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2-2023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青龙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6年开始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玉雕等文物。许多墓葬中随葬的只有管、珠及单件锥形器等小件玉器;而11座墓中却出土了璧、环、琮、钺等3200余件玉器,其中一座墓随葬玉器多达500多件。这说明
A.旧石器时代经济发展 B.私有财产已经产生
C.新石器时代社会稳定 D.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2.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他指的是诸侯与士大夫的僭越,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观念 B.礼乐制度已变质并完全失去作用
C.礼乐制度是当时治理国家的主要工具 D.礼乐文化的表现形式由宫廷走向世俗
3.唐太宗时,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强调“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该做法旨在( )
A.建立以李唐为核心的门阀体系 B.推动士庶之间固有差别的消解
C.确立“以品位为等第”的新原则 D.促进新旧利益集团的和谐共存
4.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
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
5.武则天当政时,宰相在政事堂议政,实行轮流“秉笔"之制。秉笔宰相称“执政事笔”,即首席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总其记录。有诏敕签发,需宰相同署名.除特别重大之事.可由秉笔宰相代署。由此可知
A.政事堂掌握国家最高决策权力 B.秉笔宰相可独立决断日常政事
C.集体议事体现了民主政治色彩 D.轮流执笔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
6.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7.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这一规定
A.促进了农业发展 B.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C.反映了平均思想 D.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8.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
9.1927年10月,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颁布了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又提出了“上门板……买卖公平”等“六项注意”1929年后,修改补充为“八项注意”,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形成。它的初步形成
A.适应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奠定了思想建军的基本原则
10.位于衢州市区罗汉井5号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纪念馆,由首批细菌战遇难者黄廖氏的故居改建而成,见证了日军发动毒气战和细菌战给衢州人民带来的灾难。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11.解放战争时期,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性进攻战役。该战役应该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51年,上海从两千多种连环画中评选出十种优秀作品(如表),这种题材选取的倾向在全国极具代表性。这些连环画
题材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 土地改革 婚姻问题 劳动模范 战斗故事 儿童故事 苏联名著翻译
种数 2 2 1 1 1 1 1 1
A.利于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B.使上海成为新中国连环画创作中心
C.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13.下表是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据此推知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14.法国大革命中,各党派由于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等方面的分歧,动辄诉诸体制外的街头政治和暴力手段。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各种政治派别只要在立法两院有一定比例的议员,均可制定对本派有利的法律,在互相妥协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派利益,议会内的合法斗争取代了街垒战和街头政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议会成为法国政治权力中心 B.法国政治走向民主化成熟化
C.1875年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 D.各种政治派别利益趋于一致
15.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占欧洲总额百分比情况统计表》,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英国 26.1% 23.6% 22.2%
德国 24.7% 19.3% 21.1%
法国 13.6% 13.7% 8.6%
A.法德两国经济水平逐渐赶超了英国 B.法国和德国的海外市场均小于英国
C.英国对外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遭受的殖民灾难更加严重,促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相同因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或渗透加剧 B.民族民主思想深入发展
C.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日益严重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忠义,“富氏”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忏陌,家资在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拉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伏愿皇上采而用之。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1)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对于研究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材料的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深入研究维新运动提供两则史料,并说明理由。
19.关于中古世界的发展状况,回答以下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8世纪初,日本政府便鼓励人们垦荒。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起来。到8世纪末,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日本出现了类似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庄园出现后,日本社会产生了不同于西欧封建骑士的武士阶层,并使国家政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势力,便在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的基础上将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武装起来,成为武士。开始时,武士以农为主,平时务农,战时从军作战。逐渐地,武士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一支专门的武装力量。后来,武士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11世纪,无数分散的武士逐渐形成地区性的武士集团,其中最强的是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1185年,源氏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第147-148
(1)依据材料和所学,对如图结构进行描述说明
(2)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骑士和武士所折射出的中古西欧和日本的时代特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近年来,法国教育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介绍力度,有关中国问题在法国教科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呈现越来越细。
中国史内容或中国形象 认识
古代中国 丝绸之路、汉武帝、汉文化、科技 体现当时中国的积极形象
1949年-1989年 新中国的成立,“红色”形象 总体客观,同时也是挑事的
万隆会议,“第三世界领导者”形象 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了解信任
中国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形象 有关中国的“强”的内涵与中共使用“强”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困惑和不解;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的不平等、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改变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冷战后 中国崛起、中国梦 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发表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信息完整、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参考答案:
1.B
