③正确, 这幅画像石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无法体现出具体的粮食产量等信息,无法得到农耕文明的繁盛这一结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 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历史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②“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③“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材料出自《汉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出自《旧唐书》;③“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观点;④“存天理,灭人欲。”明显这是南宋朱熹的观点,因此材料按时间排序应该是②①④③,D项正确;A项错误,②是汉朝的,应该在第一个,③是明朝的,应该是最后一个,排除A项;B项错误,④是南宋时期的,①是唐朝的,④应该在①后面,排除B项;C项错误,②是汉朝的,应该在第一个,排除C项。故选D项。
4.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以下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为户籍相伍—诸色户计—大索貌阅 B. 邻保制—什伍制—十家牌法
C. 郡县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羁縻府州—都司卫所—改土归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制度基本会经历渊源和创立、发展、衰落和消失等阶段。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糜政策,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在唐代广泛推行,明朝时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间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都司卫所和土司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羁縻政策的效仿,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沿袭了土司制度,但是明清时期又逐渐改土归流,D项能体现某一制度的渊源和创立、发展、衰落和消失等全过程,D项正确;为户籍相伍、诸色户计、大索貌阅都是加强户籍管理方面的制度,A项只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没有体现衰落消亡阶段,排除A项;邻保制、什伍制、十家牌法都是基层管理方面的制度,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B项也没有体现制度的衰落消亡阶段,而且B项中邻保制和什伍制时间先后顺序颠倒,排除B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则属于选官制度,前后没有继承发展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这一文献记载与下图《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节点相对应的时间段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青蒿”、“疫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记载最早出自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B节点在公元3世纪左右与晋朝存在的时间正好对应,B正确;A节点在公元1世纪左右是汉朝,排除A项;C节点在公元12世纪左右是宋元时期,排除C项;D节点在公元16世纪左右是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最优等、及优等则升级中等,下等则留原级;最下等者减品行分数十分之一,若三次最下等者,即令其出学……自高等小学堂以上,……比照奏定奖励出洋游学日本学生章程,给予出身,分别录用……考列最优等者,作为进士出身,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升入通儒院。如不愿入通儒院者,应由学务大臣查核该员才具,酌量分别委以京外要差,奏明请旨办理,以期及时自效。”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是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B. 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人才
C. 保留有科举取士的残余 D. 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列最优等者,作为进士出身,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升入通儒院”可知,给予出国留学优异者进士、翰林等身份,说明该制度保留有科举取士的残余,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学部的成立是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已失败,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是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在票面上部中间靠左上部位置,加盖“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本二十万两,合一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声明”的红色文字。结合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 近代兴办企业资金筹集的群众基础广泛
C. 说明政府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用于筹措开河筑道的资金,说明洋务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只是开平煤矿发行的股票,不可能解决政府财政困难,且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股票的发行及用途,不能体现群众基础广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一直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 京张铁路 B. 淞沪铁路 C. 唐胥铁路 D. 京汉铁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1880年,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C项正确;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与题干时间和“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不符,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排除B项;京汉铁路, 原称卢汉铁路(京广铁路的组成部分), 是卢沟桥、郑州至汉口的铁路,修建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9.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选项中属于1982年宪法表述的是( )
A.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 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可知,1982宪法强调了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党执政、国家治理、人们幸福等方面的的重要意义,促使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期,所以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B项正确;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0.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3年2月9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席东道国交流研讨会并致辞,与亚投行管理层和专家团队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亚投行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2015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B. 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的影响力下降
C. 2015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D. “亚投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席东道国交流研讨会并致辞,与亚投行管理层和专家团队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亚投行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可知,中国与亚投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可知,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在提升,综合起来,亚投行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D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欧元、日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亚投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与亚投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表为公元前508年~公元前459年罗马历次人口普查公民数据表,据此对该时期罗马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508年~公元前459年罗马历次人口普查公民数据表
年份 公民数量
508 B.C 130,000
503 B.C 120,000
498 B.C 157,000
493 B.C 110,000
474 B.C 103,000
465 B.C 104,714
459 B.C 117,319
A. 罗马帝国时期普查确定公民人数
B. 可据此确定每个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也可增加罗马的兵源
C. 罗马公民总量持续上升
