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2019))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认为:德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有其内在的人文因素,犹如“灾难的种子”。这个“种子”指的是(  )
A.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B.长期分裂受大国欺凌
C.巴黎和会的严厉制裁 D.与法国争霸欧洲大陆
2.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导致英国国力大量消耗 D.波兰灭亡后会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3.有人这样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4.正如英国军事家富勒所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法国的这种行为的实质是(  )
A.“静坐战” B.绥靖政策
C.明哲保身 D.祸水东引
5.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6.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宣言》 的发表(  )
A.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表明中国的抗战从此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C.从国际法角度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D.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7.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
A.具有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B.体现了美苏争霸的性质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8.基辛格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与此相符的是(  )
A.极力主张遵循“大国一致”的原则 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C.靠软实力和价值观来维持世界秩序 D.着重强调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9.1936年,欧亚非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西班牙发生内战,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上述事件体现的共性是(  )
A.欧亚法西斯国家开始联合军事行动 B.西方大国在上述事件中起积极作用
C.世界局部战争形势已十分严峻 D.苏联对欧亚非弱国给予经济援助
10.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这句话揭示了(  )
A.二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
C.巴黎和会是二战爆发的根源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11.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迅速崛起,西欧列强和日本丧失了过去在国际体系中的显赫地位,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日渐活跃,中国则为战后的世界秩序增添了一大变数。 这说明(  )
A.两极对峙格局即将出现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强权政治已一去不复返 D.国际体系出现结构性变化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  )
A.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14.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曾说道:“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
A.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 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D.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
15.(8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编自[美]罗斯福《罗斯福选集》 
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6.(8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之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规定。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里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进而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既得利益。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方式入侵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摘编自[英]萨莫维尔、怀斯特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的教训。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联主张苏、美、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五国中有一国反对,表决则无效,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有一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解析: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属于“内在的人文因素”,也是德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的因素之一,故A项正确;德国1871年已经统一,故B项错误;巴黎和会的严厉制裁不属于“内在的人文因素”,故C项错误;与法国争霸欧洲大陆属于德法矛盾,不属于“内在的人文因素”,故D项错误。
2.D 解析: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转移,材料中的政治家站在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论述波兰灭亡对英国的利害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德国已经成为极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为了推动其进攻苏联,维护英国安全,英国把波兰作为“殉难者”,故选D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竟出卖了小国主权”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史实可知,二战爆发前夕,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以满足法西斯的利益,但是最终没有避免战争,反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故选B项。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法国的做法实质就是绥靖政策,故B项正确;A项是绥靖政策的表现,C、D两项是绥靖政策的目的,均排除。
5.D 解析:“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说明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法西斯国家,就是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故D项正确。
6.C 解析:《开罗宣言》 明确指出台湾等地要归还中国,这就等于从国际法角度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在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排除A项;B、D两项均与《开罗宣言》的发表无关,排除。
7.A 解析:根据材料“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对苏联友好的政府”“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可知,雅尔塔体系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故A项正确。
8.B
9.C 解析:西班牙、中国和埃塞俄比亚都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且反法西斯侵略没有形成合力,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战争形势严峻,故C项正确。
10.B 解析:材料“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表明绥靖政策推动了二战的爆发,故B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此时期遭到了法西斯的攻击,面临着与苏联同样的情况,丘吉尔的讲话表明双方有着共同的敌人,故C项正确。
12.D 13.B  14.A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变化:向英国等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和物资。
原因:法西斯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的威胁,美国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并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6.答案:
(1)原因: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化国际矛盾,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三国轴心形成;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2)教训:建立国际社会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17.答案:(1)原因:苏联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成为其主要对手,苏联当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原则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2)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消极作用: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工具。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2019))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