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名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
A. 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 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 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生产经验不断积累,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正确;B项片面,不能完整涵盖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 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 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 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 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 “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A项“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D项。 故选B项。
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 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数
B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 古希腊殖民地遍及地中海沿岸
C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 战争冲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D 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 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亚欧考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古埃及文物上的记载印证了战争冲突是古代及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C项正确;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是在公元4世纪末,排除A项;西西里岛距离爱琴海不远,不能说明古希腊殖民地遍及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希腊、印度文化遗存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结果,与丝绸之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B. 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
C.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D. 《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C项正确; 拜占庭文化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波斯帝国并未侵占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荷马史诗》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成就,波斯未能征服希腊,排除D项。故选C项。
5.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上表,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应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统一,但并没有“平乱”,排除D项。故选A项。
6. 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B. 都存在分裂割据隐患
C. 都属于中古时期文明成就 D. 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分别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中欧时期的封君封臣制和日本封建时期的武士制度,都存在都存在分裂割据隐患,B项正确;西周时不存在皇权至高无上,日本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社会时期,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是中古时期的西欧,排除D项。故选B项。
7. 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 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 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 D. 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性,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这一知识点考查前置。教育的发展,法律意识的增强,都植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等经济、政治状况,D项正确;题目信息为中世纪后期欧洲多地成立众多大学,修习法律,培养律师。这一措施有利于提升国民法律意识,但不是本质,排除A项;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世俗教育应是突破教权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8.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 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 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D. 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俄罗斯的教堂、圣像画和国徽都带有拜占庭文明的色彩,说明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A项正确;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中的拜占庭文明影响俄罗斯文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拜占庭文明趋于保守,创新不足,而且材料反映的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不是拜占庭文明的特点,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并不是一个国家,二者的历史传统存在差异,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A项。
9. 《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 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位于东西方商业要道上,《天方夜谭》是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在阿拉伯地区开始流传的民间故事集,按唯物史观原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材料中“在巴格达城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反映出巴格达地区汇集了大量来自其它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巴格达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基督徒开办的商店,没有体现基督教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 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B. 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C. 给外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D. 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者,大力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发展,这势必与印度传统宗教发生冲突,致使印度社会宗教矛盾错综复杂,B项正确;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婆罗门教,但不会使其走向瓦解,排除A项;C项因果倒置,外敌入侵造成了这一状况,排除;这一状况使得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不利于其统治和统一,而且德里苏丹国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半岛,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列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日本和朝鲜仿照唐朝的货币形制铸造本国货币,说明朝鲜和日本效仿中国的制度,同时也意味着当时的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大化改新的重点是币制改革,而且题干信息并没有儒家思想的相关材料,排除B、C、D。
12. 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 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 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 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 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的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和借鉴先进文明,故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这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并非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为了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为了揭示美洲的落后,而是肯定文明交流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 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 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 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 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可得出印加帝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有一套管理体系,不能说明效率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有学者曾经写道:“印度洋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相会的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而欧洲充当配角,一个渴望接近亚洲滚滚财源的配角。”这段话描写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时间( )
A. 5世纪 B. 15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15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开始从配角慢慢走向舞台的中央,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材料中描述的时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下图所示是《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 )
哥伦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陆;在巴哈马群岛巡航;发现古巴并绕岛环行;进一步沿古巴海岸绕行;寻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岛;“平塔号”脱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沿着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岸航行;海难;与当地人的交易活动;修建纳维达德要塞;纳维达德要塞的管理规定:哥伦布起航返回西班牙。
A. 表明早期殖民活动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B. 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全过程
C. 再现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殖民史实 D. 说明哥伦布已实现了其航海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章节简要描绘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一些美洲地区的过程。并且修建要塞进行殖民的史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暴力冲突,排除A项;材料这些章节简要地反映了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过程,而不是所有航行过程,排除B项;哥伦布大航海目标是到达印度,从材料中可知他到达的是美洲,没有实现他大航海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由下图可推知,这一时期银便士含银量的变化( )
A. 源自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 B. 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推动了英国物价的上涨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到15世纪中期,英国发行的银便士含银量不断减少,银便士的贬值推动了英国物价的上涨,D项正确;银便士含银量急剧变化发生在1450年前,当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美洲贵金属尚未大量流入欧洲,排除A项;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始于新航路开辟,与图中现象无关,排除B项;银便士含银量的变化,扰乱了传统经济秩序,加上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 B. 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