D. 住房紧缺推动民居形式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查公民人数是政府征发赋役的依据,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公元前208年—公元前459年,该时期不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根据材料图表各时期的人数来看,罗马公民总量并非持续上升,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出住房紧缺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有学者认为《大宪章》能否限制王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王与贵族之间政治势力的实际对比”,二是“国王是否考虑培固其政治基础而做出某种让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并未能有效限制王权 B.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C. 贵族的特权受到冲击 D. 国王专制统治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大宪章》能否限制王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大宪章》并不能完全一直有效的制约王权,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排除B项;材料考查《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未涉及贵族特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大宪章》是贵族与国王斗争的产物,与罗马教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835年,辉格党政府在下院提出了改革提案,但遭到了上院中占据优势的托利党贵族反对,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市政公司都为保守党贵族所控制,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一项被称为“伟大转折点之一”的《市政改革法》终于通过,从而迈出了该国对市政机构长期改造的第一步。该法案发生在( )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35年英国颁布《城市自治机关法》,规定城市议会的成员由该城所有缴纳地方税、并有3年居住资格的成年男性投票选举产生。这一市政改革法,摒弃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条件,以纳税人资格来确定投票权利,打击了贵族势力,迈出了该国对市政机构长期改造的第一步。故该法案发生在英国,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战争开始时,德意志人口有3000万,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200万。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被破坏。很多曾经繁荣的大城市被削弱到只剩下躯壳……到处都是农民茅舍和贵族宫殿被烧焦的废墟。大量地区由于没有人居住而荒芜不堪。以下属于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 )
A. 推动建立维也纳体系 B. 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D. 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 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B项正确;1815年才建立维也纳体系,两者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帝国议会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社会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通过的《失业保险法》,这表明( )
A.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B. 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C. 德国政府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D.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帝国议会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社会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通过的《失业保险法》。”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德国政府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才初步确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基层治理的效率高低和成本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状况,无法得出德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22年3月21日,俄罗斯政党公正俄罗斯党议员向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联邦会议下议院)提交了俄罗斯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草案,关于世界贸易组织,表述相关的是( )
A. 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B. 其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C. 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D. 2003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俄罗斯退出世界贸易组织,但是设问强调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史实,根据所学知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B项正确;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日内瓦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有人戏称“日内瓦不属于瑞士”,下列国际组织总部在日内瓦的是( )
①国际联盟 ②联合国 ③世界卫生组织
④世界贸易组织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⑥世界银行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③④⑤⑥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于1920年1月10日随《凡尔赛和约》生效而宣告成立,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主要机构为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两个独立机构和委任统治、裁军等众多专门委员会,总部设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置在瑞士日内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①③④正确,A项正确;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②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⑤错误;世界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⑥错误。②⑤错误,排除B项;⑤⑥错误,排除C项;②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 宋神宗曾下诏:“朝廷以天下事分六曹以治之,都省以总之,六察以案之。六曹失职则都省在所纠;都省失纠,则六察在所弹。上下相维,各有职守。”此后,他又下诏:“都司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察案失职”。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分权制衡,维护君权 B. 台谏合一,监察百官
C. 分化事权,效率低下 D. 崇文抑武,君臣共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朝廷以天下事分六曹以治之,都省以总之,六察以案之”,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通过强化对机构以及管理的监察,来巩固君主专制,A项正确;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材料中没有涉及谏院的职责,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强调对君权的巩固,并未涉及效率问题,排除C项;北宋时期,依然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君臣共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据河南省卫健委数据,50多年来,河南累计派出医疗队64批1302人次,诊治受援国民众72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中国援非( )
①促进了支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②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③有效杜绝了非洲疾病传播
④体现了中国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应该促进的是非洲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而不是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①表述错误;结合材料可知,中国政府派出大规模的援非队伍,不计报酬,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②表述符合题意;③“杜绝”说法绝对化,错误;结合材料可知,中国政府的援非是不计报酬,主要是帮助非洲人民,这体现了中国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④表述符合题意,综合起来,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①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C项①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③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 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 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 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文明的基础上,以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文化要素为纽带,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东亚世界,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通性,这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C项正确;文字属于文化纽带,而非精神纽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共通性和东亚世界形成的关系,并非强调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周边文化进入汉文化之后获得的新成就,与材料强调的文化共通性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描述了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棉布出口情况,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