【详解】材料“而11座墓中却出土了璧、环、琮、钺等3200余件玉器,其中一座墓随葬玉器多达500多件”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差距,私有制产生并发展,B项正确;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稳定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国家的出现是在夏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春秋时期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便是这个动荡年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礼乐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损益变迁,从宫廷走向世俗,日益世俗化,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礼崩乐坏是历史的必然,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变化,A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干中要求的“社会发展角度”,故排除A;B选项中的“完全失去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C选项中的“主要工具”说法与春秋时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当时的礼乐制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排除C。
3.A
【详解】根据材料“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评定姓族等第时,把皇族列为第一,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建立新的门阀体系,A项正确;消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原则不是以品味为等第,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新旧利益集团和谐共存,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汉代由下而上的推荐到主要有才学,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进入仕途,所以总体趋势是由封闭到开放,故选D;汉代察举制重品德,而科举制重才学,排除A;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本质决定了不可能真正公平,排除B;世官制重视血缘,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故选D。
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是: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明清“科举制”。要熟悉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和演变的脉络,则本题容易判断。
5.D
【详解】“除特别重大之事,可由秉笔宰相带署”可知秉笔宰相具有一定的权威,而秉笔宰相又是轮流担任,由此避免了单一人选专权的弊端,故选D;国家的最高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秉笔宰相相对来说权力较大,但并不能独立决断日常政事,排除B;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集体议事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的表现,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C。故选D。
6.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在不断传承发展的,但已经沦为维护统治、服务专制皇权的工具,到明清更加明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而不适合汉代至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特点而非总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紧随世界潮流”,到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名师点睛】明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使儒学的忠孝思想在明朝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其统治也江河日下,但在儒学的哺育下,许多知识分子把儒学倡导的忠、孝当成毕生奋斗目标,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忠臣,加强了皇权。
7.C
【详解】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可知这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绝对平均的思想,C项正确;这一规定是绝对平均的思想,属于不能实现的空想,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排除A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袁之声不断,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非道德观念滑坡,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非强调言论出版自由,C错误。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进攻长沙失败后,准备向井冈山进发。为适应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毛泽东颁布了三条纪律,后经修改补充,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A项正确;1929年红四军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B、D项;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A项。
10.B
【详解】“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无法篡改的一手史料,最具有说服力,故选B;口述材料、回忆录和专著中的描述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排除ACD。
11.B
【详解】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故选B;ACD不符合“以徐州为中心”,排除。
12.A
【详解】从材料中的连环画作品的主题来看,均与巩固新中国政权有关,这类漫画的题材取向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A正确;材料未和其它地区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成为连环画作的创作中心,B排除;连环画不会提升中国的影响力,C排除;当时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D排除。故选A。
13.C
【详解】表格数据表明,美洲人口比例减小,这是西方国家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政策及传染病造成人口减少,非洲人口比例减小,这是西方列强进行奴隶贸易造成的,都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有关,故选C;A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能反映美洲人口比例减小的原因,排除;D与表格数据变化无关,排除。
14.B
【详解】议会内的合法斗争能够通过相互妥协制定对本派有利的法律,在互相妥协中国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派利益,所以以议会内的合法斗争取代了街垒战和街头政治是政治民主化和成熟化的表现,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国政治的发展,不能说明议会成为法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排除A;材料仅描述了1875年宪法颁布后出现的变化,没有说明1875年宪法出现的原因,排除C;“趋于一致”的说法明显过于夸张,排除D。
15.B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德国和法国的对外出口占欧洲总额的百分比均小于英国,说明法国和德国的海外市场均小于英国,故选B。表格反映的是三国对外出口在欧洲总额中的地位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各国的经济水平,排除A;表格反映的只是英国出口占欧洲总额百分比的情况,不能说明英国的对外出口总额呈下降趋势,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三国的外贸情况,D项的说法扩大了信息的范围,不能依据图表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排除。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相同因素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或渗透加剧,故A项正确;民族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故B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故D项错误。因此,答案为A项。
17.(1)特点: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依靠土地兼并积累财富地方秩序的领导者。
(2)影响: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影响到国家税收制度变革推动基层治理秩序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贫富分化。
(3)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阻碍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重农抑商政策阻碍重义轻利观念影响。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重商主义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国家对富民的重视。
【分析】(1)
根据材料“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得出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得出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依靠土地兼并积累财富;根据材料“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得出地方秩序的领导者。