C. 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 D. 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表中的四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来,欧洲人口总量相对稳定,非洲、美洲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亚洲人口增长明显,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物种交流和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导致亚洲人口增长较快,欧洲的殖民扩张导致美洲和非洲人口下降,推动欧洲、非洲的人口迁移,说明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B项正确;奴隶贸易导致非洲而非美洲丧失了大量劳动人口,排除A项;工业革命直到1765年才开始,与图中现象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8. 综观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黑奴贸易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直至1890年,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主导第一时期的黑奴贸易
②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丰富劳动力
③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④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主导第一时期的黑奴贸易,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①④说法正确,C项正确;黑奴贸易的高潮为美洲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②解读有误;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就废除了奴隶贸易,但在南北战争中才废除了奴隶制度,③解读有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 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 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贵族以奢侈品的多寡显示身份高低,可知封建等级制受到冲击,借高利贷,却经常无法偿还,可见封建贵族经济实力衰弱,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隔绝的局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材料中的现象不能反映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的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A.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农产品价格上涨,部分农民因交纳固定地租,获利明显,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技术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 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 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
C. 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 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服饰一改中世纪严谨、呆板的服饰风格,展现人的体态,体现对人的关注,正是这一时期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体现,D项正确;这种服饰风格关注人,体现人文主义,但并不能成为挑战神学的关键所在,排除A项;15世纪时期还没有真正开展科学革命,因此没有借鉴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所以当时并没有新教,排除C项。故选D项。
22. 某一时期.欧洲出现收集古代抄本热潮。学者遍访修道院,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并进行考订、校勘,以恢复古书原样。他们摹仿古拉丁文,并进行写作。富商和权贵竞相兴建豪华宅第以彰显个人权势,他们还资助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创作,目的是展现其文化品位。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 B. 9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
C. 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D.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收集古代抄本热潮。学者遍访修道院,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并进行考订、校勘,以恢复古书原样。他们摹仿古拉丁文,并进行写作。富商和权贵竞相兴建豪华宅第以彰显个人权势,他们还资助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创作,目的是展现其文化品位。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C项正确;“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9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尚未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B项;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
A. 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 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 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D. 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革命主要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它们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君主专制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进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得益于这些思想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思想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不仅仅只是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排除C项;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下面材料为法国《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这体现了( )
第六条法律是公意的表达。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的眼里一律平等的所有公民皆能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担任一切公共官职、职位与职务,除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以外不受任何其他差别。
A. 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理论 B. 卢梭的主权在民和平等思想
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D. 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材料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人权宣言》的第六条,强调每个公民均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权在民和平等思想,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开明专制,并非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理论,排除A项;孟德斯鸠主张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学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主张与“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所有公民皆能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担任一切公共官职”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871年德、意统一 实行君主立宪制
A. 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
C. 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洲、亚洲、北美地区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说明资本主义在全球得到了扩展,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美国并未确立君主立宪,排除C;美国废除奴隶制度和D无关,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阅读图片,探秘人类古老的文明。
材料三: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下图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
(阿伊哈努姆出土的鎏金银饰板)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图一中反映的这部法典在世界历史上有何地位?图二所反映的等级制度,把持着神权的等级是什么?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实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
【答案】(1)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
(2)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等级:婆罗门;共同之处: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3)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亚历山大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都是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的文明经济发展方式不同,而且它们的政治体制也存在差异。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中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图二所反映的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把持着神权的等级是婆罗门;图三是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金字塔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3)根据“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下图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亚历山大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中世纪庄园图
材料二: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庄园土地类型,并概述庄园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是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答案】(1)土地类型: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理解:促使封建庄园经济瓦解;有利于从事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的统一;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推动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3)例子: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影响:引发了物种交流,导致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详解】(1)土地类型: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欧洲中世纪庄园领地结构示意图”可知,中世纪庄园土地类型主要有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种。庄园性质: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庄园有耕地、草地、果园、谷仓、磨坊和庄园法庭等,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理解:根据材料二中“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民族和政治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中世纪晚期,城市的发展促使封建庄园经济瓦解,有利于从事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的统一,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教育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城市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可知,城市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推动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3)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列举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引发了物种交流,导致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根据“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可知,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据材料围绕“先进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4—19世纪欧洲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写作示例:
先进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由于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张信仰得救,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7、18世纪,欧州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启蒙运动兴起,高举理性主义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显露,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由欧洲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先导。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答案。围绕主题“先进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西欧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提取论题是先进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然后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由欧洲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
A. 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 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 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2. 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 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 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 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 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国数
B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 古希腊殖民地遍及地中海沿岸
C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 战争冲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D 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 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
A. A B. B C. C D. D
4.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形成了独具一格拜占庭文化
B 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
C.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D. 《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5.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6. 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B. 都存在分裂割据隐患
C. 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D. 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7. 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 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 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 D. 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8.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 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 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D. 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9. 《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 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0.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 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B. 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C. 给外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D. 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11. 下列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 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 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 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 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13. 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 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 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 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 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14. 有学者曾经写道:“印度洋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相会的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而欧洲充当配角,一个渴望接近亚洲滚滚财源的配角。”这段话描写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时间( )
A. 5世纪 B. 15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15. 下图所示是《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 )
哥伦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陆;在巴哈马群岛巡航;发现古巴并绕岛环行;进一步沿古巴海岸绕行;寻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岛;“平塔号”脱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沿着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岸航行;海难;与当地人的交易活动;修建纳维达德要塞;纳维达德要塞的管理规定:哥伦布起航返回西班牙。
A. 表明早期殖民活动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B. 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全过程
C. 再现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殖民史实 D. 说明哥伦布已实现了其航海目标
16. 由下图可推知,这一时期银便士含银量的变化( )
A. 源自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 B. 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推动了英国物价的上涨
17. 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 B. 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
C. 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 D. 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18. 综观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黑奴贸易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直至1890年,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主导第一时期的黑奴贸易
②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丰富劳动力
③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④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9.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 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 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20. 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A.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21. 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 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 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
C. 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 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2. 某一时期.欧洲出现收集古代抄本热潮。学者遍访修道院,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并进行考订、校勘,以恢复古书原样。他们摹仿古拉丁文,并进行写作。富商和权贵竞相兴建豪华宅第以彰显个人权势,他们还资助学者与艺术家们的创作,目的是展现其文化品位。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 B. 9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
C. 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D.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23. 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 )
A. 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 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 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 D. 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24. 下面材料为法国《人权宣言》部分内容,这体现了( )
第六条法律是公意的表达。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的眼里一律平等的所有公民皆能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担任一切公共官职、职位与职务,除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以外不受任何其他差别。
A. 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理论 B. 卢梭的主权在民和平等思想
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D. 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主张
25. 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871年德、意统一 实行君主立宪制
A. 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
C. 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阅读图片,探秘人类古老的文明。
材料三: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下图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
(阿伊哈努姆出土的鎏金银饰板)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图一中反映的这部法典在世界历史上有何地位?图二所反映的等级制度,把持着神权的等级是什么?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实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中世纪庄园图
材料二: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庄园土地的类型,并概述庄园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是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胚细胞”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据材料围绕“先进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4—19世纪欧洲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