B.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成为棉花的主产地
C.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D. 19世纪中后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棉布大量出口印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为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领域,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手摇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成为棉花的主产地 ”,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廉价的棉纺织品打开了中国市场 ,因此“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的说法正确,但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近代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棉布大量出口印度,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 顾颉刚先生对《白话本国史》评论:“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通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吕思勉先生指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上述言论对当前史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是( )
A. 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
B. 原始记载史料的真实性远大于后世学者对其整理与分析
C. 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学者个人见解,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D. 历史研究应秉承客观理性原则打破框架束缚做出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和判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可知,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史事的罗列,更应该注重通过史识对历史情境进行分析评判,D项正确;历史研究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学者要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历史研究必须要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23. 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较之唐代科举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抛弃了封建社会前期荐举制的残余,对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孕育而在唐代脱胎成形的话,那么它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北宋科举的一系列条规和立法,元、明、清三代都递相承袭,即使有所变化,也不过是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罢了。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的主要表现,概括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影响。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中国统一和秩序稳固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是,在英国也同样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到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实行的原因,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摘编自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3)依据材料三的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阐释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特征。
【答案】(1)表现:抛弃了封建社会前期荐举制的残余;条规、立法为元明清递相承袭;“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影响:社会结构: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文化形态:维系儒家核心地位,推动儒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基层;推动向学风气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
(2)原因:中国科举制度的成功和优越;政党分肥制弊端严重,导致政治腐败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展的需求;随着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
影响: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阐释:①法制化: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布第一部《考试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②平等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
③独立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基本上抛弃了封建社会前期荐举制的残余”可得出抛弃了封建社会前期荐举制的残余;根据材料“北宋科举的一系列条规和立法,元、明、清三代都递相承袭”可得出条规、立法为元明清递相承袭;根据所学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影响:社会结构方面,可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社会影响等相关知识从促进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用人范围与封建统治基础等方面分析作答;文化形态方面,可结合所学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等相关知识从维系儒家核心地位、推动儒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深入基层,推动向学风气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可分析得出中国科举制度的成功和优越。根据所学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可得出:政党分肥制弊端严重,导致政治腐败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展的需求;随着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
影响:结合所学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等相关知识可从规范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作答。
【小问3详解】
阐释:根据材料很容易归纳出法制化、平等性、独立性三个角度。法制化的角度,可结合所学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布第一部《考试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任用法》等史实进行阐释;平等性的角度,可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等史实进行阐释;独立性的角度,可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等史实进行阐释。
24.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答案】(1)有利条件:统治者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兴起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成果丰富;航海技术提高;理学为代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
路线: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2)不利因素:运河堵塞,积淤宽厚;漕运路线的改变;津浦铁路的开通;海运已经具备条件(熟悉海道、航海知识、造船业发达);政府导向;黄河水灾;
认识:地缘优势影响、政府政策、交通的改变影响城市发展
(3)必然性:工业革命的推动;伦敦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大规模人口聚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严重,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多等;疾病和瘟疫流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力条件:根据材料一“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可知,统治者鼓励发展工商业;根据材料一“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可知,经济兴起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一“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可知,科学技术成果丰富;航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一“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可知,理学为代表儒家文化的新发展。
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陆上南北、东西路线受阻,南宋在海上被迫开辟了两天重要的海上航线: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小问2详解】
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二“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可知,运河堵塞,积淤宽厚不利于清江浦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二“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可知,海运已经具备条件(熟悉海道、航海知识、造船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还有:漕运路线的改变;津浦铁路的开通;政府导向;黄河水灾。
