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历史试卷(A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下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
A.源远流长 B.多元包容 C.泾渭分明 D.争霸称雄
2.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人物 言论 内涵
A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强不息
B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国情怀
C 管子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天下为公
D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而不同
A.A B.B C.C D.D
3.在绘画方而,宋人偏爱画竹、画梅、画菊。士大夫对“气韵”高度推崇,他们认为“神韵是绘画成为艺术珍品的关键条件”。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
A.趋向大众化与世俗化 B.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C.成就较前代更为突出 D.重在表现文人的理想人格
4.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下列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有( )
①印度的梵文 ②日本的假名 ③朝鲜的谚文 ④越南的喃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5.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6.延安根据地政府规定,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体育课有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并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深受苏联体育教育观的影响 B.反映出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共识
C.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时代特色 D.为体育事业的显著发展提供保障
7.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8.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材料旨在说明,北京故宫( )
A.展示了建筑艺术之美 B.具备了较高的科研价值
C.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 D.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9.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都江堰 太阳历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60进位制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10.古代雅利安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从口中产生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11.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实行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2.下列希腊文化成就中,不属于古典时代的是( )
A.希罗多德的《历史》 B.荷马的史诗
C.柏拉图的《理想国》 D.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13.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这说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 )
A.否定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B.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
C.反映了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 D.抨击了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
14.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非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5.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16.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
材料二 从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到汉代的太学,再到唐代的国子监;从孔子开一代私人讲学之风气,到后来私学的兴盛,中国的官方、私人教育逐渐成熟。宋代书院承担起讲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宋代除较少书院是个人出资兴办并请私人讲授和官资官办或者将私学纳入官办教育外,大多数书院都是或者是私办官助或是官办民助性质的。宋代对文人的宽容,对士大夫以及文人群体的尊重,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朱熹等人希望造就具有“德行道义之实”的人才以匡正天下,挽救世风世俗。因此,书院作为与官学、私学并立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和矫正者。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书院兴盛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并说明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恶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这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发展又得益于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会的务力。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他们又对土著历史和文化、习俗、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为继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穆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料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吃苦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二 华人是在1848—1855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然而当容易获取的黄金的储量缩小,淘金竞争加剧的时候,对华人的憎恶也随之加剧。本土主义者团体开始声称,加利福尼亚的金子是美国人的,而后开始对外籍淘金者进行肉体侵害。华人们在被强行驱逐出金矿之后迁入了城市,主要是旧金山,从事薪酬劳动和仆役。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败,针对华人的憎恨被州长约翰·比格勒政治化,他将美国的不幸归咎于华人苦力和1864年和1869年间签约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人劳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加州,暴力经常在一些城市例如洛杉矶发生。全国尤其是加州的报刊开始抹黑和指责华人导致了白人失业等很多问题。警察也以各种机会逮捕华人。在排华的狂热时期,加州甚至在1881年宣布将当年3月6日作为假日用以大规模的游行来支持排华法案的制定。排华法案最终于1882年通过。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需要华工的原因。华工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为何会出现排华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当前学者围绕世界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基本趋势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一 文化孤立主义 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观点二 文化霸权主义 “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亭廷顿)。
观点三 文化同质化 文化全球化“这一客观过程,并不是谁‘化’谁的问题,而是大家‘化’至一个共同的规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的是中原文化圈的特点是多元包容,B项正确;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雄称霸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
2.答案:B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而非自强不息,故A项错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将国与家结合起来,体现了家国情怀,故B项正确;“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而非天下为公,故C项错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的是事物具有规律性,而非和而不同,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在绘画方面,”“神韵是绘画成为艺术珍品的关键条件”可以看出是宋朝文人写意画的特点,D符合题干的意思;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故选:D。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和越南的喃字均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所以,②③④均正确,故C项为正确答案;印度的梵文并不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所以,①错误,故排除A、B、D。故选:C。
5.答案:A
解析:根据“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联系所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提出“还我青岛”的口号,表明当时部分的文化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故A正确;B材料未体现,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C错误;材料是为了深化爱国意识,而不是博得列强的理解,故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体育课有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可知,延安根据地重视体育课,这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说明体育教育的设置具有时代特色,C项正确;延安根据地重视体育教育不代表是受苏联影响,排除A项;仅根据体育教育的设置不能说明根据地教育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B