(2)
根据材料“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得出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拉制的主要力量”得出影响到国家税收制度变革;根据材料“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得出推动基层治理秩序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虽田连忏陌,家资在巨”得出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贫富分化。
(3)
中国:根据材料“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并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得出专制集权制度阻碍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重农抑商政策阻碍,重义轻利观念影响。英国:根据材料“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并结合所学重商主义得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重商主义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根据材料“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根据材料“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得出国家对富民的重视。
18.(1)材料一属于一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的内容。
材料二属于一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以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两部文献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
材料三是历史学者通过综合档案材料的研究,属于二手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公车上书的情况和维新运动开展的原因。
(2)参考示例:史料1:《时务报》,理由:《时务报》是由梁启超主办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我们可以通过《时务报》进一步了解维新思想。
史料2:《定国是诏》,理由:《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属于一手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
【详解】(1)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养,注意区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根据材料一“《赫胥黎天演论》、大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胥黎天演论》是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的代表作,其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因此图一、图二都属于一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的内容;
根据材料二“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等信息可知,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是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代表人物而在这时期为推行维新变法而提出的相关内容,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记载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因此材料二属于一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以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两部文献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
根据材料三“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可知,材料三是毛海建作为历史学者对相关维新变法资料的研究,因此属于二手资料,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公车上书的情况和维新运动开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通过著书立说、创立报刊、联名上书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深入研究维新运动提供两则史料时,注意运用课本知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学堂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史料来研究维新变法运动,如《时务报》,《时务报》是由梁启超主办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我们可以通过《时务报》进一步了解维新思想;还有《定国是诏》,《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属于一手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
19.(1)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组织。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庄园依附农/农奴耕种。
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
农奴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徭役。
从社会角度看,农奴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骑士、武士都折射出中古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这些受封的骑士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经济上封建主在领地内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封仪式往往加入基督教的因素。
日本经济上也是庄园经济,是由垦荒和农民投托土地给贵族寺社形成的。政治上地方豪强为保护财产,武士集团出现,最终建立了幕府统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文化上形成武士道。
【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如图结构进行描述说明,可知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组织。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庄园依附农/农奴耕种。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农奴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徭役。从社会角度看,农奴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等等。
(2)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和材料二“8世纪初,日本政府便鼓励人们垦荒。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起来。到8世纪末,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日本出现了类似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庄园出现后,日本社会产生了不同于西欧封建骑士的武士阶层,并使国家政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提取信息为骑士、武士都折射出中古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给予阐释,可知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这些受封的骑士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经济上封建主在领地内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封仪式往往加入基督教的因素。日本经济上也是庄园经济,是由垦荒和农民投托土地给贵族寺社形成的。政治上地方豪强为保护财产,武士集团出现,最终建立了幕府统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文化上形成武士道。
20.信息:法国教科书中“新中国成立”的红色形象,是客观的,同时也是挑事的。
观点:法国教科书对红色中国的描述是两极格局国际形势的反映。
论证:新中国建立,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反帝反封革命任务,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是“红色”的客观历史。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边倒的方针,红色中国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法国教科书“挑事”的描述,从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认识出发,是两极、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必然结果。
结论:法国教科书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巨大影响,同时打上了国际形势的烙印
【详解】根据材料提取一个法国教科书对于中国评价特点的信息,如:法国教科书中“新中国成立”的红色形象,是客观的,同时也是挑事的。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拟定观点,如:法国教科书对红色中国的描述是两极格局国际形势的反映。接着,根据所拟观点,举例分析其原因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要有逻辑性。最后,对论述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即可。
0 条评论