认识:根据材料一“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可知,地缘优势影响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二“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可知,政府政策影响城市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大发展还和交通的改变有关。
小问3详解】
必然性:根据材料三“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可知,大规模人口聚集;根据材料三“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还有工业革命的推动;伦敦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问题:根据材料“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可知,伦敦城市化早期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导致疾病和瘟疫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城市化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进行,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煤炭,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还会产生贫富分化严重,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多等问题。
25. 民族史、国族史与民族国家史承载历史的三个重要向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清朝与“藏民族拉近了距离”的举措,从疆域角度解释“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的体现。
材料二 探究建构国家认同的要素,要回答的是认同主体与客体——国家之间建立起同一性的介质问题,也顺便提供了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和分类依据。一般而言,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主要有生物性要素、文化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三种。
——《民族国家认同基础理论探析》
(2)解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世界近代史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1)举措: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西藏地区设驻藏办事大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体现: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2)
示例:民族认同推动国家认同
角度任选其一:
生物性:生物学外在表现上产生认同,如血缘、基因,容貌、形体物性、肤色等。较易构建国家认同。从内部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更多的积极情感性;从外部来看,则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排外性。
举例:对于移民国家或移民较多的国家而言,对多民族国家或移民母国文化的消解和融合就成为了构建国家认同的关键。比如美国、拉丁美洲。
文化性:在文化精神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元素,主要包括历史、宗教和语言等主文化,风俗习惯、集体记忆、民间传说等次文化。从内部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更多的积极情感性;从外部来看,则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和排外性。
举例: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法国国旗、国歌、节日等。
制度性:法律制度、个人权益、价值观具有同一性,主要是指国家法律制度能维护和保障国民权益、体现国民的价值观。从内部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积极情感性较弱;从外部来看,具有较高兼容性和开放性,民主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
举例: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拿破仑法典》。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根据所学清朝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举措是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根据所学清政府册封当地的宗教领袖管理西藏举措是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根据所学清政府设置专门的办事大臣管理西藏事务举措是在西藏地区设驻藏办事大臣;根据所学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颁布了一些章程举措是《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体现:根据所学从疆域角度解释“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指的是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主要有生物性要素、文化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三种。可知论题是民族认同推动国家认同。从制度角度分析,包括法律制度、个人权益、价值观等具体的制度上来如何保障国民权益,体现国民的价值观等。在从国家的内部即主观原因和外部即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去分析即可。从内部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积极情感性较弱;从外部来看,具有较高兼容性和开放性,民主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如:从中世纪英国民族国家的增强突出事件来说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从中世纪法国加强王权的统治来说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从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法典》对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增强来说。(从生物性或者文化性角度作答也可)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治国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朝——三公九卿制——敬天保民 B. 元朝——宣慰司——附会汉法
C. 宋朝——督抚制——崇文抑武 D. 汉朝——道州县——独尊儒术
2. 下图是1952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左手扬鞭,右手扶犁,正在驱牛犁地,他身后是一少年提着篮子正在播种。画面的上方一年轻妇女弯腰挥锄劳作,一老婆婆挑担送饭到田头。对该画像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农耕文明的繁盛
③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④一定程度上再现汉代社会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3. 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历史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②“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③“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4.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以下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为户籍相伍—诸色户计—大索貌阅 B. 邻保制—什伍制—十家牌法
C. 郡县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羁縻府州—都司卫所—改土归流
5.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这一文献记载与下图《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节点相对应的时间段是( )
A. A B. B C. C D. D
6. “最优等、及优等则升级中等,下等则留原级;最下等者减品行分数十分之一,若三次最下等者,即令其出学……自高等小学堂以上,……比照奏定奖励出洋游学日本学生章程,给予出身,分别录用……考列最优等者,作为进士出身,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升入通儒院。如不愿入通儒院者,应由学务大臣查核该员才具,酌量分别委以京外要差,奏明请旨办理,以期及时自效。”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是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B. 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人才
C. 保留有科举取士的残余 D. 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7. 下图是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在票面上部中间靠左上部位置,加盖“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本二十万两,合一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声明”的红色文字。结合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 近代兴办企业资金筹集的群众基础广泛
C. 说明政府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8.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 京张铁路 B. 淞沪铁路 C. 唐胥铁路 D. 京汉铁路
9.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选项中属于1982年宪法表述的是( )
A.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 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0.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3年2月9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席东道国交流研讨会并致辞,与亚投行管理层和专家团队就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亚投行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2015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B. 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的影响力下降