解析:材料“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体现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济贸易联系密切,故B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经济合作,排除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京故宫的建筑设计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这说明北京故宫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京故宫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是强调北京故宫的建筑艺术,也不是强调其科研价值,排除AB两项;材料涉及的是文明传承,与经济效益无关,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古中国的青铜器、古埃及的太阳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等信息来看,人类早期文明呈现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D项正确;城邦国家仅适用于古希腊,排除A项;早期文明并非是同时产生的,排除B项;古希腊是民主政治,非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从口中产生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强调的是巨人身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了不同身份的人,因此体现的是人的等级分化,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1.答案:A
解析: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阿拉伯帝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故A正确;印度人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排除B;基督教把《圣经》作为经典,排除C;日本大化改新后,实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12.答案:B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可知,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情”与“义”,这体现出中世纪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C项正确。材料中的骑士文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非否定,排除A项;冲破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内容,开始于14世纪,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排除D项。
14.答案:B
1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特点:传播儒家思想;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开放性强;自学为主,气氛活跃。
(2)政治和文化因素: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官学和科举制度衰败;文人群体的努力。
影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繁荣文化;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可得出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可得出体系完备,有官学、地方学校,专门学校;根据材料一“……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可得出开放性强;根据材料一“……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可得出自学为主,共同探究,气氛活跃;根据材料“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可得出影响深远。
(2)政治和文化因素: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官方、私人教育逐渐成熟”可得出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根据材料二“……宋代书院承担起讲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宋代除较少书院是个人出资兴办并请私人讲授和官资官办或者将私学纳入官办教育外,大多数书院都是或者是私办官助或是官办民助性质的……”可得出官民结合的教育体制;根据材料二“……宋代对文人的宽容,对士大夫以及文人群体的尊重,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得出宋代实行重文抑武政策,文人社会地位高;根据材料“朱熹等人希望……”可得出理学产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强烈;朱熹等理学家对儒学教育的探索和推动;根据材料二“……书院作为与官学、私学并立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和矫正者”可得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可得出文人群体的努力。影响:根据材料“宋代书院承担起讲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教化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朱熹等人希望造就具有‘德行道义之实’的人才以匡正天下,挽救世风世俗……”可得出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根据材料二“……书院作为与官学、私学并立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科举应试教育的承担者和矫正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18、答案:(1)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兼具多种民族文化的特色)
原因: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得出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关于原因: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得出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出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根据材料“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得出市镇的建立和发展;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得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得出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移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科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得出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关于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19.答案:(1)原因:奴隶贸易逐渐遭到禁止,劳动力短缺;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落后,穷苦百姓多,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潜力;跨太平洋来的华工比欧洲白人劳工需要跨麦哲伦海峡到美洲快捷且成本更低;中国人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影响:给当地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传播了中华文化。
(2)原因:淘金竞争加剧;美国一些地区的经济衰败,将责任归咎于华工;城市发生了一些暴力事件,也归咎于华工;白人失业现象也被归咎于华工的存在;中国近代落后,国际地位低下,中国人在外不受尊重。
启示:华工在美国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到保证,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只有我们祖国强大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人就会得到应有的尊严。
20.答案:
示例:
论题:一国文化的发展应兼容并蓄
论证: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由于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影响,其文化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同时复兴本民族文化,如现代非洲的埃及文化,既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新加坡、韩国等东亚新兴国家,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一国的民族文化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应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概况和基本趋势的三种观点:文化孤立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同质化。文化孤立主义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回归本土文化;文化霸权主义是西方人将他们认同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强行纳入非西方人的体制;文化同质化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大家‘化’至一个共同的规则。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例如:示例:论题:一国文化的发展应兼容并蓄论证: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由于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影响,其文化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同时复兴本民族文化,如现代非洲的埃及文化,既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新加坡、韩国等东亚新兴国家,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一国的民族文化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应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