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分阶段复习命题最新变化+笔刷提分仿真题01:中国古代史(安徽专用)含答案
2023年中考历史分阶段复习命题最新变化+笔刷提分仿真题01
(安徽专用)
测试范围:中国古代史
温馨提示:
1.本专题考查内容为中国古代史;
2.满分70分,建议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同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4.《汉书·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 )
A.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D.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5.如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政权为曹丕所建 B.②处政府派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
C.③处政权为刘备所建 D.①处海外贸易发达
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做一次关于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原因的现场采访,那么下列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赵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B.李某:南方经济发达
C.孙某:为了躲避战乱 D.钱某:南方比较安定
7.“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A.统一——隋炀帝 B.制度——科举制
C.工程——紫禁城 D.秩序——废丞相
8.宋初大将曹翰写的《退将诗》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 ( )
A.北宋国泰民安一直无战事
B.北宋武将俸禄优渥无负担
C.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D.北宋经济发达国富又兵强
9.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10.小明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宋朝,下列他所做的事情,不符合当时实际的是( )
A.品尝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C.在瓦子里欣赏《西游记》 D.使用火药武器
11.南宋时,临安城周围有一批具有卫星城功能的市镇。这些市镇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当时
A.文化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12.有学者说: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 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13.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许多人物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14.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逐渐)广种(广泛种植)”一语的,只能是( )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5.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二、辨析改错(8分)
16.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行省制度,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以分知州的权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明成祖时期设置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清朝康熙年间设立军机处,从而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题共两大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汉史》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的各种制度与“秦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与秦朝疆域的最大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不同”的现实意义。(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流(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阎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问”。
——摘编自《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并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衰,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并概括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认识。(4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请根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1与图2中的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图片反映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4分)
(2)根据以上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由材料中“两颗门齿”“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等信息可知,“你”指的是元谋人。故选A项。
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南北方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故选C项。
3.D【解析】由材料中“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可知,指的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项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项。
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合浦汉墓群出土了来自印度、波斯和罗马的器物,说明汉代时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存在着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陶器,还有玻璃器,故排除D项。B、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5.B【解析】观察图片可知,①处政权为蜀,是刘备所建,不是曹丕所建;③处政权是魏,为曹丕所建,不是刘备所建;②处政权为吴,吴国海外贸易发达,不是①处。吴国海外贸易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②处吴国政府派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说法正确。故选B项。
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大批民众为了躲避战祸,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民众南迁之前南方的经济并不发达,故选B项。
7.B【解析】隋文帝统一全国,隋朝时创立科举制,北京的紫禁城是在明清时期修建的,废除丞相是在明朝初期。故选B项。
8.C【解析】根据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将发出这样的感慨,源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故选C项。
9.C【解析】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选项C的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故选C项。
1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时期,在宋朝的瓦子里不可能出现。故选C项。
11.C【解析】根据题干“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可知,题干反映了南宋时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景象。故选C项。
12.C【解析】根据题干“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统治权力,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故选C项。
13.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的“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他们都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故选A项。
14.D【解析】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逐渐)广种(广泛种植)”一语的,只能是《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的代表作《农政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故选D项。
15.A【解析】为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观察题干示意图可知,1处为东南地区的台湾,故1处可填“设置台湾府”。故选A项。
16.(1)【×】(1分)把“行省制”改为“三省六部制”。(1分)
(2)【×】(1分)把“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改为“设置通判”。(1分)
(3)【√】(2分)
(4)【×】(1分)把“康熙”改为“雍正”(1分)
17.(1)推行郡县制;制定法律(秦律)。(2分)
(2)关系: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措施:实施“推恩令”。(2分)
(3)不同之处:西汉疆域与秦朝疆域相比,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进行管辖。现实意义: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2分)
18.(1)表现: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任意二点,2分)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任意二点,2分)
(3)史实:元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等。(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2分)
19.(1)鉴真、郑和(2分)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分)
(2)示例:观点:中外交往促进文明互鉴。(2分)
论述: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授佛学和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新航线,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4分)总之,唐朝时鉴真东渡与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彰显出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