C. 2015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D. “亚投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11. 下表为公元前508年~公元前459年罗马历次人口普查公民数据表,据此对该时期罗马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508年~公元前459年罗马历次人口普查公民数据表
年份 公民数量
508 B.C 130,000
503 B.C 120,000
498 BC 157,000
493 B.C 110,000
474 B.C 103,000
465 B.C 104,714
459 B.C 117,319
A. 罗马帝国时期普查确定公民人数
B. 可据此确定每个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也可增加罗马的兵源
C. 罗马公民总量持续上升
D. 住房紧缺推动民居形式进步
12. 有学者认为《大宪章》能否限制王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王与贵族之间政治势力的实际对比”,二是“国王是否考虑培固其政治基础而做出某种让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并未能有效限制王权 B.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C. 贵族的特权受到冲击 D. 国王专制统治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13. 1835年,辉格党政府在下院提出了改革提案,但遭到了上院中占据优势的托利党贵族反对,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市政公司都为保守党贵族所控制,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一项被称为“伟大转折点之一”的《市政改革法》终于通过,从而迈出了该国对市政机构长期改造的第一步。该法案发生在( )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14. 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战争开始时,德意志人口有3000万,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200万。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被破坏。很多曾经繁荣的大城市被削弱到只剩下躯壳……到处都是农民茅舍和贵族宫殿被烧焦的废墟。大量地区由于没有人居住而荒芜不堪。以下属于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 )
A. 推动建立维也纳体系 B. 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D. 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5.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帝国议会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社会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通过的《失业保险法》,这表明( )
A.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B. 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C. 德国政府努力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D.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16. 2022年3月21日,俄罗斯政党公正俄罗斯党议员向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联邦会议下议院)提交了俄罗斯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草案,关于世界贸易组织,表述相关的是( )
A. 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B. 其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C. 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D. 2003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7. 日内瓦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有人戏称“日内瓦不属于瑞士”,下列国际组织总部在日内瓦的是( )
①国际联盟 ②联合国 ③世界卫生组织
④世界贸易组织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⑥世界银行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③④⑤⑥ D. ②③④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 宋神宗曾下诏:“朝廷以天下事分六曹以治之,都省以总之,六察以案之。六曹失职则都省在所纠;都省失纠,则六察在所弹。上下相维,各有职守。”此后,他又下诏:“都司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察案失职”。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分权制衡,维护君权 B. 台谏合一,监察百官
C. 分化事权,效率低下 D. 崇文抑武,君臣共治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据河南省卫健委数据,50多年来,河南累计派出医疗队64批1302人次,诊治受援国民众72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中国援非( )
①促进了支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②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③有效杜绝了非洲疾病传播
④体现了中国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20.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 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 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 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1. 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描述了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棉布出口情况,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
B. 由于工业革命推动,欧洲成为棉花的主产地
C.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D. 19世纪中后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棉布大量出口印度
22. 顾颉刚先生对《白话本国史》评论:“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通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吕思勉先生指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上述言论对当前史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是( )
A. 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
B. 原始记载史料的真实性远大于后世学者对其整理与分析
C. 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学者个人见解,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D. 历史研究应秉承客观理性原则打破框架束缚做出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和判断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23. 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较之唐代科举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抛弃了封建社会前期荐举制的残余,对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孕育而在唐代脱胎成形的话,那么它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北宋科举的一系列条规和立法,元、明、清三代都递相承袭,即使有所变化,也不过是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罢了。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的主要表现,概括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影响。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中国统一和秩序稳固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是,在英国也同样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到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实行的原因,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摘编自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3)依据材料三的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阐释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特征。
24.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25. 民族史、国族史与民族国家史承载历史的三个重要向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清朝与“藏民族拉近了距离”的举措,从疆域角度解释“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的体现。
材料二 探究建构国家认同的要素,要回答的是认同主体与客体——国家之间建立起同一性的介质问题,也顺便提供了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和分类依据。一般而言,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主要有生物性要素、文化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三种。
——《民族国家认同基础理论探析》
(2)解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世界近代史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